“春声入乐韵悠长,智启童心谱新章。”7月16日,邢台市南和区全区音乐教师汇聚新区学校,参加暑期音乐教师专项培训活动。活动由大城县孙毅小学政教主任李雅楠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操作指导。李雅楠老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廊坊市学科名师。她主持或参与的多项省、市级课题(含两个市级重点课题),多数已圆满结题,且在省、市、县级多项音乐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这次培训中,李老师在“春天”的音乐课堂里,带领在场教师探寻单元整体教学的创新路径与破界重构之道。

上午,李雅楠老师以《AI 智启春之声:<走进春天>单元整体教学的创新实践》为主,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围绕“如何通过AI赋能,感知、体验音乐中的力度与速度,进而创造性运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分享。例如,通过研究,小学音乐生成式AI辅助音乐节奏感知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律感知与训练方法研究也表明,通过AI技术的应用,学生在音高、音色等要素的识别与训练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李老师指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服务整体”。以一年级下册“春来了”单元为例,其跨单元核心内容聚焦“力度与速度”,涵盖《小红花》《小雨沙沙》《山谷回音真好听》等曲目。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音乐基础薄弱但对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的特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从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四个维度出发,明确了学生需掌握的核心能力 —— 从辨别音乐中速度(快慢)与力度(强弱)的差异,到能用自然声音、打击乐器表现这些变化,再到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简单创作,最终体会音乐与自然、文化的联系。

“AI不是教学的‘替代者’,而是‘赋能者’。”李老师重点阐述了:课前,利用AI技术整合教学设计,融合背景图片与动画音频,为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课中,借助AI工具,学生可进行个性化练习与创作,例如通过AI音乐软件调整旋律力度与速度,亲身体验音乐要素如何变化。课后,AI技术被用于追踪学习效果,实施分层评价,并设计个性化作业,从而构建完整的教学反馈循环与作业设计,形成教学闭环。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李老师现场示范教学《音乐里的激情密码》一课,邀请参训教师化身一年级小学生感受课堂教学,展示了如何从生活场景切入:先引导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强弱声音,再结合动物声音、经典动画片段,让学生在趣味中建立对力度的认知;通过对比聆听不同速度的动物主题音乐,让学生分析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她还分享了《山谷回音真好听》的教学案例,通过动画片段《回声》引入,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讲解回声原理,让学生在演唱中用强弱力度表现“原声”与“回声”,实现音乐与科学的学科融合。在课堂观察中,AI互动环节学生参与度超90%,85%的学生能准确用动作表现音乐强弱,60%初次接触AI音乐软件的学生能创作出有力度与速度变化的简单旋律。这些成效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广泛案例相一致,例如,某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引入AI智能教学助手,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20%。AI助力下的单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领悟,从而真正达成音乐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音乐素养的落地。

下午,李雅楠老师以《智绘春景 乐润童心——单元整体教学的破界与重构》为题,从教学现状反思入手,为教师们解析单元整体教学的“破界之道”与“重构之法”。
“传统音乐教学常陷入‘碎片化’困境:学生机械学唱歌曲,却不懂音乐要素的关联,更难与生活产生情感共鸣。”李老师直指痛点,并提出重构策略——以“春来了”为主题载体,构建“目标-内容-评价”三位一体的素养培育闭环。
在教学目标重构方面,李老师构建了“四维一体”体系:通过“音乐感知与体验”,让学生聆听春天的声音;借助“音乐技能与表现”,让学生舞动春天的旋律;依托“音乐创造与想象”,让学生描绘春天的景象;通过“跨学科与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魅力。AI 在此过程中扮演“放大镜”角色,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素材,让素养目标落地更精准。

教学内容的基础层如树根般深植于教材之中(诸如《小雨沙沙》与《阿里里》等教材内容),以此筑牢学生的核心音乐技能根基,夯实核心技能;拓展层走出教材,引入自然声音、民俗音乐等;创造层鼓励学生整合内容,进行主题创作。内容安排并非线性推进,而是每周复习核心内容并融入新元素,让知识在循环中深化。

“教学过程要从‘教师主导’转向‘儿童主场’。”李老师展示了“四阶循环”体验式教学过程:情境感知阶段,用 AI动画与自然物创设“春天的声音”场景;自主探究阶段,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唱好小雨的感觉”;合作表现阶段,鼓励设计“春雨-小鸟-春风”的乐器组合;综合创造阶段,举办“我们的春天音乐会”,让学生主导策划与表演。她还以具体课时为例,说明如何打破“逐句教唱”“教师定配器”等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音乐的创造者。
在评价与空间重构上,李老师提出“三维四体”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成果性评价欣赏多样绽放、发展性评价关注未来可能,替代单一分数评价;教学空间则打破教室边界,延伸至校园绿地、社区公园、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声音记录春日意象,实现音乐与生活的深度联结。

培训中,李雅楠老师还组织教师们观看了精彩的教学视频,教师们围绕“春”之主题,巧妙融合当日所学,展开单元教学设计研讨。现场课例构思纷呈:一组匠心独运,推出“校园春之声采集+AI音乐创作”;另一组则跨越学科界限,规划“跨学科春之韵展演”,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教学创新的理念得以深化,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教学创新的理解。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培训,既有名师的理论引领,又有可复制的实践案例。”参与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更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更掌握了AI工具与跨学科整合的实操方法。从“知识碎片”到“主题生态”,从“封闭教室”到“开放乐园”,李雅楠老师用“春天”的课堂样本,为大家呈现了音乐教学的无限可能。
春有百花秋有月,教有创新学有乐。此次培训为邢台市南和区音乐教师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更播下了“以生为本、以乐育人”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老师们将带着所学所悟,让音乐课堂绽放更多创意之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与科技的融合中,感受美、创造美,让春之韵、乐之美,永远滋养童心成长。(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