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也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 全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总人口258万。根据2021年5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随州市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2047923人。
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
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随州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商品牛基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黄金、铁、磷矿石、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等18种资源已经开发使用;特产众多,茶叶、香菇、银杏、蜜枣等产品驰名海内外。
随州是古老年轻之城、区位优越之城、宜居宜游之城、特色鲜明之城、创新创业之城。
随州的荣誉:
炎帝神农故里
编钟古乐之乡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
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风机名城
中国兰花之乡
中国香菇之乡
中国银杏之乡
省级文明城市
省级卫生城市
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2020年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9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37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7.32亿元,下降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6.04亿元,下降4.3%。三次产业比重由2019年的13.4:46.8:39.8调整为15.8:43.5:40.7,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按2019年底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49380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7159美元。
城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5%,衣着类价格上涨3.4%,居住类价格下降5.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4.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5%。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粮食种植面积206.92千公顷,同比增长7.5%;棉花种植面积4.88千公顷,同比下降20.9%;油料种植面积41.46千公顷,同比增长3.5%。粮食总产量146.17万吨,同比增长2.6%;棉花总产量0.35万吨,同比下降24.3%;油料产量10.29万吨,同比增长3.8%。
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3.51千公顷,封山育林1.65千公顷,退化林修复5.19千公顷,零星植树195万株,木材采伐量6.5万立方米。
全年主要畜禽肉类产量21.06万吨,同比增长7.7%(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生猪出栏136.91万头,同比下降7.0%;羊出栏36.88万只,同比下降17.3%;家禽出笼6698.84万只,增长0.3%。水产品产量8.44万吨,下降0.3%。
农村用电量5.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化肥施用量14.98万吨,同比下降1.3%。
表1: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28.52亿元,同比下降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2.1%;股份制企业下降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下降7.4%。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7%,制造业下降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纺织业下降1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9.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0%,专用设备制造下降28%,汽车制造业下降0.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0.35亿元,比上年下降22.5%。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2亿元,比上年下降35.3%;制造业69.84亿元,下降2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3亿元,下降14.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7元,比上年增加0.89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降低1.22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8.1%,比上年末上升1.5个百分点。
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122个,完成施工产值108亿元,同比下降2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8万平方米,下降6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3.3%。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8.7%。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内资企业投资下降21.5%;港澳台投资下降47.5%;外商投资下降70%;个体经营投资下降67%。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2.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9%。商品房销售面积99.7万平方米,下降46.7%;销售额59.7亿元,下降44.9%。
五、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53亿元,同比下降20.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7.52亿元,下降21.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01亿元,下降18.0%。从行业分类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01.86亿元,下降9.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86.10亿元,下降11.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5.77亿元,下降22.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19亿元,下降20.6%。
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5.26亿元,下降14.6%。其中,网上零售额达到12.26亿元,比上年下降1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其中,进口0.67亿美元,增长65.9%;出口10.8亿美元,增长28.4%。在出口中,农副产品出口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其中食用菌出口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机电产品出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专用汽车出口0.51亿美元,同比增长4%;轻纺产品出口0.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医药化工产品出口1.2亿美元,同比下降7.3%。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759万美元,下降71.6%。
六、交通、邮政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16.61亿吨公里,同比下降27.7%;旅客周转量6.60亿人公里,下降52.2%。
全市邮政行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6.7%;累计完成业务总量8.23亿元,增长10.0%。其中,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2.56亿元,增长18.8%;累计完成业务量1704.79万件,增长28.2%。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35万人次,同比下降56%;国内旅游收入86.93亿元,下降52%。接待海外游客0.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0万元。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4.64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88亿元,下降26.9%。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31亿元,下降2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09亿元,增长21.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4.80亿元,增长11.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194.77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5.44亿元,增长15.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51.41亿元,增长10.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34.02亿元,增长19.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489人,在校生8002人,毕业生19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887人,毕业生361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4710人,毕业生10352人;普通初中和小学在校生204996人。
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4项,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四上单位)167.6亿元,同比下降5.9%。
九、文化和卫生
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72个(含文旅局机关、局属单位,乡镇文化站41家),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院16个,公共图书馆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53万册,博物馆(纪念馆)5个。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融媒体3个。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299个。其中:县级医院9个,乡镇医院45个;卫生技术人员15342人。其中:执业医师3550人,注册护士4993人;病床床位12493张。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87元,同比下降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91元,下降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4元,同比下降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95元,下降4.0%。
全年脱贫6040人,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和优待抚恤金6亿元,100家“医养结合、两室联建”试点建设全面完成。
十一、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13.50亿千瓦时,增长2.6%;工业用电量24.28亿千瓦时,增长1.5%;第三产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4%。
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19天,其中:优104天、良215天、轻度污染45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4天、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均为0天,达标天数占比为87.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值为59μg/m3,较上年同期降低14.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值为37μg/m3,较上年同期降低11.9%。
历史沿革
随州之“随”,其名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据战国时史官撰写的《世本·作篇》记载:“随,作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宋衷注:“随,女蜗氏之臣。”由此可见,“随人”不仅是远古时代创制笙簧、酷爱歌舞的氏族,而且还是“女皇”女蜗氏的“臣子”、“诸侯”或后裔,为女娲氏、神农氏、烈山氏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是时,“随人”先以“兕”为图腾(“兕”即“犀”之异名,“兕属雌,犀属雄”)后又演变为崇拜“豕”图腾,是生存、繁衍于南方大洪山的土著氏族,赖以渔猎为生计,后来扩展至桐柏山区。其中一支族“烈山氏之子曰柱”,“烈山泽而焚之”,开创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故又崇拜“牛”“豕”图腾,至今随州地区仍保留崇敬“独角兽”(即“兕”)“猪头插筷子”(即祭祀烈山之子柱)的习俗。
随氏族日渐发展壮大,其中一支族随为帝向北扩张。虞夏至商初,随人在中原建立“犀”方国。同时,从商代中期至战国末期,先后在随境有“厉”、“随”、“唐”三个诸候国建置都邑,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随”、“唐”三个诸候国建置都邑,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随”、“唐”封建随境。
从秦代至今的二千多年间,随州建置虽然变迁频繁,但大部分时期或设郡、州,或置专署,成为江汉、鄂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战国末,楚灭随建县,秦汉因之。晋设义阳郡,南北朝改设随阳郡,后又改为随郡、北随郡;北周设汉东、义阳二郡。西魏随升为州,辖郡、县。隋仍设州,后废州设汉东郡。唐改郡为随州。宋、元仍为随州。民国后废州为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湖北省三专区公署设在随县。
随州地灵人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汉武帝仰慕大洪山的天然灵气和秀丽山川,先后赴大洪山巡视,故有“祭尧舜于九嶷山(即大洪山)”之说;西汉末,平林(今随州古城畈)人陈牧、廖湛举兵起义,号“平林兵,击溃王莽军,建立东汉王朝;晋太康九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太安二年,义阳(今随州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立刘泥(立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宋时随州还涌现出孟宗政、李庭芝、边居谊等一批著名抗金抗元将领、民族英雄;元末,梅丘里(今曾都柳林古城畈人)人明玉珍率众起义,后加入红巾军,入川后自立为帝,建国大夏;明崇祯十年,农民义军张献忠、李自成部克随州,建立了随州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政权,任汪鹭为随州牧;清咸丰五年,落湖里(今曾都区长岗镇)人赵邦壁举兵起义,克随州、德安等五个州府,建国后宋。随州人林翼支、方维、谢石钦、李亚楠、吴少伯等近千人参加武昌起义,并担任军政要职。
在革命战争年代,随州更加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的工农青妇运动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时期的随县“秋收暴动”成功,建立了三个苏维埃政权,湘鄂西、豫鄂皖两个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在随境召开,红四方面军从随南开始长征;中央鄂北特委机关设在随州高庙;抗日战争时期,随县是鄂豫边区抗战的指挥枢纽,中共鄂中省委、随枣地委、豫南地委、洪山地委均设在随州境内;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管辖十三县国共抗日联合政权在随县均川成立;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随州境内建立了三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区党委、行署、军区和洪山地委、专署、军分区始终驻设随县。
1949年5月16日,随境随县、洪山县并列,分别隶属孝感、襄阳两专署。1955年4月30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3号命令,将洪山县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归并宜城、钟祥、枣阳和随县。
197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随县城关镇和北郊公社为基础,设立随州市,与随县并存。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164号文通知,撤销随县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11月20日,县、市正式合署办公。
1991年8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45号文决定,把随州市的发展列入全省统筹规划中,各项计划指标直接单列。
1994年1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152号文件通知,随州市由省直管县级市。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改名曾都区,隶属地级随州市;代管广水市。
2009年,国务院批准随州市重新设立随县,即在原随州市曾都区(市政府所在地)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随州市管辖随县、曾都区,代管广水市。
社会经济
一、综合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9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37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7.32亿元,下降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6.04亿元,下降4.3%。三次产业比重由2019年的13.4:46.8:39.8调整为15.8:43.5:40.7,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按2019年底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49380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7159美元。
城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5%,衣着类价格上涨3.4%,居住类价格下降5.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4.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5%。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粮食种植面积206.92千公顷,同比增长7.5%;棉花种植面积4.88千公顷,同比下降20.9%;油料种植面积41.46千公顷,同比增长3.5%。粮食总产量146.17万吨,同比增长2.6%;棉花总产量0.35万吨,同比下降24.3%;油料产量10.29万吨,同比增长3.8%。
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3.51千公顷,封山育林1.65千公顷,退化林修复5.19千公顷,零星植树195万株,木材采伐量6.5万立方米。
全年主要畜禽肉类产量21.06万吨,同比增长7.7%(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生猪出栏136.91万头,同比下降7.0%;羊出栏36.88万只,同比下降17.3%;家禽出笼6698.84万只,增长0.3%。水产品产量8.44万吨,下降0.3%。
农村用电量5.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化肥施用量14.98万吨,同比下降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28.52亿元,同比下降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2.1%;股份制企业下降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下降7.4%。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7%,制造业下降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纺织业下降1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9.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0%,专用设备制造下降28%,汽车制造业下降0.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0.35亿元,比上年下降22.5%。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2亿元,比上年下降35.3%;制造业69.84亿元,下降2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3亿元,下降14.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7元,比上年增加0.89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降低1.22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8.1%,比上年末上升1.5个百分点。
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122个,完成施工产值108亿元,同比下降2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8万平方米,下降6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3.3%。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8.7%。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内资企业投资下降21.5%;港澳台投资下降47.5%;外商投资下降70%;个体经营投资下降67%。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2.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9%。商品房销售面积99.7万平方米,下降46.7%;销售额59.7亿元,下降44.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53亿元,同比下降20.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7.52亿元,下降21.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01亿元,下降18.0%。从行业分类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01.86亿元,下降9.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86.10亿元,下降11.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5.77亿元,下降22.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19亿元,下降20.6%。
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5.26亿元,下降14.6%。其中,网上零售额达到12.26亿元,比上年下降1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其中,进口0.67亿美元,增长65.9%;出口10.8亿美元,增长28.4%。在出口中,农副产品出口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其中食用菌出口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机电产品出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专用汽车出口0.51亿美元,同比增长4%;轻纺产品出口0.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医药化工产品出口1.2亿美元,同比下降7.3%。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759万美元,下降71.6%。
六、交通、邮政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16.61亿吨公里,同比下降27.7%;旅客周转量6.60亿人公里,下降52.2%。
全市邮政行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6.7%;累计完成业务总量8.23亿元,增长10.0%。其中,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2.56亿元,增长18.8%;累计完成业务量1704.79万件,增长28.2%。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35万人次,同比下降56%;国内旅游收入86.93亿元,下降52%。接待海外游客0.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0万元。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4.64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88亿元,下降26.9%。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31亿元,下降2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09亿元,增长21.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4.80亿元,增长11.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194.77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5.44亿元,增长15.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51.41亿元,增长10.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34.02亿元,增长19.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489人,在校生8002人,毕业生19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887人,毕业生361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4710人,毕业生10352人;普通初中和小学在校生204996人。
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4项,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四上单位)167.6亿元,同比下降5.9%。
九、文化和卫生
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72个(含文旅局机关、局属单位,乡镇文化站41家),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院16个,公共图书馆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53万册,博物馆(纪念馆)5个。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融媒体3个。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299个。其中:县级医院9个,乡镇医院45个;卫生技术人员15342人。其中:执业医师3550人,注册护士4993人;病床床位12493张。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87元,同比下降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91元,下降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4元,同比下降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95元,下降4.0%。
全年脱贫6040人,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和优待抚恤金6亿元,100家“医养结合、两室联建”试点建设全面完成。
十一、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13.50亿千瓦时,增长2.6%;工业用电量24.28亿千瓦时,增长1.5%;第三产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4%。
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19天,其中:优104天、良215天、轻度污染45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4天、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均为0天,达标天数占比为87.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值为59μg/m3,较上年同期降低14.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值为37μg/m3,较上年同期降低11.9%。
2.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预计将于2021年5月发布,公报中不再单独发布人口相关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