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5000年前的农耕文明摇篮,到划时代的通用航空新城;从2500年前的道家思想源头,到世界级的健康养生福地;从南北通达的荆襄古道,到蓬勃兴起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古老的荆门正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荆门地处湖北中部,辖一县两市四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荆门·魅力之城
荆门得中独厚。为中国之中,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具备“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焦柳、长荆、荆沙、蒙华铁路,四通八达;呼兰高铁与沿江高铁在此交汇;襄荆宜高铁、荆荆客运高铁专线即将开通。汉江荆门组合港,通江达海。沪蓉、二广、随岳、枣潜高速,纵横交织。
拥有5个国家4A级风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是世界长寿之乡、亚洲观鸟之乡、中国网球之乡、湖北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境内土壤富含人体所需“硒”“锶”等微量元素,为国内生态农产品和健康养生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荆门,因工而立,因工而兴。雄厚的产业基础、科学的产业规划、日益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产业腾飞提供了强劲的引擎和双翼。
荆门加速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电子信息、大健康、精细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以及国家通用航空新城、健康产业城、循环经济示范城等四基地三城建设如火如荼。“通用航空新城”“新能源汽车之都”两张产业明片熠熠生辉。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试飞基地,是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漳河爱飞客通航小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已形成集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培训、展示、体验、服务于一体的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依托格林美、金泉新材料、国安新能源、福耀玻璃、长丰猎豹等龙头企业打造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模具、汽车零配件、整车总装、再回收循环利用等环节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坚持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各县市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2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对所有引进项目按产业类别精准入园,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七大主导产业链条已经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已经形成,荆门正全力强链、补链、延链。期待着您加入链条、成龙配套,今天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明天做全行业的龙头!
为您提供最优的政策。出台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项政策清单,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固定资产投资补助、重资产建设支持、外商投资奖励、税收贡献奖励、物流成本补贴。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政策: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战略性企业实行建重资产、融资租赁,让企业拎包入住。设立180亿元的市级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资服务和信贷支持。对战略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实现一事一议。
为您提供最低的成本。荆门用工、土地、物流、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保障充足,综合成本较低。土地存量、环境容量较大。行政审批零收费。中介服务政府买单。
这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货运物流枢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气集散中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在这里汇合分流。正规划建设荆门国际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
为您提供最好的配套。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省级开发区,布局20个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坚持产城融合,探索推行“园办一体化”改革,物流、科技、金融、中介、检验检测等配套功能完善。实现了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业链招商服务配套。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夏商荆门属荆州之域,西周分属权国、鄀国,春秋战国归属楚,汉置当阳县,唐立荆门县,宋建荆门军,元设荆门府,明复荆门县,清为荆门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续为荆门县。1979年,分设荆门县、荆门市。1983年,荆门县并入荆门市,升为湖北省直辖市,下设东宝区、沙洋区。1996年,荆州市所辖京山县、钟祥市划归荆门市。1998年,沙洋撤区设县。2001年,设立掇刀区,将原东宝区所属掇刀石、白庙2个街道办事处和团林铺、麻城2个镇划归掇刀区管辖。2001年10月,省委、省政府行文,国营五三农场改由荆门市管理。11月,屈家岭管理区成立。2011年9月,漳河新区成立,托管原东宝区漳河镇、原掇刀区双喜街道办事处。12月7日,漳河新区正式挂牌。2016年1月16日,荆门高新区与掇刀区实行一体化发展。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京山县,设立县级京山市。2019年1月,京山市撤销新市镇、永兴镇,设立新市、永兴、温泉三个街道办事处。
主要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2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1233943公顷,其中耕地501773.13公顷,占比40.66%;园地19091.31公顷,占比1.55%;林地377251.57公顷,占比30.57%;草地25509.82公顷,占比2.0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633.20公顷,占比8.24%;交通运输用地22654.81公顷,占比1.8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3044.48公顷,占比13.21%公顷;其他土地22984.68公顷,占比1.86%。
矿产资源 2020年荆门市主要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为煤炭5913.82万吨、磷矿5.02亿吨、石膏12.14亿吨、水泥用灰岩9.83亿吨、累托石665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5.36亿吨;主要矿种消耗资源储量为煤炭15.91万吨、磷矿316.52万吨、水泥用灰岩690.24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3953.69万吨。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采矿权138个。其中按发证权限统计为部发证3个,省发证16个,市发证38个,县发81个;按行政区域统计为东宝区25个,掇刀区1个,漳河新区2个,钟祥市52个,京山市51个,沙洋县2个,屈家岭管理区5个;按矿种统计为煤炭2个,磷矿9个,石膏矿2个,水泥用灰岩5个,制灰用灰岩8个,建筑石料用矿山64个,其它矿山53个。全市开发利用的矿种共有21种,从矿山企业规模上看有大型43家,中型11家,小型77家,小矿7家,分别占全市矿山总数31%、8%、56%、5%。全市矿山从业人员5499人,年产矿石量7059.94万吨,年工业总产值478340.84万元,年销售收入303724.52万元,利润总额38179.69万元。
水资源 荆门地处汉江中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溪泉库渠纵横,形成四大水系。东为府澴河水系,流域面积372.2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南为长湖水系,流域面积199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西为漳河水系,流域面积671.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中为汉江水系,流域面积9362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6%。四大水系均纳入长江,统属长江流域中游。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93条,湖泊87个(其中纳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46个),堤防、水库、泵站、涵闸等水利工程设施13万多处。汉江荆门段河道长154千米,汉江堤防21条长373千米。水库744座(大型4座、中型27座、小型713座)、水闸797座、泵站741座、塘堰12.6万处、河坝32处、渠道2.6万条、万亩以上灌区44处。境内有分蓄洪区20个(汉江16个、长湖4个),总蓄洪容量33.6亿立方米。总蓄引提水能力5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1.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5.3万亩,初步形成防洪、排涝、抗旱三大工程体系,是一个工程类型齐全的水利大市。2020年,全市平均降水深72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88.794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24.75%,较多年平均偏少27.90%,为枯水年份。2020年地表水资源量15.6608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55.53%,较多年平均偏少61.57%;地下水资源量9.894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13.28%,较多年平均偏少33.58%;水资源总量16.7437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53.85%,较多年平均偏少58.91%。2020年总供(用) 水量为21.5507亿立方米。全年人均综合用水量744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10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47立方米。
植物、野生动物资源 根据《荆门市维管植物名录》及各县市区植物资料汇总,全市维管植物(含引进品种)有186科927属2323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科45属84种,裸子植物9科25属72种,被子植物149科857属216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5科669属1806种,单子叶植物24科188属361种。在维管束植物总类中,乔木类植物有54科142属453种,分别占总类的29%、15.3%、19.5%;灌木类植物有65科184属477种,分别占总类的34.9%、19.8%、20.5%;藤本类植物有23科63属147种,分别占总类的12.4%、6.8%、6.3%;草本类植物有122科606属1246种,分别占总类的65.6%、65.4%、53.6%。经荆门市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站调查统计,全市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科5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种,裸子植物4科5种,被子植物24科47种(双子叶植物22科30种,单子叶植物2科17种)。在珍稀濒危的53种植物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一级的2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级的40种,国家级拟公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种。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300多种,按动物类别分,常见动物有兽类20多种,爬行类20多种,两栖类20多种,鸟类150多种。按国家保护级别分,常见的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和中华秋沙鸭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和鸳鸯等20多种,主要分布在全市低山丘陵和湿地区域;省级重点保护和国家“三有”陆生野生动物200多种,主要有果子狸、豪猪、绿头鸭、环颈雉、乌梢蛇、黑斑蛙等。全市现有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9种,其中国家级3种,省级6种。
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2020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
2020年存量4693名贫困人口减贫任务如期完成,全市2014年农村建档立卡2199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020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0.1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42.01万人,年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672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0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城乡居民211.8万人。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9万人,农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3.96万人。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78户,补贴金额158.55万元。分配入住公租房1185套。
年末全市养老机构84个;全市养老床位18500张。

经济概况
一、综合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906.41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4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848.97亿元,下降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5.95亿元,下降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47.3:40.8调整为13.2:44.5:42.3,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年收窄0.9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跌”。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9.1%,衣着类价格下降0.2%,居住类价格下降2.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5.8%。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54568户,同比增长6.7%。其中,企业类49961户,增长11.3%。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892户。
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2.43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75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40.2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2.2千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86.8万吨、棉花0.33万吨、油料37.21万吨、蔬菜180.58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223.31万头,牛出栏8.45万头,羊出栏40.14万只,家禽出笼4405.99万只。猪、牛、羊肉总产量18.94万吨;禽蛋产量13.49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46.39万吨。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4.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5%。机耕面积592.72千公顷,机播面积410.64千公顷,机收面积518.76千公顷。全年水利建设土石方1238.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6千公顷。全年兴建安全饮水工程18处,新解决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2%。其中,轻工业下降8.0%,重工业下降4.9%。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
年末纳入高新产业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366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4.7亿元,比上年下降2.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969.9亿元,比上年下降10.2%;利润169.1亿元,下降8.6%;亏损企业亏损额11.9亿元,增长153.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1%。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151.06亿元,比上年下降20.7%。房屋新开工面积411.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1.3%,其中:第一产业下降7.4%,第二产业下降22.2%,第三产业下降21.3%。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49个,比上年减少172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7.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房屋施工面积2300.05万平方米,增长2.5%;房屋竣工面积317.19万平方米,下降6.3%。商品房销售面积276.42万平方米,下降29.5%;商品房待售面积169.33万平方米,下降12.7%。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31亿元,比上年下降15.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0.31亿元,下降1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亿元,下降14.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92.13亿元,下降11.9%;零售业零售额581.42亿元,下降14.4%;住宿业营业额25.85亿元,下降23.0 %;餐饮业营业额79.91亿元,下降19.8%。
限额以上单位网上商品零售额3.57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口总额86.4亿元,比上年下降9.0%;出口总额58.2亿元,下降5.6%。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53.9亿元,下降3.2%;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1亿元,下降63.6%。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额1250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4.6%。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3.41亿元,比上年下降6.5%。
全年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2800万吨,比上年下降23.5%;货物周转量875668万吨公里,下降31.1%。客运量712.56万人,下降61.4%;旅客周转量49348万人公里,下降60.3%。年末公路里程16217.72公里,增长1.91%,其中,等级公路里程(包括一、二、三、四等)15901.16公里,增长1.96%;农村公路14607.53公里,增长2.1%。中心城区出租车800辆。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4.86万件、包裹业务0.15万件、快递业务量11104.33万件,其中出口业务2997.14万件。电信业务收入18.84亿元,增长7.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9.4万户,增长0.2%,其中,城市用户12.05万户,增长6.2%;农村用户4.34万户,下降45.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3.76万户,增长0.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7.63万户,增长18.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84亿元,比上年下降2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1.05亿元,下降2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3.68亿元,增长6.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9.43亿元,比年初增加289.7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66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97.5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36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7亿元;机关团体存款362.15亿元,比年初增加44.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27.41亿元,比年初增加172.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9.61亿元,比年初增加59.02亿元;中长期贷款963.14亿元,比年初增加98.29亿元。
全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8.69亿元,下降2.6%;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8.73亿元,增长7.1%。保险赔款及给付21.26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9.49亿元,下降8.3%;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1.77亿元,下降10.7%。(图片来源:荆门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