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全州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同时受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使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构成了恩施民族的多样性。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各民族习俗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历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2年。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和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共8个县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行政区划
2020年12月15日,由州民政局监制、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正式交付使用。
新版行政区划图详细绘制了全州97个行政区划单位。其中,市州级单位1个,县级单位8个(含2个县级市),乡级单位88个,其中街道办事处5个,镇54个,乡29个(含4个民族乡)。共涉及省级行政区域界线2条,市州行政区域界线2条,县级行政区域界线13条。

气候条件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为我国地形台阶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其北部属大巴山脉的南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武陵山脉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三大山脉共同构造了鄂西南山区的地形地势。区域内山脉总体呈NE-SW和NNE-SSW走向;总体上呈三山鼎立之势,北部、西北部和中部高耸,并逐渐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西部NE-SW走向的高山裙带与中部NNE-SSW走向的高山裙带共同构造成了Λ型主体地势结构。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决定了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重新分配,使全州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气候,州内气候资源具有以下五类特征,即冬暖湿润的平谷气候,温暖湿润的低山气候,温和湿润的中山气候,温凉潮湿的高山气候,高寒过湿的高山脊岭气候。

地形地貌
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最低点为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至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
州境内地势呈西北、东北部高,中部相对低的状态。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州境因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布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

民族分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撒拉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
全州民族分布格局:汉族、土家族遍布全州各县市。其中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清江以南,历史上属湖广土司域内,即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5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3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恩施州苗族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特点。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在其它各县市均有分布。以上四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且都有较大的聚居村落,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其他则散居于恩施、建始、鹤峰、巴东4县市。这4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总数的9.2%,聚居的村落很少,只有鹤峰原麻寮所的苗族居住比较集中。
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其中恩施侗族分布在该市的干溪、芭蕉、大集、白果、双河等地;咸丰县侗族分布在该县的黄金洞、清坪、活龙、马河等地;宣恩侗族分布在长潭的会口、洗马坪、龙马、兴隆、中间河,晓关的桐子营、覃家坪、八台、西坪、张官、猫山、大岩坝、晓关镇,李家河的板栗园、上洞坪,沙道的桂花园和椿木营等地。此外,利川的毛坝、黄泥塘、老屋基、忠路、小河等地也有侗族。
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各不相同,其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回族在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另外一些少数民族零星地分布全州各地。民族分布不均,导致州内各县市的民族成分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
人口统计
全州2020年末户籍人口402.22万人,其中,男性209.4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女性192.76万人,占总人口的47.9%。全年出生人口3.21万人,出生率为7.49‰;人口死亡率为2.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78万人,扶持创业0.48万人,带动就业1.34万人。全州外出农民工89.21万人,其中,省内乡外就业32.28万人,省外就业56.87万人。

经济社会
一、综合
2020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117.7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39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252.28亿元,下降8.1%;第三产业增加值663.03亿元,下降3.7%。
“十三五”时期全州经济总量实现了千亿元的历史性跨越,五年平均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的18.3:30.1:51.6调整为18.1:22.6:59.3,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7.7个百分点。
全州年末户籍人口402.22万人,其中,男性209.4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女性192.76万人,占总人口的47.9%。全年出生人口3.21万人,出生率为7.49‰;人口死亡率为2.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78万人,扶持创业0.48万人,带动就业1.34万人。全州外出农民工89.21万人,其中,省内乡外就业32.28万人,省外就业56.87万人。
价格运行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价格涨跌幅度为:食品烟酒价格上涨9.8%,衣着价格下跌0.6%,居住价格下跌3.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4.0%,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7%,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年末全州实有市场主体32.83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实有企业类市场主体6.33万户,实有个体工商户25.1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4万户。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04万户,增长11.7%。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1.2万户,增长11.7%。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贫困线标准,全州0.8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109.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70.5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0.9%。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12.61亿元,增长0.7%。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3.52万亩,粮食总产量144.12万吨。
全年油料产量11.9万吨,减产1.7%。烟叶产量3.85万吨,减产3.5%。蔬菜产量268.68万吨,增产0.5%。茶叶产量12.24万吨,增产1.6%。园林水果产量36.92万吨,增产4.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5.46万吨,比上年下降9%;其中猪肉产量22.12万吨,比上年下降8.6%。禽蛋产量4.42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年末生猪存栏234.09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82.89万头。
全州拥有农机156.79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49.94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2.06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3.75元,比上年减少1.8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13.82%,提高2.5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12.46元,减少0.75元;单位成本费用86.21元,减少2.61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年营业收入77.3元,减少13.2元;资产负债率53.3%,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5.81亿元,比上年下降21.9%。建筑业增加值51.54亿元,下降24.2%。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5.09亿元,比上年下降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95亿元,下降22.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13亿元,下降32.7%;金融业增加值73.07亿元,增长4.5%;房地产业增加值129.01亿元,增长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6.92亿元,增长22.9%。
全年运输旅客2825.74万人次,运输货物3804.02万吨。
年末全州民用机动车拥有量81.21万辆,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50.73万辆。 ?????
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1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8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55.31公里,其中等级航道191.41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07公里。恩施机场全年航班起降0.87万架次。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17亿元,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1.40万件,包裹业务0.13万件,快递业务1440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06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94亿元。年末全州固定电话用户15.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3.08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124.09万户,光缆线路长度17.24万公里。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1.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6.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3.2%。民间投资下降8.2%。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67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9%;竣工面积79.45万平方米,增长8.3%;销售面积278.89万平方米,下降18.4%;待售面积57.73万平方米,增长67.1%。商品房销售额154.12亿元,下降15.0%,其中:住宅销售额147.03亿元,下降11.3%。
六、国内贸易
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59亿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500.35 亿元,下降26.1%;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2.24亿元,下降28.1%。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86.6%。全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达154.99?亿元,其中“扶贫832”平台实现销售额11.75亿元。
七、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5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8%。对外贸易进出口额9436万美元,增长5.2%。其中,出口9376万美元,增长5.7%。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43.19亿元,比上年下降17.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65亿元,下降28.5%。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3.91亿元,下降27.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19亿元,增长5.4%。其中,教育支出76.78亿元,增长1.2%;卫生健康支出51.68亿元,增长24.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81亿元,增长15.9%;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6.66亿元,增长47.3%;农林水支出86.31亿元,增长10.8%。
全州共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网点381个。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62.73亿元,比年初增长10.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97.71亿元,增长11.3%。
全州共有保险机构38家,其中财险公司22家、寿险公司16家。保险机构网点295个。保险中介机构64家。全年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57.0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人身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38.85亿元,增长13.8%;财产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8.22亿元,下降2.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金额19.39亿元,下降9.4%。
全州2家证券公司开设的股票基金账户10.21万个,比上年增长7.9%。全年保证金存款3.94亿元,增长157.5%。交易额626.85亿元,增长53.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州共有幼儿园578所,在园幼儿10.08万人。小学456所,招生3.79万人,在校学生25.83万人。普通中学174所,招生7.17万人,在校学生2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招生1.1万人,在校学生3.32万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1.66万人,在校生4.49万人,毕业生1.05万人。
全州高新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67亿元,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全年登记科技成果52项,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年末州级以上创新平台113家,增长11.8%。
全年获得专利授权1327件。其中,发明专利71件,实用新型专利765件,外观设计491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4289件,比上年增长22.9%。全年新注册商标4639件。新增地理标志2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3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

十、旅游、文化、体育和卫生健康
利川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腾龙洞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狮子关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全州A级景区达到32个,其中5A景区3个,4A景区17个。全年接待游客3499.24万人次,同比下降50.8%;旅游综合收入202.16亿元,下降61.9%。

年末全州文化和旅游系统有表演场所5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8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8%。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 17.66亿元。
全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县市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宣恩水运会晋级国家级赛事,湖北省第二届冰雪大会落户绿葱坡滑雪场,“一县一品”国家级精品赛事持续举办。2020年湖北青少年锦标赛获得3金、8银、5铜的成绩。
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966个,其中医院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7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卫生技术人员2.4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3万人,注册护士1.20万人。实有床位数2.67万张,其中医院1.73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86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0.07万张。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7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61元,增长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0元,下降2.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98元,下降5.8%。
年末全州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26个,社会服务床位1.58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1.55万张,儿童服务床位120张。城市低保标准由600元/人·月提高到635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为4380元/人·年。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1200元/人·月提高到127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7920元/人·年提高到8760元/人·年。全年共有0.8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3.5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73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
年末全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62万人,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2万人,其中农村居民参保人数208.7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9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6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4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0.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57万人。全年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2.49万人。
十二、住房保障、城市建设、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全州棚户区改造开工0.21万套,基本建成0.48万套。农村“四类”对象危房改造0.62万户。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19.8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214.9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3%。全州公园71个,公园面积969.44公顷。城市供水管道长度2461.15公里,用水人口97.38万人,年供水总量10558.15万吨;天然气年供气量20207.2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6574.8吨;各类公共厕所339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0个,污水处理厂12个;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量45.74万吨;城市排水管道长度980.96公里,污水排放量8358.0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量7990万立方米。
全社会用电量55.58亿千瓦时,增长1.7%。其中,工业用电量14.69亿千瓦时,下降8.5%。
全州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为97.6%,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州城优良天数为352天,优良率为96.4%。县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34ug/m?,比上年下降17.1%。县市城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3ug/m?,下降11.5%。全州1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4个跨县市界断面和12个县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年平均气温15.8℃,比历年偏高0.3℃。平均最高气温20.4℃,较历史同期基本持平;平均最低气温为13℃,相对历年明显偏高。区域降水均值1913.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7.8%。平均日照时数1046.6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136.1小时。
全州年末森林面积150.4万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74.79%,森林覆盖率达到70.14%。截止年底,全州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面积13.62万公顷。
全年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33起,比上年减少27起。死亡人数35人,减少23人;直接经济损失713万元。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先后发生风雹、低温冷冻、暴雨洪涝、山体崩塌等21次较大自然灾害,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