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3.79万人,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89.90万人。
历史沿革
宜昌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两汉时,分属荆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当阳、临沮、秭归、佷山等县。三国时,大部地域始属魏,又属蜀,旋属吴。晋置宜都郡,统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 县,宜昌之名始见于史籍。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陕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远安 3 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硖)州,领 4 县,属山南道。 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陕州,辖原 4 县,仍属山南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领原夷陵 4 县。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 4 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朱元璋取峡州路,改为峡州府,旋降府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 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 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 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 5 县及归州、鹤峰 2 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 4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 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 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 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8 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1928 年至 1932 年,宜昌地区湘鄂边根据地、巴(东)兴(山)归(秭归)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 年7 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 年 1 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 年 5 月 20 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并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 月 11 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 年7 月 16 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 年 11 月 15 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 8 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9 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 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4 年 11 月,宜昌市改属宜昌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 年,宜昌区专员公署改为宜昌专员公署。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9 县 1 市。1955 年 2 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8 县 1 市。1958 年 12 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 年 5 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重设宜昌专员公署。1962 年 10 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员公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 9县 1 市。1968 年 1 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 年 1 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 年8 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 年 6月,宜昌市恢复为省辖市。1984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 3 个县级行政区。1987 年 11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 年 6 月 11 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 年 10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 年 3 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 7 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 市(枝城市、当阳市)和 3 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1995年 3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 2001 年 3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 5 区 5 县 3 市。

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北纬 29°56'~31°34'、东经 110°15'~112°0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174.08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180.6千米。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 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连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水资源
河流:宜昌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宜昌境内流域面积 3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 183 条,总长 5070 千米。流域面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 128 条,总长 4320 千米。流域面积 2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 28 条,境内总长 1974 千米。流域面积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 6 条(长江、清江、沮漳河、香溪河、黄柏河、渔洋河),境内总长 939 千米。流域面积 3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 4 条(长江、清江、沮漳河、香溪河),境内总长 668 千米。
湖泊:宜昌市被纳入全省第一批和第二批湖泊保护名录的共有 11 个湖泊,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其中水面面积 1 平方千米以上湖泊 4 个,即位于枝江市问安镇、七星台镇的陶家湖,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问安镇、仙女镇的东湖,位于枝江市问安镇的太平湖,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问安镇的刘家湖;水面面积 1 平方千米以下湖泊 7 个,即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的杨家垱湖和五柳湖,位于枝江问安镇的党家湖、清明湖,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的季家湖,位于宜都市高坝洲镇的南桩桥湖、贵子湖。
矿产
宜昌境内发现各类矿产 10 类 89 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 51.4%、占湖北省的 59.3%,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8 种,主要矿种有磷、铁、煤、锰、钒、金、铜、铅、锌、硅、石膏、石墨、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全市共发现矿产地 740 处,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297 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 48 种,其中磷、锰、银钒矿、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砂岩、石墨、石榴子石、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高岭土、含钾页岩、化工用白云岩、化肥用橄榄岩、化肥用蛇纹岩、蚀面花岗岩等 16 种矿产为宜昌优势矿产。累计查明磷矿储量 43.85 亿吨,保有储量 40.55 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54.16%。累计查明晶质石墨储量 174.9 万吨,保有储量 145.6 万吨,是中南地区唯一的鳞片石墨矿。玻璃用砂岩矿为全国四大优质硅砂矿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成果显示,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 11.68 万亿立方米,为建成 100 亿立方米资源基地提供了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分布面广,优势矿种产地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全市各县市均有矿产分布,但地域差异明显。主要矿产相对集中,形成 12 个矿产集中区,其中磷矿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兴山县、远安县北部;石墨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宰金坪村及周围;铁矿集中分布在长阳火烧坪、青冈坪一带;锰矿集中分布在长阳古城;银钒矿集中分布在兴山白果园、长阳向家岭;白云岩、灰岩集中分布在宜都、长阳、秭归等地;硅石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官庄;玻璃砂岩集中分布在当阳岩屋庙一带;石膏矿集中分布在当阳河溶一带;铬铁矿、橄榄岩、蛇纹岩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太平溪一带;粘土矿集中分布在宜都市、枝江市一带;煤矿集中分布在远安、秭归、长阳、宜都、当阳一带。全市信息公示矿山330 家,其中煤矿 26 家,磷矿 49 家,石墨、锰、金、铜、钒、石膏、方解石、重晶石、高岭土、各类采石场等 255 家。全市信息公示探矿权 48 个,其中磷矿 18 个,煤矿 2 个,黑金属矿产 6个,有色金属矿产 4 个,贵金属矿 10 个,非金属矿 6 个,地热 2个。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宜昌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有湖北宜化集团、宜昌兴发集团、湖北东圣公司、三峡新材、华新水泥、长阳锰业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以磷、石墨、石英砂、石材、水泥原料为主体的生产加工基地,使宜昌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磷化工和建材生产基地。
人口
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89.9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45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人口2.65万人,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0.5‰。
民族
宜昌市辖长阳、五峰 2 个土家族自治县,1 个民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3 个民族村(点军区土城乡车溪土家族村、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土家族村、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土家族村)。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宜昌市少数民族总人口 47.2 万,共有45 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 46.4 万人,苗族 2420 人,回族 2175人,满族 908 人,壮族 664 人。100~500 人的民族有 6 个,10~100 人的民族有 16 个,10 人以下的民族有 18 个。
经济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61.42亿元,比上年下降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28.46亿元,比上年下降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3.28亿元,比上年下降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46.1:44.6调整为10.8:42.9:4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市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3%。
全市市场主体存量单位44.07万户,比上年增长10.1%,市场主体新设立单位6.32万户,比上年下降12.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4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66万户。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6万人,比上年少增3.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41万人,比上年增加2.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全年粮食产量151.08万吨,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0.52万吨,比上年减产36.4%。油料产量22.11万吨,比上年增产5.1%。茶叶产量9.50万吨,比上年增产1.8%。园林水果产量397.83万吨,比上年增产5.5%;其中柑橘产量386.39万吨,比上年增产5.7%。蔬菜产量502.53万吨,比上年增产3.1%。水产品产量18.11万吨,比上年增产1.9%。牲猪出栏355.95万头,比上年减产16.3%;牛出栏4.24万头,比上年减产10.3%;羊出栏113.23万头,比上年减产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4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7%,其中化工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2%;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9%;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3.0%;新材料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9%。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0.3%;税金总额比上年下降2.1%;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14.1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1.0%;原煤消费量1022.13万吨,比上年下降17.1%。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1148.91亿元,比上年下降11.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8.47亿元,比上年下降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比上年下降20.5%,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2.9%;第二产业比上年下降21.5%;第三产业比上年下降19.8%。
全市共有施工项目2525个,比上年减少39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共有1200个,比上年减少279个。全市累计新入库5000万以上项目1108个,比上年增加91个。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2.97亿元,比上年下降7.8%。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90.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2%;其中商品住宅1209.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房屋竣工面积154.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4%;其中商品住宅143.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27.4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8%;其中商品住宅393.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1%。商品房销售额283.12亿元,比上年下降21.7%;其中商品住宅264.30亿元,比上年下降23.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8.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01.37亿元,比上年下降10.8%;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4亿元,比上年下降28.9%。全年实现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3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消费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7.7%,饮料类比上年下降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下降11.3%,烟酒类比上年下降11.6%。升级类消费中书报杂志类比上年增长30.8%,化妆品类比上年下降12.5%,汽车类比上年下降13.0%,通讯器材类比上年下降13.5%,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比上年下降18.8%,金银珠宝类比上年下降20.7%,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下降27.0%。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6.2亿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出口额184.2亿元,比上年下降5.5%;进口额22.0亿元,比上年下降14.1%。从出口产品看,化肥出口35.6亿元,比上年下降2.5%;农产品出口21.70亿元,比上年下降2.1%;电子及电器产品出口15.10亿元,比上年下降12.0%;医药品出口13.07亿元,比上年下降5.7%;纺织纱线及其制品出口8.38亿元,比上年增长74.6%。
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144.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3.2%。全市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1.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5%,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7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289.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76.38亿元,比上年下降11.9%。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449.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客运周转量16.7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68.0%。公路里程36281公里,比上年增长9.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33390公里,比上年增长10.9%。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5.58万辆,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0.60万辆,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6.08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电信业务收入30.78亿元,比上年下降1.1%。年末共有固定电话用户33.19万户,比上年减少2.5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31.92万户,比上年减少4.70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373.03万户,4G用户覆盖率达到86.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752.7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9%。国内旅游人数7752.6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4%;入境旅游人数0.1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9.8%。实现旅游总收入695.1亿元,比上年下降29.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9.8%;国内旅游收入695.07亿元,比上年下降28.5%。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42.21亿元,比上年下降34.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97亿元,比上年下降4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8.80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全市税收收入114.06亿元,比上年下降31.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389.86亿元,比年初增加491.0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578.90亿元,比年初增加321.4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95.79亿元,比年初增加121.8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02.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0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2987.52亿元,比年初增加350.30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上年下降2.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9.2%,寿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9.1%。全年支付各类赔付34.78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财产险赔付比上年下降7.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比上年增长1.9%,寿险赔付比上年下降0.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幼儿园458所,在园儿童8.90万人;普通小学255所,在校学生17.34万人,毕业生2.80万人,专任教师1.07万人;普通中学171所,在校学生12.60万人,毕业生4.03万人,专任教师1.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在校学生2.64万人,毕业生0.85万人,专任教师1969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6.11万人,毕业生1.48万人,专任教师3207人。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9.61亿元,比上年下降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0家,比上年增加119家。
全市重要科技成果登记98项,比上年增加6项;工程技术中心212家,比上年增加16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6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全市专利受理量为9600件;专利授权量为8245件,其中发明专利775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56个,其中文化事业机构176个,艺术事业机构19个,剧场、影剧院28个,博物馆纪念馆机构18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3770.9千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34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2178人,比上年增加2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923人,比上年增加41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9287张,比上年增加165张。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28个,专职体育人员97人。全市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达682人,获得96枚金牌、71枚银牌和91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89.9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45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人口2.65万人,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0.5‰。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5元,比上年增长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32元,比上年下降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866元,比上年下降10.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99元,比上年下降3.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0%。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35.37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基本医疗的人数为381.20万人,比上年下降0.3%;参加城镇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1.12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工伤保险的人数为66.28万人,比上年增长3.7%;参加城镇生育保险的人数为54.56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9.0%、97.6%、98.0%。
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33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享受城市最低保障的居民1.93万人,比上年下降4.9%;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40万人,比上年增长7.5%。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26亿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1.52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4.75亿元。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全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84.2%。考核区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1.9%、21.2%。全市纳入考核的9个地表断面水质及河流达标率均为100.0%。
年末耕地保有量328千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19.05公顷。全市共有矿产资源89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矿种48种。
全市造林作业面积完成2.32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17千公顷。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8.72千公顷。
截止年末共发生道路交通肇事、工矿安全、火灾事故1763起;死亡310人。其中交通事故1196起,造成269人死亡;工矿企业安全事故39起,死亡40人;火灾事故528起,死亡1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核实数据以《2021年宜昌市统计年鉴》为准。
2.交通数据来源于交通部门,同期数据有所调整。
3.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暂未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