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讯

【中经百科】湖北省-千湖之省 华中重地

001.jpg

自然条件

2.jpg

【地理位置与面积】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地势地貌】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山地。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1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6.2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

丘陵。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涢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平原。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余平方千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平坦宽阔。

【河流与湖泊】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30条,河流总长6.1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条,长约4万千米。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有天然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个。

【气候】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植物及动物资源】全省天然分布维管植物292科1571属6292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114属216种,蕨类植物41科102属426种,裸子植物9科29属100种,被子植物191科1326属5550种。其中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8种,Ⅱ级保护的43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钟萼木)、珙桐、光叶珙桐、莼菜、鹅掌楸、水青树、喜树、金钱松等。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的天然分布珍稀濒危植物63种,占全国总种数的16.24%。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闻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在神农架国家公园、五峰后河、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成群落分布。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893种,其中兽类121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两栖类48种,鱼类206种。其中属于国家和湖北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5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11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23种,Ⅱ级保护的89种;省重点保护的146种),如金丝猴、麋鹿、白鹤、白头鹤、中华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珍稀保护动物。黄梅县、石首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头鹤之乡”和“中国麋鹿之乡”。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地质矿产】根据自然资源部已确认数据,全省已发现150 个矿种(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矿种91个,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3个矿种和已查明162个矿种的86.7%和56.2%。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59种。在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钛矿(金红石)、磷矿、溴、碘、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石榴子石、泥灰岩、累托石粘土等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铌、锂(LiCl)、锶、硒及盐矿等22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的第2?5位,熔剂用灰岩、重晶石、长石、石膏及饰面用石材等?26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的第6?10位。湖北省铁、铜资源较为丰富,磷矿、岩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饰面用石材为优势矿产。高磷铁矿、钒、钛(金红石)、累托石粘土为潜在优势矿产,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等前景较好,绿松石、百鹤玉、菊花石等颇具地方特色。全省共发现非油气类固体矿产地2051处。其中,大型?189处,中型351处,小型及小矿1511处,主要以小型及小矿规模为主。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铁、铜、岩金、银、石墨、磷、硫、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岩盐、天然卤水等主要矿产80%以上资源储量分布在大中型矿区(矿床)。

历史沿革

3.jpg

【建置沿革】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1—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个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个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5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历史简介】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湖北郧县等地考古发现的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映出当时农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至商朝,湖北已纳入其版图。武汉市北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的发掘和省内许多地区商代铜器的出土,说明商朝势力已经远播到湖北汉水流域和长江南北。

西周时期,湖北省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之境,北至陈卫郑宋等中原腹地,南达湖南,横跨江淮,形成霸业,威服华夏。楚国社会经济大步发展,铜器生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铁器生产得到改善和推广,丝织、刺绣、髹漆、采矿、水陆交通、城市建设、商品交易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楚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汉时期,荆楚地区人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江河湖泊纵横、沼泽密布、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发展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发端于荆楚大地的绿林军农民起义,为推翻新莽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由于战乱连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迁入,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江汉平原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和渔牧业也十分兴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城市兴起,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制漆业为全国之冠,麻丝织、竹编天下闻名。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学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参、陆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游历荆楚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书法家米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中叶,汉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运输与转口贸易十分发达。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湖北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棉花种植与纺织印染业兴起,经济比较发达。以商业贸易带动手工业发展,汉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扩张,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湖北的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地方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交通、金融、财政等重要领域被外国人控制,民族灾难日趋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民国初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湖北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

大革命时期,湖北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武汉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起义,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湖北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湖北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尽管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但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后,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把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落后的省份建设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交通发达、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欣欣向荣的新湖北。

人口区划

4.jpg

【人口】

(一)人口总量。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57752557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7237727人相比,增加514830人,增长0.90%,年平均增长率为0.09%。相关数据表明,10年来我省人口总量保持平稳。

(二)户别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 1993.1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277.38万人;集体户108.8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497.8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比2010年减少0.51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受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中,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有1个,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有3个,1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有11 个,少于100万人的有2个。与2010年相比,有5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 254.11万人,位居第一,显示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中游核心城市对全省乃至全国人口有着较强的聚集能力。

(四)性别构成。全省男性人口为2969.47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为2805.78万人,占48.5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83,与2010年基本持平。

(五)年龄构成。全省0-14岁人口为942.05万人,占16.31%;15-59岁人口为3653.71万人,占63.2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79.50万人,占20.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2.43万人,占14.59%)。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9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49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50个百分点。我省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5.25万人,占比15.50%,比2010年提高5.97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502人,比2010年增加5968人。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20年上升至10.02年。文盲率由2010年的5.32%下降到2.32%。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10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32.04万人,占62.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143.22万人,占37.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787.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36.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3.19个百分点。过去10年间,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奠定坚实基础。

(八)流动人口。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847.6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571.24万人,流动人口为1276.42万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224.9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051.46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922.63万人,增长99.74%;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378.84万人,增长196.91%;流动人口增加543.79万人,增长74.22%。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全省汉族人口为5498.15万人,占95.2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7.11万人,占4.80%。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1.23万人,增长0.39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0.26万人,增长12.26%。民族人口稳步增长,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各项政策在我省得到了充分贯彻落实。

【行政区划】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13个地级行政区,即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即39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其中,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由省直管。

民族宗教

5.jpg

【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湖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7.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8%,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白族等世居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武汉市、荆州市等地。湖北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现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2个民族乡镇(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还设有37个民族村(街)。湖北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民族自治地方外,约有36万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其中回族主要散(杂)居在武汉、襄阳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一些乡镇。民族地区“一州两县”区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均属武陵山区。

全省有81万城镇少数民族人口,其中常年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余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以及来自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集中居住于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

【宗教】湖北是全国宗教工作的重点省份之一,省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鄂东黄梅禅宗文化、鄂西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传统宗教分布格局。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出生于湖北。武当山李光富道长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会长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全省约有信教群众220万人(佛教121万人、道教49万人、伊斯兰教10万人、天主教7万人、基督教33万人)。省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540处,(佛教2014处、道教657处、伊斯兰教64处、天主教108处、基督教697处),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5160人(佛教3316人、道教1183人、伊斯兰教79人、天主教159人、基督教425人),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51个,宗教院校4所(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基督教中南神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和武昌佛学院)。

环境状况

6.jpg

【生态环境综述】2020 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河流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占比 91.2%, 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巩固改善, 全省 17 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 88.4%, PM2.5 、 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 35μg/m3、 57μg/m3,黄石市、十堰市、孝感市、咸宁市、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共 9 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4%,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为 69.5,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全省 16 个重点城市(除神农架林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 54.4 分贝,总体质量等级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 67.8 分贝,总体质量等级为“好”。 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连续 10 年保持辐射环境零事故。

气候状况

7.jpg

【气候及主要特征】2020 年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6.8℃,较常年偏高0.4℃,起伏波动大。冬、春季偏高,夏、秋正常,冬季出现强暖冬。入春入夏均提前,入秋偏早,入冬正常。春季气温前低后高,中间低,引发倒春寒;夏季高温日少,但出现连续高温极端事件;秋季气温偏低,出现寒露风。

2020年降水总体较常年偏多4 成,列1961 年以来第一 位。年内强对流天气早发多发,年均雨日较常年偏多18 天,年均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2.5天。冬季降水显著偏多;春季降水总体偏少,鄂西北大部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夏季降水总体偏多7 成,列1961 年以来第1 位,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强度列历史第一位;秋季降水显著偏多,连阴雨过程伴随区域性暴雨、雨雪过程。

2020年主要气象灾害为夏季区域性强降水、强对流、冬春寒潮、春季鄂北大部干旱、秋季寒露风,特别是夏季出现12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4次为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雨区重叠性高,出现多起极端降水事件,暴雨日数居历史同期第二位,强降水过程引发长江流域严重洪涝、山区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因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近十年中仅次于2016年。

2020 年气候年景差,农业气象年景比2019年差,生态质量总体良好,与2019年接近。

气温。2020 年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6.8℃,较常年偏高0.4℃。各地年平均气温12.9℃(神农架)~18.3℃(赤壁),其中西部高山、半高山地区12.9℃~16.0℃,鄂东大部、江汉平原中南部、鄂西南局部17.0℃~18.3℃,其余地区16.0℃~17.0℃。与常年同期相比,仅三峡河谷偏低0.1℃~0.6℃,全省大部气温偏高0.1℃~1.1℃,其中枣阳异常偏高1.1℃,鄂东部分地区显著偏高0.9℃~1.0℃。年内气温变幅大,主要偏高时段在1至3 月、5 月至6 月上旬、8 月和11 月上中旬,主要偏低时段为4月、7 月、9至10 月、11 月下旬和12 上中旬。

降水。2020 年湖北省年平均降水量1707.5 毫米,较常年偏多4 成,列1961 年以来第1 位。各地年降水量857.2(郧西)~2691.5 (鹤峰)毫米,其中鄂东中东部、鄂西南大部1800~2691.5 毫米,鄂西北大部857.2~1200 毫米,其余地区1200~1800 毫米。全省降水偏多,鄂东大部、江汉平原大部、鄂西南大部、鄂西北局部偏多4~8 成,其余地区偏多1~3 成。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异常偏多月份为1月、6至7 月和9 月,显著偏多月份为10 月;偏少月份有4至5 月、8 月和12 月。年平均降水日数148天,较常年偏多18天。各地年降水日数115(老河口)~199(鹤峰)天,其中鄂西南大部、鄂东南大部、鄂东北东部150~199天,其余地区115~150天。全省平均暴雨日数(≥50毫米)6.3天,较常年偏多2.5天,列历史同期第2位,仅次于1983年(6.8天),其中鄂东大部、鄂西南部分地区达7~16(鹤峰)天,鹤峰、咸宁等9站列1961年以来第1位,其中鹤峰、建始创历史新高。

日照。2020年湖北省年日照时数899.8(咸丰)~1828.5(麻城)小时,其中鄂东北大部、鄂东南中北部、江汉平原北部和东部、鄂西北大部、鄂西南局部1500~1828.5小时,鄂西南中南部、鄂西北局部899.8~1250小时,其余地区1250~1500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213小时,列1961年以来倒数第2位,仅多于1989年的1430.4小时;其中鄂西南局地偏多34~127小时,其他大部偏少50~559小时。其中江汉平原大部、鄂东部分地区、鄂西北中北部、鄂西南局部偏少200~559小时。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二次寒潮天气。2020年湖北省出现二次寒潮天气过程,分别在2月14~18日、3月27~29日。其中,2月14~18日寒潮过程覆盖范围最广,达全省性寒潮标准,综合强度指数列1961年以来第6位。过程伴随大范围雨雪、大风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给农业生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汛期强降水过程频繁。汛期降水显著偏多,列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位,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强度排首位。强降水过程频繁,共出现14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其中6月12~14日、21~23日、27~29日和7月4~8日降水过程属特强等级。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鄂西南、江汉平原至鄂东,暴雨落区宽广、重叠度高。多地出现极端降水事件,部分突破历史极值。对比近十年洪涝灾害损失数据,2020年因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2016年。

强对流天气出现早、范围广、频次高。年内共出现14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首次出现在1月8日。秋季3次连阴雨过程(9月12~29日、10月2~7日和11月16~25日)均伴强对流天气。夏季区域性暴雨、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均有大范围强对流出现,导致洪涝、大风、冰雹及雷电等多灾并发。

秋冬雾、霾过程多发。2020年主要大雾过程出现在1月5~6 日、12 日、18~19 日,2月3日、9日、12~13日、21~22日,10月19日,11月29日,12月11~12日。主要霾过程出现在1月14日,11月27~28日,12月1日、4~5日、19~20日、22~27日。其中,1月5日全省共46县市出现大雾;12月11、12日,分别有40站、47站大雾;12月19~20日和12月25~27日,超过50站霾。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8.jpg

【综述】2020年是湖北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

打赢了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性大战,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扛住了疫后恢复重振的历史性大考,全力应对百年不遇疫情、严重洪涝灾害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多重冲击,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逐季向好。地区生产总值恢复到上年的95%以上。夺取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经济发展状况】??202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43443.5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131.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023.9亿元,下降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287.7亿元,下降3.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19年的8.4:41.2:50.4调整为9.5∶39.2∶51.3。

全省粮食总产量2727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量344万吨;生猪出栏2631万头;水产品总产量46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6.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0.2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69家,全年实现利润2519亿元。汽车产量209万辆,下降6%;钢材3653万吨,水泥10109万吨,发电量2911亿千瓦时。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136亿元,下降5%。金融、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和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5%、12.1%、23.7%、8.7%。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18.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4%。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649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下降21.2%。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5亿元,下降20.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93亿元,下降14.2%。网上零售额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294亿元,增长8.8%。进口1592亿元,增长9.1%;出口2702亿元,增长8.7%。欧盟跃升为湖北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595亿元,增长17.1%。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96个。实际使用外资104亿美元,下降19.8%。

全省财政总收入4581亿元,下降20.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2亿元,下降25.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23亿元,占比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9亿元,增长5.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159亿元,比年初增加662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872亿元,比年初增加7630亿元。

【社会发展状况】?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06元,下降2.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6元,下降0.5%。5.8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5元,比上年增长1.6%。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5%。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74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36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1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4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5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5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14.1万人。全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0.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5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7.3万人。年末全省养老机构1831家,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7%、67%。

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4万人,在校生162万人,毕业生40.2万人;研究生招生6.7万人,在校研究生17.9万人,毕业生4.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2万人,在校生42万人,毕业生11.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1.3万人,在校生89.2万人,毕业生27.4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71万人,小学在校生38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8万人。

全球首个超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建成运行,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全球首款128层QLC三维闪存芯片研发成功。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553项。签订技术合同3974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年末,全省共建有24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8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年末,全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7个,群艺馆、文化馆125个,公共图书馆115个,博物馆230个。电影放映机构103个,放映单位1797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82座,有线电视用户1203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5.7亿份,各类期刊0.7亿册,图书2.8亿册。

年末,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447家,卫生计生人员53.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1.2万张。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常用药和医用耗材价格大幅降低,减轻群众医药负担43.8亿元。

全省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8项次、亚军7项次、季军7项次。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比赛冠军19项次、亚军18项次、季军17项次。在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冠军124项次、亚军92项次、第三名88项次。全运会项目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冠军19项次、亚军18项次、第三名17项次。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李文文】

ISPO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厦门开幕 开启沉浸式运动体验

11月21日,ISPO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厦门站)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活力开幕。本届展会在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商务局会展处、思明区文旅局、厦门体育集团、厦门会展集团、厦门市贸促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积极响应厦门市优化体育营商环境、促进体育消费结构升级、推动运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馆内展会+馆外场景”的联动模式,联通全城运动场景,打造户外运动生活周。

联合国 COP30 聚焦全球气候方案,绿之源以室内微生态革命注入中国智慧

当地时间11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召开。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经济解决方案生态伙伴"(2025年9月认证),绿之源品牌代表中国环保企业亮相大会,以"从室内微生态到全球气候行动"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将进博会绿色贸易实践成果与全球气候治理议题深度衔接,提出室内空气净化新范式,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锚定“十五五”,“新淮海战役” 以实招硬功书写淮海冠军新篇!

“十五五”开局,国家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轻微型新能源车辆产业进入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淮海锚定终端突围与招商破局的核心目标,以“新淮海战役”统筹系列终端动销举措,涵盖千城万店网络深耕、区域爆款产品研发、经销商全周期扶持等销售与招商动作,此次《隐形冠军》央视主持人探厂,正是这一"战役"的重要里程碑。国家级权威背书3.27亿次曝光 淮海中国名牌口碑深度渗透从品牌曝光层面,《隐形冠军》央视主持人探厂

丝路融合新引擎!北京丝路融合规划院两大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日前,北京丝路融合规划院宣传工作委员会、中亚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京隆重举行。2026年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国际奥委会执行董事会成员、奥林匹克运动会未来举办地委员会主席、克罗地亚前总统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一行亲临现场见证,全球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共绘丝路融合发展新蓝图。

一张小票根,一月暖童心:“儿童友好奇妙品牌月”构建宁波产业友好新生态

11月的一个周末,中国邮政宁波开明街邮政综合体里罕见地迎来了一群儿童小顾客,格外热闹。孩子们手持一本粉黄色小册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认真挑选着城市主题明信片和科普杂志。带着儿子前来打卡的张女士站在一旁,满眼笑意地说:“这是上周在小宁奇妙快闪乐园领取的门票,里面附有许多品牌的福利和宁波儿童公益活动的报名方式。

「智屏视界」重磅发布,开启OTT营销新纪元

11月18日,上海,由智屏(电视淘宝)、小米电视、海信电视三方联合发起的“2026 OTT营销峰会暨「智屏视界」及AI产品发布会”成功举办。以“营销新主力,上场!”为主题,本次盛会不仅见证了一个全新平台的诞生,更宣告OTT营销正式迈入有规模、有数据、有效果、有AI的新阶段。

欢聚Q3持续回馈:2025-2027年回购与派息规划共9亿美元

11月20日,欢聚集团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欢聚集团Q3总收入5.4亿美元,环比增长6.4%。其中,直播业务收入3.88亿美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广告技术平台BIGO Ads收入加速增长,达1.04亿美元,同比增长33.1%,环比增长19.7%

百惠金控:香港资本市场具增长空间 AI新股建立正向循环

2025 年,香港资本市场重新走进国际投资者的目光。随着美国通胀降温、全球流动性改善,以及亚洲区内科技及製造业链回流,香港市场交投量回升、新股上市活动增加,呈现出实质復甦迹象。百惠金控指出,港股目前估值仍处吸引水平,加上离岸人民币需求增加,使香港再次成为全球资金佈局的重要节点。

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11月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建设能源强国”重大部署后首个全面启动建设的核电项目。山东招远核电项目位于烟台招远市张星镇,是中广核在全国布局的第十个核电基地,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咪咕生态大会官宣:中国移动咪咕与亚足联(AFC)开启合作新篇章

11月18日,在2025咪咕生态大会现场,中国移动咪咕与亚洲足球联合会(AFC,简称 “亚足联”)正式官宣签约,达成战略媒体版权合作——咪咕将成为中国大陆多项亚足联国家队及俱乐部赛事的官方媒体合作伙伴,以数字科技内容赋能亚洲足球发展,为亿万球迷打造更优质的观赛与互动体验。作为国内第一体育内容平台,咪咕多年来持续深耕体育领域,并与亚足联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2025敦煌网黑五大促全球启幕:三大战略驱动商家掘金全球市场

年度跨境电商增长重头戏正式登场!敦煌网宣布,2025黑五网一大促全面启动。本次大促集结全年顶级资源投入,以“社群裂变”“AI爆款”“文化出海”为三大核心引擎,并同步推出优质标杆计划,通过“好商、好品、好价格”三维保障,助力商家在全球消费旺季实现销量与品牌力的双重爆发。

健合集团2025年前九个月总营收同比稳健增长12.3%达108.05亿元,三大板块持续释放动能

11月18日,致力于成为全球高端营养及健康产业领导者——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112.HK,以下简称“健合集团”),公布2025年前九个月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健合集团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2.3%至人民币108.05亿元,三大核心业务单元全面增长,继续保持稳健的盈利水平与健康的经营现金流转化。

超级工厂+权威认证,淮海与经销商共赴增长新程

近日,央视主持人雷雨甜携《隐形冠军》栏目走进淮海客车智能制造基地,以权威视角全景呈现淮海在轻微型新能源车辆领域的制造实力与战略布局。此次探厂不仅是对一座现代化超级工厂的纪实,更向市场传递出清晰信号,淮海乘用车产业已迈入“智造主导”的全新阶段,正以强劲实力引领行业挣脱价格战泥潭,迈向价值竞争的新高度。

跨区带娃求学难?花生好车为单亲爸爸铺就安心路

38 岁的陈先生是一名单亲爸爸,独自抚养 8 岁的女儿朵朵。为了让朵朵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特意将女儿送进了市区的优质小学,可自己租住的老小区在城郊,跨区通勤的难题从此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直到遇上花生好车,低压力的购车方案不仅解决了接送困境,更让父女俩的亲子时光变得温馨又从容。

2025“我要上智运”大连金石滩总决赛即将开赛,咪咕快游赋能赛事新体验

11月21日至22日,第四届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暨中国移动2025“我要上智运”全民棋牌全国网络大赛总决赛将在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燃情启幕。赛事凭借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广泛影响力,持续推动智力运动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并积极探索“赛事+文旅”的创新模式,打造“智力竞技+文旅体验”的全民参与新范式。

太二酸菜鱼公益再升级,为十所高校流浪猫筑“暖房”

太二酸菜鱼旗下公益项目“何英俊猫粮”又有新动作——携手首都爱护动物协会发起“送流浪猫1套房”活动,计划为全国十所高校的流浪猫搭建专属庇护所,将公益关怀从“口粮支持”延伸至“居住保障”,进一步践行品牌“商业向善”的理念。

亚洲纪录荣耀启幕,树立亚洲卓越成就新标杆

近日,聚焦亚洲各领域杰出成就与优秀人才的全新权威荣誉平台——“亚洲纪录”(The Asia Records)正式成立。作为承载亚洲发展期许的权威荣誉项目,“亚洲纪录”致力于重塑亚洲成就认定体系,树立兼具专业性与影响力的全新标准。

透过彩臻板和零醛超净板,看兔宝宝板材里藏着的绿色与智慧

在家居装修的世界里,板材是极不起眼的部分,它隐匿于橱柜、地板之下,默默支撑起整个家的光鲜亮丽,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俨然一位无名英雄。然而,当人们将目光聚焦于行业头部品牌兔宝宝板材后,才发现这些板材看似普通,却蕴含着环保与健康的密码。

美素佳儿×沃尔沃「奇境牧场」亮相上海西岸 ——以“守护无界,去见世界”共话营养与安全的双重守护

【2025年10月29日,上海】源自荷兰的母婴营养品牌美素佳儿携手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于10月23日至29日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北广场联合打造“奇境牧场”沉浸式快闪活动。本次活动以“守护无界,去见世界”为主题,通过“营养+出行”的跨界融合,呈现一场现实与想象交织的奇幻成长体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