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俞丽华 赖秋萍)在基层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神经末梢”,始终致力于探索普法宣传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创新路径。近年来,一支特殊的队伍逐渐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他们身着便装,却带着军人特有的严谨与担当;他们不是专业律师,却能精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他们就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他们既是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也是矛盾化解的“调解员”,更是退役军人权益的“守护者”,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兵言兵语”架心桥 让普法宣传暖意更浓
退役军人作为“法律明白人”参与普法宣传,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公信力。退役军人在群众心中有着较高的威望,他们曾为国家和人民奉献青春,身上的军人标签让群众倍感亲切与信任。四都镇退役军人、镇综治中心副主任邓滨太(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阿邓”)作为“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结合自身经历,用他们熟悉军队话语体系,用“战友间”的家常话解读《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将晦涩难懂“书面语” 转化为通俗易懂“贴心话”。
上蕉村退役军人老郑感慨道:“还是当过兵的懂我们,这些政策一说就透!”
这种“同频共振”的宣传效果,打破了退役军人群体在理解法条时的“隔阂感”,是单纯宣讲法律条文难以企及的。此外,阿邓利用镇干部大会开展退役军人相关法律知识讲座,明确政府部门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中的责任边界,为干部处理退役军人相关问题注入了专业力量。
“军人本色”解纷争 让调解工作力度更强
退役军人在部队锤炼出的公正、果敢、善于沟通的品质,使其在调解矛盾时能够迅速赢得双方当事人的信任。无论是邻里之间的宅基地纠纷,还是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亦或是涉及退役军人自身的权益纠纷,他们既能“一碗水”端平,又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共情疏导,让调解更具说服力。
今年,辖区内村民退役军人刘某因工程老板拖欠工资发生冲突,情绪激动的他甚至扬言要“讨个说法”。四都司法所邀请该村支部书记、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邓书记介入调解。邓书记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先以“战友”身份与刘某促膝长谈,倾听他的委屈和难处,待其情绪平复后,为其讲解《劳动合同法》《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关于劳动报酬的相关规定,并协助联系工程老板沟通。最终,工程老板不仅补发了工资,还向刘某表达了歉意。事后,刘某感慨道:“还是老兵懂我,也帮我守住了底线。”
“双向联动”固根本 让法治建设根基更深
四都司法所通过建立“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实现了司法行政力量与退役军人资源的双向赋能。一方面,司法所定期组织法律培训,邀请法官、律师为退役军人讲解常用法律法规、调解技巧,提升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协助司法所开展政策宣传、线索摸排、矛盾化解等工作,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助力军”。这种联动模式不仅延伸了司法行政服务的触角,更激发了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目前,辖区已有 20 名退役军人加入 “法律明白人” 队伍,累计开展普法宣传40余场,调解矛盾纠纷70余起,协助解决退役军人权益问题 12 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也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接下来,四都司法所将继续深化与退役军人群体的协作,不断完善“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工作机制,让这股“军绿色”在普法宣传、矛盾调解、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