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叶美娇)一朝戎装在身,一生赤诚向党。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有这样一群最帅的“变装者”,他们褪去戎装,换上迷彩,初心如磐,志坚不改,他们常年驻扎在长汀县庵杰乡跃龙门研学基地。就是这十三名退役军人化身为教官和志愿者,他们将研学实践与法治教育相融合,让教学区、生活区、训练区处处弥漫“法味”,以点点“法治之光”驱散迷雾点亮少年心灯,吹响了新时代法治护航学子成长的嘹亮哨音。

▲参加夏令营研学实践学生与退役军人教官合影
“战术融法”深耕禁毒课堂
禁毒教室内,陈教官轻点遥控,电子屏瞬间出现伪装成“邮票”“奶茶粉”的危险毒品。“去年本县查获涉毒未成年人13名,最小年龄仅14岁”的警示如雷贯耳,3D打印的毒品模型在学生手中依次传递。
这种沉浸式教学,是陈教官多年来摸索出的成果。去年9月,他在庵杰中心校普法时发现枯燥生冷的法条让部分学生分心走神。“普法不是儿戏,要打攻坚战!”他借鉴在部队期间熟悉的侦察战术,创新推出实物观察、案例推演、角色对抗、宣誓签字等“四步渗透法”。学生在扮演“缉毒警”侦破校园投“毒”剧本时,《禁毒法》第59条早已悄然入心。

▲教官在禁毒教室向研学学生讲授禁毒知识
小小教具箱,藏有大文章。最见功力的教具箱里,分层摆放着仿真毒品模型、涉毒青少年忏悔录音和《强戒所体检报告》。“童童爸爸跪着求我帮帮孩子的那一幕,永远刻在我心里。”他口中的童童是他在外地工作时的一个学生,因代收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被处罚。陈教官带童童一起走访强戒所,与20名涉毒人员进行深入谈话,整理成《青春毒殇》案例集。这本饱含涉毒少年血泪的“活教材”,让研学青少年将“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奉为生命箴言。

▲教官指导研学学生利用无人机对河流污染进行取证
“科技赋法”巧拓实践阵地
“报告童教官!汀江支流发现污染源!”龙门溪畔,学生们在童教官指导下正操控无人机飞速掠过水面。高清画面实时传回大屏:疑似塑料桶正渗漏不明液体。童教官迅疾发出指令:“一组航拍取证,二组模拟报警!”
这场科技普法,源自童教官的军旅积淀。作为原空军地勤技师,他将军事装备巧妙转化为普法利器。去年开发的“无人机法治课”,涵盖基础操控、违法场景航拍和证据链固定三大模块。学生们在模拟法庭上用亲手采集的航拍“铁证”指控“破坏环境者”时,抽象法条已化作指尖流转的实战。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童教官着力强化的又一“法治战场”。除常规向青少年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教育外,他创新模拟设置境外非法刺探情报的作战场景。在遭遇“黑客”模拟入侵校园系统的演习课上,他指导学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有关规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此刻,法律的守护力正在技防推演中凝聚强大力量。

▲迷彩背包里随身的“法治锦囊”
“锦囊解法”细润成长土壤
每逢周五清晨,基地民兵训练场总是吼声震天。陈教官带队演练防暴队形,童教官则指导无人机侦察。这群铁血男儿,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精髓要义熔铸于一招一式间。
他们的迷彩背包是随身的“法治锦囊”。法治工具层里,自创自编的《校园法律风险50场景》漫画已更新至第三版;应急医疗层中,学生专用止血带和AED训练机整齐有序;战训记录本内页,密密麻麻写着“初二(1)班反诈盲区需强化”“无人机课程追加网络侵权案例”等普法笔记。
今年“六一”,基地组织教官和志愿者慰问留守儿童,并上演了自编的方言普法剧。当他们用《民法典》条款成功调解“家庭纠纷”时,围观老人陈阿婆不禁由衷赞叹:“这群娃娃比电视里讲得还明白!”这润物无声的普法渗透力,正是这群退役军人孜孜以求的至高“战术成果”。
“战位会变,哨位永在!”陈教官的铮铮话语,道出了这支迷彩方阵的铁骨柔情。他们以军魂为火种,将冰冷的法律条文熔铸成少年成长路上坚不可摧的铠甲。在无人机轰鸣的航迹里,在禁毒模型传递的温热中,在急救绷带缠绕的指缝间,他们以最执着的守护,为法治中国建设持续吹响穿越山水、激荡未来的嘹亮哨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