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林建辉 通讯员 李洲威 王艳虹)在碧湖街道的河道旁,总能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穿梭于堤岸之间。他曾是某英雄部队侦察营营长,20年军旅生涯中7次荣获“三等功”;如今,他褪下戎装,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碧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河长制分管负责人的新身份,用军人的铁血担当守护一方碧水。他就是林伟艺,一位将“治水”视为“战场”的退役军官,在角色转换中书写着新时代河长的担当。

军事化管理破题 用“侦察兵”视角摸清水情
“治水如作战,情报不准就会贻误战机。”林伟艺坦言,转业后他延续了部队的“侦察兵”思维,将辖区内的每条河道视为“阵地”。上任伊始,他带着河道分布图和水质报告,徒步巡查浦头港、九十九湾等河道,用脚步丈量河岸线。面对沿岸居民,他像与战友拉家常般询问:“雨季水位涨多少?”“哪个排口会排污?”仅一个月,他便将图纸上的“死标记”转化为动态的“水文沙盘”,整理出《辖区河道问题清单》,精准标注10处隐患点,包括非法种菜、违建平台等顽疾。

凭借军人的执行力,他牵头成立“河道整治专班”,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拆除违建5处、清理非法种菜6处,系统性解决了多年未治的“四乱”问题。一位老河道专管员感慨:“林主任巡查河道,比部队演习还细致!”

战场式攻坚治水 台风季的“拆违清淤”硬仗
2025年台风季,林伟艺在巡河时发现浦头港主港的水质提升设备支架占用行洪通道,一旦强降雨将导致河道堵塞。“防汛与治水必须兼顾!”他连夜协调评估拆除方案,带头冲锋在拆除一线。台风“杨柳”过境后,他又带领志愿者清理河道淤泥,仅用3天恢复河道畅通。在浦头港两岸,他积极推动建设“生态瓜架”,通过水培空心菜、种植丝瓜葡萄等植物,形成天然净水屏障。从选苗到搭建,他每周现场督导,最终让河岸蜕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这一项目不仅净化水质,更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

军民融合共治 从“单兵突进”到全民护河
“治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像部队打仗一样发动群众。”林伟艺将军队“军民联防”经验融入治水,构建“河长+群众”共治模式。他组建“护河志愿队”,吸纳退役军人、民兵定期开展清洁行动;在“世界水日”“八一”等节点,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宣传,发放河长制手册,清理河道垃圾。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数百张河道问题照片,发现问题立即拍照交办社区,要求24小时内整改。一次,某居民随手丢弃垃圾被抓拍,林伟艺不仅督促清理,还上门耐心劝导:“河道是大家的‘院子’,谁都不能破坏。”在他的带动下,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河岸垃圾量同比下降70%。

军魂永驻 从“侦察营长”到“生态卫士”的初心坚守
脱下军装,林伟艺的“战场”变了,但军人的底色从未褪去。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取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并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用知识武装治水本领。面对赞誉,他谦逊道:“治水是良心活,更是责任活。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护水安民,都是我的使命。” 从侦察营长到河长,从“治水盲”到“活地图”,林伟艺用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永不褪色。在他的带领下,碧湖街道河道水质显著提升,生态瓜架成为城市新景,全民护河渐成风尚。这位“老兵河长”的故事,正是退役军人“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