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情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全市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全市常住人口1295.29万人(来源于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文明城市。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0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4.13亿元,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571.60亿元,下降1.6%。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2.69亿元,增长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3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13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增长8.0%。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9.33亿元,比上年下降2.9%。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6.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进出口总值34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出口1775.98亿元,增长2.6%;进口1697.86亿元,增长12.3%。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4.92万户,比上年下降49.1%。
历史沿革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西安也是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安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诞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行政建制的新型地方行政建制,即市级建制。民国十六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十九年(1930)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3月5日,国民党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民国三十三年(1944)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之后,设在西安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都曾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以强大的科技实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人文
西安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就制作出精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表现了高超的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西周建都丰镐,诞生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代表了中国奴隶社会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都咸阳,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从此起步。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标志,秦代的陶塑艺术举世无双。秦代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艺术,可圈可点。西汉建都长安,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艺术事业。随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到会合和交融,从而使长安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以及汉乐府民歌,开拓了中国散文和诗歌创作的新领域。音乐、舞蹈、美术、书法、雕塑及丰富多彩的“长安百戏”,不仅使封建统治阶级其乐悠悠,广大人民群众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艺术享受。
盛唐时期,由于政治清平,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中外交往频繁,长安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竞相发展,取得了光照千古的辉煌成就。文学方面,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李贺、李商隐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汇聚长安,古体诗、律诗、绝句都由完备而达于全盛。散文创作由韩愈、柳宗元高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反对艳冶淫靡之风,主张“言必己出”、“文从字顺”,以其精炼、含蓄、犀利、优美的散文作品,而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唐代传奇的出现表明中国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已逐渐成熟。音乐、舞蹈方面,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歌唱家和舞蹈家,诞生了诸如《秦王破阵乐》、《九功舞》、《霓裳羽衣曲》等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乐舞,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谱写了华美、绚丽的篇章。美术、雕塑、书法、篆刻方面,名家荟萃,高手迭出,佳作层出不穷,影响至为深远。杂技艺术花团锦簇,戏剧艺术崭露头角,民间文艺和民间工艺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的才智。唐代,长安的文化艺术事业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昂扬奔放,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唐末以后,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文化艺术源流连绵不绝。五代的绘画,宋代的碑石,元代的杂剧,以及延续不断的长安古乐等,都和汉、唐长安文化一脉相承。明清时期,以秦腔为代表的西安戏剧艺术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清乾隆年间,西安著名的秦腔班社多达36个。经过有名的“花雅之争”之后,确立了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进而由魏长生带领秦腔戏班进京演出,又南下扬州演出,极大地扩展了秦腔的影响。这期间,西安其他地方剧种如西安二黄、迷胡(眉户)、长安道情等也有长足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西安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易俗社的成立,标志着西安秦腔艺术臻于繁荣和昌盛。著名戏剧家孙仁玉、李桐轩、范紫东、高培芝、李约祉、吕南仲、封至模等编创剧本700余个,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京剧、豫剧、评剧等著名剧种在西安落户,进一步丰富了西安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出现了许多新鲜气象。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同仇敌忾,救亡图存,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民国后期,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西安的文化艺术乏善可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的文化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50年,西北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热情地投入歌颂人民,讴歌新时代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中去。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西安产生了两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柳青的《创业史》。石鲁、赵望云等在西安创立“长安画派”,成为中国画苑一朵飘香溢彩的奇葩。秦腔、京剧、豫剧、评剧、越剧、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舞台艺术丰富多彩,既上演长盛不衰的传统剧目,又上演新创作的现代剧目,火爆一时。各种文化艺术机构、团体纷纷成立,各类文化艺术大赛接连不断,各项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建立,整个文化艺术界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西安的文化艺术事业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安文化艺术重新焕发生机,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78~1990年,西安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学艺术队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国内一流的文学艺术精品,有的在世界上也颇具影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雕塑、书法、篆刻、电影、摄影、民间文艺和民间工艺等各个门类竞相发展,使西安人民的精神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西安的文化艺术在古代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本土文化艺术和外来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作为13个王朝建都之地,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奴隶社会盛期的西周青铜文化和封建社会盛期的汉唐文化都诞生于此。西安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博大精深的时代内涵。它所展现的昂扬奔放的壮阔图景和刚柔相济的美学思想,永远是照耀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火炬。二、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精华。西安文化艺术就其本源而言,是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植根于三秦大地的周文化和秦文化。西汉、唐代和新中国时期,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中外交往密切,从而使西安的文化艺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广取博纳,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集各种精华的文化艺术体系,独具魅力。三、卓越的创新智慧,扎实的进取精神。西安的文化艺术,从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到西周青铜器,从《诗经》、《史记》到《保卫延安》、《创业史》,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西安碑林,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到《仿唐乐舞》、《秦俑魂》等等,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智慧和进取精神,弥足珍贵。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由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后,西安市共辖9区4县。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公布;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并正式挂牌,从此结束了2365年的县制历史。2016年12月2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行政区划由10区3县变为11区2县。截至2019年年底,西安市有129个街道、43个镇、1115个社区和2064个行政村(以上数字均含西咸新区),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
人口状况
根据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1295.2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274.9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61.55万人,占51.07%;女性人口633.74万人,占48.93%,性别比为104.3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城镇人口1025.8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20%;农村人口269.44万人,占20.80%。
民族宗教
◆民族
2019年,西安市有52个民族成分(没有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珞巴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9.56万人,占西安市常住人口的1.1%,占陕西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人口超过1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6.53万人)、满族(1.08万人)。人口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公安部门有登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82502人。各区(县)均有少数民族分布,新城、碑林、莲湖、雁塔4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有12所民族教育学校。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4所、中学2所、职业学校1所,内地藏族班、维吾尔族班各1所。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17200多人。其中回族学生10184人、满族学生2240人、蒙古族学生1023人、土家族学生595人、藏族学生549人、维吾尔族学生327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282人。有少数民族企业114家,个体工商户2141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生产销售额近40亿元。全国“十三五”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企业4家。有少数民族市人大代表19人、市政协委员25人。
◆宗教
2019年,西安市经政府登记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459所(含从咸阳划归西咸新区27处)(佛教138所、道教35所、伊斯兰教27所、天主教100所、基督教159所);备案的民间信仰场所2599所;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1918人(佛教 741人、道教252人、伊斯兰教120人、天主教531人、基督教274人);信教群众约45.8万人(佛教17万人、道教6万人、伊斯兰教6.8万人、天主教6万人、基督教10万人);宗教团体26个(市级6个,区县级20个),另有带有宗教性质的社会团体2个;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2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2处)。2月2日,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宣布“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宗教事务局)”更名为“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自然地理
◆地理
位置、面积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42′—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204千米,南北宽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582平方千米。
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貌 西安市境内海拔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自然资源
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W020130426362685331137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千米,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动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亿立方米。
◆气候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1℃—14.3℃,最冷1月平均气温-1.2℃—0.5℃,最热7月平均气温26.5℃—27.0℃,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8.3—716.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2个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595.6—2035.8小时。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鄠邑、长安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偏东风,蓝田为东风。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雾和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