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江海辉 张辉洋)六月的风掠过闽西的山峦,浓密的绿叶在烈日下投下斑驳的阴影。福建龙岩长汀县河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循着泛黄的烈士证上模糊的墨迹,走进河田镇下修村。97岁的丘良和老人颤巍巍地捧出用一层层红布包裹着珍藏的烈士证。1934年的秋天,他的父亲丘礼炮和三十多位河田乡亲,在枪林弹雨中卸下自家门板,用肩膀扛起一条三十公里的生命通道。

▲走访丘礼炮烈士家属
“三百斤的门板加伤员,他们咬着牙一趟趟地跑,鞋跑烂了,肩膀磨得见骨,可谁也没有停下。”老人回忆道,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很多人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
在面朝松毛岭的山坡上,一座没有遗骨的衣冠冢静静矗立。丘礼炮牺牲的消息,直到解放后烈士证送达时家人才知晓。他的妻子“老李子”将烈士证用红布包了又包,一直珍藏着。每年清明都带着儿子丘良和到墓前祭扫,给他讲述父亲和战友们佝偻着腰背,在崎岖山路上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走访邱水生保烈士家属
同村的邱水生保烈士36岁参加红军,两年后牺牲在松毛岭战役中,他的儿媳介绍说:“家里人只知道他去参加了红军,一去之后便杳无音信,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他是在松毛岭抬担架牺牲了。”
河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寻访笔记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全镇31名留下姓名的松毛岭烈士中,11位找到了后人,其余20人已无亲属可寻。在派出所民警协助下,工作人员翻遍泛黄的族谱,走访村中百岁老人,逐渐拼凑出这些无名英雄的面貌——他们多是红二十四师、红一军团的担架队员,有人为掩护伤员引开追兵,有人累倒在运送途中再未醒来。有位烈士的族谱里只写着‘1934年外出未归',后来在战役记录里发现了他抬担架牺牲的记载。
这些从时光尘埃中打捞出的、用生命书写的红色记忆碎片,正被精心拼凑、编纂,化作教育人、激励人、凝聚人的鲜活教材。它们承载着松毛岭上“门板担架”的磅礴力量,将被永远镌刻在河田的红色基因图谱中,让后人铭记那份用血肉之躯托举生命的壮举。
在长汀县烈士纪念园,去年,邱水生保等烈士的遗骸被集体安葬于此。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长汀县烈士纪念园新栽的松柏上,为庄严肃穆的碑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九十年的岁月长河奔流不息,松毛岭的炮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佝偻着身躯、背负着生命在枪林弹雨中疾驰的身影,却从未被这片土地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