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万相荣 通讯员 廖祥忠)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以"服务+赋能"双轮驱动,创新构建"兵支书治村、兵产业富民、兵文化铸魂"三位一体模式,成功获评省级"五星"服务站。通过"产业联营、文化联创、环境联治"三大路径,推动136名退役军人从"被服务对象"转型为"振兴主力军",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28%,绘就军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服务融合:从“军民互动”到“乡村共治”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服务站坚持“服务退役军人”与“赋能乡村振兴”双轨并行,创新开展“农耕运动会”“老兵故事会”等特色活动。在传统农事竞技场上,退役军人化身“农技导师”,向村民传授水稻种植、果树修剪等经验;红色宣讲会上,老兵们讲述边境作战、抢险救灾的亲身经历,既厚植乡村红色文化根脉,更拉近了军民距离。“过去邻里间往来少,现在通过这些活动,大家经常聚在文化广场聊天,连我家孙子和隔壁村的娃都成了好朋友。”参与活动的退役军人张福生笑着说。

为推动退役军人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站积极推荐11名退役军人通过“兵教师”“兵支书”等岗位实现职业转型,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其中,清溪村“兵支书”廖志彬便是典型代表。作为农民出身的“老把式”,他深知村民“缺什么、盼什么”,以“联村级事务、联重点工作、联百户群众”为抓手,推行“五个一”(一本手册、一辆单车、一个窗口、一份责任、一项结对)工作法,带着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听意见、解难题,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产业破题:从“资源挖掘”到“品牌塑造” 蹚出增收致富新路径
服务站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兵支书”力量,探索"党建+村企+退役军人"发展模式:一方面,与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福建海华医药有限公司共建,完成人饮工程、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等基础设施升级,让村庄“颜值”与“内涵”双提升;另一方面,深挖“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的翰林文化底蕴,修缮廖氏家庙、重修文化展示长廊,推动“翰林(耕读研学)国家AAAA景区”项目落地,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

在农业产业上,瞄准“生态牌”,利用山林资源优势鼓励村民回村创业,培育20余户中蜂养殖户,组织技术培训、对接销售渠道,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10余户贫困户脱贫。“以前靠种几亩地勉强糊口,现在养蜂一年能赚3万多,日子越过越甜!”养殖户廖阿伯的话,道出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生态提质:从“环境整治”到“全民参与”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服务站引导退役军人带头参与“两治一拆”(治空心房、治裸房、拆违建),2021年以来,累计拆除空心房41座、整治裸房46栋,实现市级验收“见底清零”;创新推出“奖励积分+兑换制”治理模式:制定农户积分考评表,成立环境整治考评组,将垃圾分类、参与公益等纳入积分,206户农户主动加入“环境卫士”队伍,从“一旁看”变为“一起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服务站不断完善文体设施,新建篮球场、文体广场,组建翰林文化舞蹈队、腰鼓队,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推动道路一体化、设施均等化,让城乡资源流动更顺畅,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现在村里环境美、活动多,连城里人都来打卡,我们打心底里骄傲!”村民廖大姐说。

“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一个步调创五星”,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退役军人“精准服务”,引导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中发挥“头雁效应”,让“兵力量”成为坎市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