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气候、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新格局促使我国重构产业发展形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新发展格局内涵要义作出了深入解读,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依托创新和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绿色发展成效的“晴雨表”,在“十四五”规划和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领下,承担了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重塑重点产业企稳向好的重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举措与不同主体行为赋能效应,对促进绿色制造新业态、畅通制造业双循环系统、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发展梯度视域下制造业绿色运营的演化逻辑
绿色运营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发展模式,致力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改进。根据制造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梯度,其绿色运营整体展现出“绿色生产链®产业生态链®绿色供应链”的演化逻辑。具体来说,“绿色生产链”从制造业企业内部生产层面对绿色运营模式进行布局,构建有利于周围社区生态环境的生产流程。通过改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处理方式,完成对这两类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产业生态链”从相同、相似及互补型企业所形成的产业园区层面对制造业绿色运营模式进行布局,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组织形态,实践载体通常为生态工业园。通过有效率地利用不同制造类部门、项目及工艺流程间的资源、副产品和废弃物,构建企业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协同共生的依存关系。在此过程中,依托数字平台、技术工具和经济调控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构建一个资源多层次利用且循环利用率高、经济与环境效益共赢的产业生态链结构。“绿色供应链”从整体供应链层面对制造业绿色运营模式进行布局,是一种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绿色供应链以绿色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涵盖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等主体,促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到报废处理全过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效应最小。
制造业绿色运营发展梯度按照产品的生产及使用边界逐层扩大,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可依据其绿色运营的梯度演化逻辑,逐层探析新发展格局战略举措对各级发展梯度的指导方式。长期来看,积极探索新发展格局引领制造业绿色运营的有效路径,并从多主体价值共创视角设计激励措施,是我国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推动形成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
新发展格局引领制造业绿色运营的关键着力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是推动我国产业供需结构深层次优化,综合新发展格局内涵要义及“十四五”规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考虑到新发展格局倡导经济主体利用多元创新、畅通融资、自由贸易等方式改善经济形态,新发展格局引领制造业绿色运营的关键着力点可定位于深化创新、融资、贸易等领域的驱动作用。通过构建“创新效率®绿色生产链”、“融资能力®产业生态链”及“贸易规模®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路径,促进新发展格局战略举措与制造业不同阶段发展梯度相契合,为破解制造业“卡脖子”问题、推动制造业高效融入国内外供需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依据。
一是依托创新效率重构绿色生产链。一般来说,要素配置不当会拉高要素价格,导致产业在总成本约束下削减创新投入以保持预期产出。政策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拓展了其获取生产要素的渠道,进而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及管理创新提供发展土壤。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既有助于拓展企业自身的技术前沿,也有助于扩大产业总体技术规模。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这两个层面的技术进步都将作用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绿色化程度。
二是依托融资能力重构产业生态链。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金融机构要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生态链构建依赖于企业之间产品与资本的耦合与流动,由金融领域要素错配引致的“所有制歧视”会影响制造业企业融资能力,而融资能力的不足将导致企业难以自由选择专业化程度及生产率较高的技术类型,技术创新的初始成本及技术吸收能力也可能因此被抑制。在此情况下,部分因融资约束而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面向产业生态链的构建,融资活动的突出意义在于夯实了企业个体向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资本支持,融资能力的改善将优化绿色运营的耦合结构,并与金融机构形成了面向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长效互动机制。
三是依托贸易规模重构绿色供应链。2020年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指出,需围绕新发展格局,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整体仍处于中低端位置,这使得作为实体经济基础的制造业企业更加依赖外部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实现依托于开放经济系统下的多主体互利机制,在此过程中,贸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面向逐渐开放的经济环境,部分制造业企业需要克服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及关税压力,进而逐步扩大绿色供应链下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需持续追求要素最优配置并减少次优要素的替代频率,以降低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升制造业贸易活动的比较优势及实际出口概率,在整体绿色供应链层面强化制造业生产柔性及绿色运营的实施动力。长期来看,制造业贸易规模稳态及逐步扩大的趋势将助推绿色供应链的完善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绿色运营的制度激励
为提升创新、融资、贸易等新发展格局战略措施对制造业绿色运营的引领,政府需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此,可着力从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资源配置、法治建设等层面完善制度激励措施,助推构建面向制造业绿色运营的多主体价值共创形态。
一是提升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运营的赋能效应。在践行“创新效率®绿色生产链”、“融资能力®产业生态链”和“贸易规模®绿色供应链”发展路径过程中,政府需进一步激发制造业企业对塑造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新引擎的驱动作用,深化构建“数字化-绿色化”新合力的发展格局,并重点推进中小企业开展实践。针对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缺乏政策敏感性且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的现状,政府需从思想认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引导企业强化对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和绿色运营的理解,帮助企业明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进的实现方式。
二是为制造业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政府应主动引领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面向新发展格局和绿色经济开展深度合作,重点解决制造业企业在数字技术、创新动力、融资信贷、贸易布局、绿色治理等领域的阻滞因素,打造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对此,政府需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创新性地优化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政企学研”协同攻关技术和管理难题,为制造业企业创建完善的合作网络,促使“能动者联动”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绿色运营模式塑造的关键动力。同时,政府需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的信息支持平台,打通企业获取政策与市场信息过程中的“堵点”,解决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三是促进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推动优质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一方面,根据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具体发展目标及整体资源需求,政府需完善不同资源组合式配置的运行机制,将资源配置全过程分解为“预期目标”、“决策体系”、“制度保障”、“效果评价”等环节,并以新发展格局战略举措与绿色运营的深度融通作为政府资源配置成效的评价要点,据此规划稳定的资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可能难以维持绿色运营领域的持续投入。对此,政府需给予专项政策支持,重点聚焦中小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需求与发展目标。依托我国在产业资源配置和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着力打造“政策推动、政府带动、政企学研拉动、企业需求驱动”的四轴联动发展模式,并依据实践成效对该模式下的具体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造业绿色运营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考虑到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数字技术平台、绿色生产工艺等领域取得的探索性成果,以及依托区位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培育产品/服务竞争力的创新性实践,政府需着力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制造业企业充分获得融入新发展格局和绿色经济的技术与管理红利,以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激发创新积极性,为构建技术、管理及绿色要素共融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
(作者刘天森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
【注:本文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度重大课题“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路径与制度供给研究”(项目编号:GXZY2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