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通讯员 贾文才】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这注定了2017年将会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的一年。
新一轮医改推行8年多来,随着许多新措施的落地生根,医改取得一定的成效,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医疗服务离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庞大的公立医院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公立医院无论从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上都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来自2016年国家卫计委的数字统计,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52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9万家,仅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1.31%,但是公立医院年门诊人次占全国医疗机构就诊总数的36.31%,年住院人次更是占全国总住院人数的65.05%。全国共有医院2.81万家,公立医院也只占46.25%,不到一半,但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均超过全国所有医院总服务人数的87%。
公立医院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选择,在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事关医改工作的成败,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当前困扰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很多,问题不少,但是我认为要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应该杜绝闭门造车,多听基层意见,解决实际困难,当务之急是做好“三道减法”。
首先,应该给公立医院“减负”。公立医院姓“公”不可争论,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人才补充不够,公立医院为了生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逐利化现象较为严重。公立医院改革,首当其冲就是要合理确定人头经费,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大型设备购置由财政买单,为公立医院“减负”,避免医疗机构出现逐利性,体现公益性。
其次,要给医务人员“减压”。学医投入高、时间长、回,报低、工作强度大,目前公立医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医务人员生存压力较大,公立医院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行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就是要给医务人员“松绑”,要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合理核定薪酬水平,让医务人员在不逐利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水平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才是改革成败的善意之举,关键所在。
最后,要给公立医院“简政”。公立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当前一些地方,公立医院在招聘专业技术人才、购买大型设备等方面,都没有充分发言权。婆家太多,都想管,但是又管不了,管不好,与其这样,不如充分放权让公立医院放开手脚自己干,政府部门只行使监管责任和履行服务职能,这样公立医院才会放开手脚干,政府也会变得简政放权“一身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只有全社会健康水平提高,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只占全国医疗机构百分之一多一点的公立医院,承载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民群众医疗服务,只有公立医院改革做好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国人“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