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政通(300075.SZ)专注于智慧市政巡检,开发无人驾驶市政巡检网格车,结合激光雷达、AI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道路破损、设施故障的实时监测与自动上报。该方案已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落地,显著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中经联播讯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清晨街头,一辆搭载着激光雷达的红色巡检车正自主规避行人,其车顶的 “大眼睛” 实时扫描路面 —— 这台数字政通 “棋骥 A2” 无人驾驶网格车正在执行日常巡检任务,几分钟前它刚将一处井盖移位的预警信息自动上传至城市指挥中心。这款融合了 L4 级自动驾驶与 AI 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装备,已成为全国十余个城市的 “市政医生”,累计巡查里程超五万公里,识别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突破 30 万条,开启了智慧市政巡检的新纪元。
技术破壁:从 “人海战术” 到 “智能感知”
传统市政巡检曾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效率低下的困境。数字政通城市运营大数据中心总经理黄野青指出:“传统模式依赖网格员徒步巡查,不仅覆盖范围有限,在恶劣天气下还存在安全风险。” 为此,数字政通研发的 “棋骥” 系列无人车构建了 “激光雷达 + 高清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体系,配合自主研发的 AI 大模型,实现对道路破损、井盖丢失等 40 余类城市管理问题的精准识别。
在技术突破方面,该系统已取得两项发明专利,其核心的自动驾驶数据识别方法能在复杂场景下保持 90% 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北京市丰台区的实践显示,AI 智能巡检对智慧灯杆、垃圾桶等城市家具的异常识别精度尤为突出,而天津城市智管平台通过该技术实现 13 类问题的自动识别,437 件立案案件中 430 件成功结案,结案率高达 98%。车上搭载的高性能计算单元与 4G/5G 通信模块,确保数据处理与传输 “秒级响应”,形成从发现到处置的全链条自动化闭环。
场景落地:百城实践构筑治理新范式
经过三年迭代,“棋骥” 无人车已在全国形成规模化应用。在 2024 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温州部署的无人巡查执法车累计行驶 5000 公里,不仅自动识别占道经营等问题,还通过远程喊话功能实现非接触性执法,成为场馆周边的 “智能卫士”。合肥蜀山区的商业街道场景中,无人车每日 50 公里的常态化巡查,使设施故障发现时效较人工模式提升 3 倍以上。
北京市经开区的应用堪称标杆案例。作为获得高级别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的市政巡检车,“棋骥 A2” 已实现亦庄新城 196.58 平方公里区域 90% 路网覆盖率,累计采集里程 879.75 公里,其构建的 “智能网联车城网平台” 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入选北京市首批智慧城市场景创新成果。福州市更创新采用 “无人车 + 无人机 + 二轮车” 的立体化巡查体系,全面弥补人工采集盲区。
商业加速: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
数字政通正以 “三年百城” 计划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公司高级副总裁邱鲁闽在 2024 年半年报交流会上透露,已联合行业伙伴启动 “百城千车” 计划,通过车辆销售、运营服务等灵活模式,与烟台、淄博、芜湖等 10 多个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宿迁市城管局引入的 “城管蓝卫士” 网格车,正是这一战略的最新实践。
在盈利模式创新上,聊城项目树立了典范 —— 数字政通与当地国资平台成立合资公司,将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结合,预计年业务规模达数千万元。这种 “技术 + 运营” 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公司从数据服务商向标准化产品供应商转型,其 “悟空可视化平台” 等核心产品已完成数据资产认证登记。
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棋骥” 无人车正从市政巡检向环卫清扫、应急保障等场景拓展。黄野青表示:“未来城市将拥有数百万个智能感知节点,我们的无人车就是其中最活跃的神经末梢。” 在这场治理革命中,数字政通以技术创新重构城市感知体系,为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