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里巴巴(美股)主导的“杭州城市大脑”项目整合交通、能源、供水等多源数据,通过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全局分析与资源智能调配。例如,优化交通拥堵路段通行效率提升11%,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型。
中经联播讯 当一辆救护车疾驰在杭州街头,前方路口的红绿灯以秒级精度自动调整配时,这条由阿里云 ET 人工智能技术开辟的 "生命绿波带",将原本需要 20 分钟的急救路程压缩至 10 分钟 ——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 2025 年杭州城市大脑 3.0 的日常操作。作为阿里巴巴主导的全球标杆性智慧城市项目,杭州城市大脑已完成从 "数字映射" 到 "智能思考" 的质变,320 个应用场景覆盖 1981 万用户,用 AI 重新定义着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从 "雾里看花" 到 "全局感知" 的技术跃迁
在杭州交警指挥中心,一块实时刷新的大屏正上演着城市交通的 "数字孪生":全城 24 小时在线的 "天曜" 系统如同虚拟交警,通过融合高德实时路况、路面视频、地下线圈和卡口数据等四类核心数据源,能在 20 秒内精准识别汽车占用快车道、行人横穿马路等违法行为。这种 "机器巡逻 + 人力巡逻" 的新模式,让交通管理从传统的 "事后处置" 转向 "事前预警",仅主城区绿波带道路高峰均速就达到 36.7km/h,较建设前提升 16.8%。
阿里云 ET 技术构建的智能中枢,正在打破城市治理的 "数据孤岛"。通过政务垂域模型训练场的 "六大中心" 建设,杭州已培育出十多个覆盖平安、教育、医疗领域的 "智能体",其中 "警小爱" 智能客服日均处理咨询 1500 件,化解率超 98%。这种 "拎数入场、提智赋能" 的生产体系,使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8 倍,算力利用率提高 10 倍,为城市大脑 3.0 的 "智能思考" 提供了强大引擎。
多域协同的智慧治理图景
在交通领域,杭州创新推出的 "弹性绿波带" 正在改写城市通勤规则。通过每 2 分钟更新一次的城市交通 "生命体征指标",AI 系统能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在秋涛北路、登云路等主干道实现公交车连续通过多个路口的 "一路绿灯" 体验。更令人称道的是萧山的急救通道系统,通过秒级预测救护车到达时间并同步调控红绿灯,使急救响应时间缩短 50% 的同时,对正常交通流影响降至最低。
水务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随着 2024 年江北主城区实现远传智能水表全覆盖,杭州构建起从原水到供水的全链条感知网络。依托 DMA 分区计量技术和 AI 算法,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实现从 "被动抢修"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配合 "13530" 军事化抢修标准(1 分钟接单、30 分钟到达现场),管网产销差控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千岛湖配供水工程与智慧调度系统的结合,更让杭州饮用水安全保障能级实现质的飞跃。
能源与应急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也在加速落地。闲林水厂利用地势差实现重力供水,耗电量仅为常规水厂的 15%;七格污水处理厂的 "地下厂区 + 地上公园" 设计,年中水回用灌溉绿化超万吨。在防汛应急方面,整合 3000 余个监测站点和 40 多万路视频的智慧系统,通过 AI 算法实现积水风险实时预警,配合 6 支专业抢险队伍,构建起 "监测 - 预警 - 处置 - 复盘" 的全链条防汛机制。
治理范式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大脑 3.0 建设要推动治理逻辑从数字映射到智能思考进化攀登。" 杭州市数据资源局负责人在推进会上强调的这一理念,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社会治理 "一网共治" 的架构体系基本形成,31 项用水业务全部实现 "零跑腿",个人业务 "一证通办" 成为常态。
这种治理范式的转型,本质上是决策方式的革命。通过数字孪生城市仿真技术,城市规划者可在云端推演不同方案的运行效果,避免了传统 "拍脑袋" 决策的弊端。在交通治理中,AI 不仅能实时优化现有道路资源,还能基于历史数据预判通勤流量变化,提前调整公交线路和信号配时,使 "治未病" 的理念深入城市肌理。
随着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大中华区总部落户杭州,这座城市的智慧治理经验正加速向外输出。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急救通道系统到全国 300 多个城市的智能交通方案,阿里巴巴主导的城市大脑技术正在证明:当 AI 真正理解城市的运行规律,每一个交通信号灯、每一段供水管网、每一盏路灯都将成为有温度的城市神经末梢,共同编织出更具幸福感的数字生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