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自秦代以来,一直为郡、州、府、县的治所。
郴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市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6.7万人(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郴州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县之郴州镇为地辖郴州市。1963年改为郴州镇。1977年恢复县级市。1995年设立地级市。
郴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数多19.7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为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
郴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等纵横境内。北上长沙,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至。人流物流畅通无阻。郴州通讯发达,电信网络遍布全市城乡,电波传送沟通海内外。
郴州,是邓中夏、黄克诚、曾中生的故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湘南起义》所在地,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腾飞地,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主文化遗迹和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名胜风光,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郴州,素有“竹木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香菇、方竹、相思鸟、玲珑茶、东江鱼、临武鸭、龙须草席驰名全国。矿产资源丰富,仅钨的储量就超过了美俄两国。
自然地理
郴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山地为主体;西北部以丘陵、岗地、平原为主。
郴州市城区,古谓林邑,位于郴州市中部,为历代郡、州、军、路、直隶州、督察区、专(地)区和郴县的治所,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县之郴州镇为地辖郴州市。1963年改为郴州镇。1977年,恢复县级市。1995年,设立地级市。
郴州市位于北纬24°53′~26°50′,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因南北气流受南岭山脉综合条件(地貌、土壤、植被、海拔)影响,太阳辐射形成多种类型的立体分布,垂直和地域差异大。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数多19.7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为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来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正如“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有诗为证:“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宋代诗人阮阅诗云:“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
行政区划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珠江、赣江上游,南峙五岭,北瞻衡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 114 °14′,北纬24°53′~26°50′之间。东起于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油槽坑,西止于桂阳县白水瑶族乡民族村社口源;南起于宜章莽山瑶族乡境内莽山林业管理局担杆岭,北止于安仁县渡口乡坪口村龙家里。东西宽194公里,南北长217公里。东邻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及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和赣州市上犹县、崇义县;西于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新田县、祁阳县交界;南连广东省韶关市下辖的仁化市、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下辖的阳山县、连州市;北与衡阳市常宁市、耒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和株洲市攸县接壤。市区距省会长沙350公里,距衡阳市150公里,距永州市260公里,距株洲市289公里,距广东省会广州市393公里,距江西省赣州市364公里。郴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州市人民政府驻五岭广场东侧五岭大道9号,现下辖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等11个县(市、区),县以下设99个镇,37个乡,23个街道(2016年北湖区增设石盖塘街道、安和街道)。全市土地总面积1938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2%。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6万人。全市城镇化率58.18%(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满、苗、回、蒙古、畲、僮、哈尼、土家、侗、彝、壮、藏、维吾尔、瑶、布依、傣、黎、高山、柯尔克孜、仫佬、仡佬、土、白、纳西、朝鲜等25 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人口8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2%。
郴州市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废诸侯立郡县,始设郴县,属长沙郡,是时始,郴州这片土地成为历代县、郡、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地置长沙国和桂阳、武陵二郡,桂阳郡治所在郴州县邑。三国归晋后,桂阳郡初属江州,后属湘州。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又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桂阳郡曾一度改置桂阳国,后又改国为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桂阳郡、卢阳郡统为郴州。隋炀帝在位时,又改郴州为桂阳郡。唐,复称郴州,属江西南道,旋又改置桂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桂阳郡改设郴州,时辖八县。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始置桂阳监。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郴州改置敦州。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复为郴州。宋郴州为郴州桂阳郡,桂阳监升为桂阳军,设知军。元朝,改设郴州路、桂阳路,属湖广行省,设总管。明代,初置郴州府,设知府,后又降为直隶州,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郴州设置沿袭明代。民国26年(1937年),为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为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时辖郴县、桂阳、永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嘉禾、蓝山10县。1949年11月25日,郴州全境解放,设置郴县专区。1952年,郴县专区与衡阳专区、零陵专区合并为湘南行署,行署治所在衡阳。1954年,撤销湘南行署,重设郴县专区,时辖郴县、永兴、耒阳、安仁、酃县(今炎陵县)、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嘉禾、蓝山、桂阳、新田等14县。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1959年11月升为县级市。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960年7月,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7月将原合并的县恢复原建置,将资兴县地改置东江市。1962年11月撤销东江市复为资兴县,将蓝山县、新田县划归零陵专区。1963年5月,撤销县级郴州市。1977年,将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改置郴州地区,恢复县级郴州市建置。1983年7月将耒阳县划归衡阳地区。1984年12月,撤销资兴县,设立资兴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郴州地区,设立地级郴州市,撤销县级郴州市和郴县,分设北湖区和苏仙区,自此,辖区和设置趋于稳定。2016年,区划调整后,全市辖两区、一市、八县,下设136个乡镇,23个街道。
历史沿革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东经112°14′~114°10′,北纬24°54′~26°51′。“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东邻江西省吉安市、赣州市,南接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界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新田县、祁阳县,北连衡阳市常宁市、耒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和株洲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东西宽194公里,南北长217公里,土地总面积19341.6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国土总面积9.2%。
郴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属楚地。秦代置郴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地区置桂阳郡,其区域除含今郴州市(不含安仁县)外,还包括今耒阳市、蓝山县和粤北部分地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今蓝山县)、便(今永兴县)、耒阳、桂阳(今连州市)、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以上5地均在今广东省境内)等11县。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分桂阳郡南境的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等地置始兴郡,桂阳郡辖区缩小为郴县(今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阳安县(今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临武县、便县、南平县、耒阳县。西晋建兴三年(315),分设桂阳郡、平阳郡。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又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隋开皇九年(589),统为郴州。后,时称桂阳郡,时称郴州。唐天宝元年(742),称郴州桂阳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郴州改称敦州。后汉乾佑三年(950),复称郴州。宋,为郴州军、桂阳军。元,为郴州路、桂阳路。明、清时,为郴州(郴州直隶州)、桂阳州(桂阳直隶州)。民国2年(1913),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26年,为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新中国建立初,原第三行政督察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镇、1436乡。1952年11月,郴州、衡阳、零陵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政区,分设衡阳、郴县两专区。郴县专区较原郴州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酃县,共辖14县、111区、21镇、1764乡。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成立郴县东江市。1960年7月,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县、桂东县,撤销蓝嘉县,恢复蓝山县、嘉禾县,恢复资兴县、新田县、临武县。同时,东江市升为县级市。1962年11月,撤销县级东江市,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原所属县(资兴县、郴县)管辖。12月,新田县、蓝山县划归零陵专区管辖。1963年5月,撤销郴州市,改为郴县郴州镇,但仍为县级建制。1967年3月,郴州专区改称郴州地区。1977年12月,郴州镇恢复为地辖县级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郴州地区,设立地级郴州市;撤销县级郴州市和郴县,设立北湖区和苏仙区。2010年,郴州市辖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等2区、1市、8县。
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0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7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67.30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06亿元,增长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8%,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5.7%,四季度增长6.4%。
经济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7万人。年末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剩余1.1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抽查。贫困地区(原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1元,比上年增长8.1%。全市11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3%。全市6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38个省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97.4%,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5.4%,同比上升1.4%。金融化险纾困和化解政府债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和市本级均处于法定债务率预警线以下。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1%。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14.6%。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我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62万户,比上年增长9.0%。其中,企业54945户,增长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