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是毛泽东同志的家乡,是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成员,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湘潭综合保税区3个国家级园区,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五个县(市、区)。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
湘潭是一座人文厚重之城。自南朝梁天监年间置县以来,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诞生了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以及王闿运、杨度、“黎氏八骏”、吕骥、萧三等近代文化大家,是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乡。湘潭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影响全世界,开国元勋彭德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著名红军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湘潭是一座产业兴盛之城。早在“一五”“二五”时期就是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厚实,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全面建设实力湘潭、创新湘潭、文化湘潭、幸福湘潭、美丽湘潭、平安湘潭——“六个湘潭”,紧扣“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突出抓好11条工业新兴产业链,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湘钢、湘电、吉利等企业年产值均过百亿。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端服务业方兴未艾,步步高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三山两水一湾一园”(韶山、昭山、隐山,水府旅游区、湘江旅游带,窑湾文化旅游街区,盘龙大观园)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来势喜人。
湘潭是一座现代宜居之城。区位交通优越,是湖南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的前沿重镇,是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最佳传承地之一。距黄花国际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湘江穿城而过,三千吨级货轮可通江达海;京广、湘黔铁路,武广、沪昆高铁,京港澳、上瑞、许广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全国公路最密集的地级市之一。坚定推进“湘潭向北、西拓南延”,芙蓉大道、潭州大道快改全线通车,轨道交通西环线加速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入崭新阶段。生态环境山青水秀,森林覆盖面积达46.3%,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近年来,全力构建“一湾一圈三带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精美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湘潭是一座创新开放之城。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2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达15万余人。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拥有1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国家级战略平台、1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2个国家级成果转化或孵化等平台,是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迈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将区位、人才、平台、政策等要素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开放优势,舍弗勒、中电互联、克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先后落户,创新高地、投资洼地效应日益凸显。
自然地理
湘潭,古称潭州,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与长沙、株洲各相距约40公里,成“品”字状,构成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是广大内陆地区通往广州、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0′55″——28°05′40″,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湘潭市东西最大横距1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北连宁乡市、望城区、长沙县,南与衡东县、衡山县、渌口区交界,东接株洲市区、渌口区,西与双峰县接壤。全市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发现矿种38个(计亚种45个),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9种(含亚种),均纳入湖南省矿产资源储量平衡表。上表矿区44个,大型矿床7处,中型11处,小型26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全省第一位有冶金用白云岩、陶瓷土、水泥用砂岩;排全省第二位有耐火黏土、水泥配料用黏土;排全省第三位有锰、海泡石;排全省第五位有石膏、熔剂用灰岩、矿泉水。已发现的38种矿产中,除煤、锰、铁、铜、铅、锌等6种外,其余32种均为非金属矿产。湘潭市矿产资源具有贫矿多、富矿少、规模小,上储量表矿产少,但储量集中等特点。湘潭市优势矿种为锰和海泡石。锰矿主要分布于雨湖区,其次为湘潭县、湘乡市;海泡石主要分布于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已探明的矿产中煤、锰、石膏、冶金用白云岩等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海泡石、水泥灰岩、玻璃用砂岩、冶金用白云岩等矿种资源较充足、潜在价值较大。
历史沿革
湘潭历史悠久,境内已知的最早居民村落遗址,为公元前4400年—前3300年间的大溪文化时期遗址,位于湘潭县老虎坑和堆子山。湘乡市岱子坪遗址亦属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间的龙山文化时期村落遗址。
商周时期,市境为荆楚之地,越文化的影响较大。从出土的文物看,这里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地区。
战国后期,楚从黔中郡划出长沙郡,湘潭市全境属长沙郡。秦统一中国,郡属仍旧。
西汉,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继而刘发为长沙王,湘潭全境属长沙国。
东汉初,建湘乡县,划入零陵郡,境内余地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215年),蜀、吴划势力范围,零陵郡属蜀,长沙郡属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袭荆州,市境遂均属吴衡阳郡,郡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
晋,市境属衡阳郡,郡治仍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当东晋从荆州析出湘州时,境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市境属南朝管辖,属湘州衡阳郡。
隋,市境属潭州长沙郡。唐天宝八年(749年),从隋代的湘潭和衡山两县北部调整出新的湘潭县,并将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
五代时期,市境为南方马氏所建楚国属地,隶潭州长沙府。
宋朝,市境属荆湖南路潭州,境内开始采金矿。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境内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绍兴年间,中书舍人胡安国从荆州迁居湘潭碧泉潭,筑碧泉书屋,著书讲学,开一代学风,后人称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对湖南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元贞元年(1295年),湘乡、湘潭县均升为州,均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天临路。
明,市境属潭州,湘潭、湘乡复为县。明万历、天启年间,湘潭城区街市从宋家桥延至石嘴垴一带,长约7公里,形成沿湘江的带状城市。街市鳞次栉比,江中帆樯云集,沿江建码头10余处,云、贵、川、甘货物通过水、陆路云集于此,南洋货物亦过南岭至此集散。明万历四年(1576年),湘潭县筑城。其城内外商业繁荣,湘潭城区时有“小南京”之称。
清代,市境属长沙府,清顺治五年(1648年),堵胤锡、李过、高一功部收复湘潭,督学大学士何腾蛟率军进驻湘潭组织抗清,后清兵陷城,何被俘七日后被杀,清兵从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屠城,全城死难数万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湘潭城区沿江码头近40座,河、正、后三街并行,店铺5400余家,人称“城厢内外,肩相摩,毂相击,行者不遑趾,居者不暇餐,熙熙攘攘,各乐其业”。此时,湘潭成为江南米市之一。药材业年购销额达800多万两白银,成为全国著名药都之一。当时,有“金湘潭”之称,湘潭县所缴赋税倍于省内他县,又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903—1905年),境内创办学堂6所,官费自费留学日本者达几批。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新思想的产生。光绪年间,猪鬃、玻璃等业出现,特别是钱庄、票号、典当大量出现,在湖南少见,对促进湘潭商业发展有重要作用。1904年,长沙开埠后,湘潭遂成为“寄港地”。民国三年(1914年)境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撤道,属省直管。民国元年(1912年)兴办唯一膏矿公司,河东一带成为当时全国两大石膏产地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创办裕生矿业公司,露天开采锰矿。不久,湘潭即以“中国锰都”而著称。随后,小型的电力、采煤、玻璃、机械、造船等工业兴起。同时,开通汉口至湘潭定期班轮,修筑长潭军路,架设长潭电话,进一步加大对外联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资源委员会确定湘潭下摄司为新工业基地,并兴办中央电工厂、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湘江电厂,为湘潭大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49年8月9、10日,湘潭、湘乡和平解放,8月22日成立湘潭县人民政府,9月1日成立湘乡县人民政府。
1950年7月,湘潭县城关区改为县级湘潭市,隶属从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
1952年10月,长沙专署改称湘潭专署,成立湘潭市人民政府。1950—1952年,湘潭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和改革运动。“一五”时期,湘潭市被列为中南地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安排在湖南的13个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湘潭占5个,投入湘潭的资金达8883.9万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18.6%,新建电线厂、江南机器厂、纺纱厂等,扩建湘潭锰矿、湘潭电机厂、湘潭电厂,新的工业建设开始起步。
1953年4月,湘潭市被定为省辖市,1958年9月升格为地级市。1958—1960年,国家对湘潭工业投资达4.497亿元,为“一五”计划期间投资的5倍。湘潭钢铁公司、江麓机械厂、湖南铁合金厂、湘乡铝厂、湘乡水泥厂等重点国营企业均开工兴建,湘潭实现由“商业重镇”向“工业重镇”的跨越式发展。
1965年7月,属邵阳地区管辖的湘乡县改由湘潭地区管辖。
1980年7月,湘潭市由地区代管改为省直管。1983年6月,湘潭地、市机构合并,醴陵、攸县、茶陵、酃县4县划归株洲市管辖;浏阳县划归长沙市管辖;湘潭市辖湘潭、湘乡2县和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5区。1984年12月,韶山重新划归湘潭市管辖。1986年9月,湘乡县改市。1990年12月,韶山撤区建市。
1992年6月,湘潭市将4城区和郊区调整为雨湖、岳塘2区。至此,湘潭市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和雨湖区、岳塘区。
2007年12月14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同时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市和成都市之后,设立的第6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济
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复杂形势,全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复苏、逐步向好态势。
(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更加巩固。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市36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境外疫情零输入医联体助力新冠疫情防控等工作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表扬,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党支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制定实施《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市场主体降低税费负担8.7亿元,减免社保费用15.5亿元,全力抓好常态化防控。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围绕医疗机构病例、医疗机构环境、特殊药品零售、疑似聚集性发病、冷链食品、农贸市场、肉类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等八个方面加强监测。
(二)狠抓实体经济培育帮扶,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巩固培育发展新动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一是稳步壮大主导产业。新组建5G+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拓普汽车零部件、湘电智能工厂、中南高科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链项目加速推进,湘钢五米板厂智慧中心、蓝思科技、华联电机等项目顺利竣工,屹丰汽车、湘钢中小棒特钢产品升级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印发《2020-2021年湘潭市优势主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及重点企业名录》,收录重点企业455家。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重点合作项目9个,国开行授信额度34.7亿元。16个项目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库。三是大力帮扶制造企业。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0家,支持桑顿新能源、湘潭电化获评湖南省“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成功组建湘潭智能制造研究院。新增通过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企业达到31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3个。建立军民融合项目库,纳入45个项目重点扶持,其中7个省重大示范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举办全市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银企对接会,对接项目202个,融资205.6亿元。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威胜电气获省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步步高等11家企业和项目纳入省现代服务业“双百工程”。湘潭昭山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4个省级服务业示范聚集区和4条服务业产业链有序发展。印发实施《湘潭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组织举办湘潭市2020年“资本市场特训营”,华菱线缆、地通控股、崇德科技上市工作有序推进,湘潭电机车厂、五洲通药业、精正设备和振辉管业在湖南股交所科技创新专板成功挂牌。五是全力支持园区提质增效。在全省最新的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我市得分109.28分,排名全省第二,湘潭经开区排名前进31位,湘乡经开区排名前进44位。开展“园区十条”落实情况和2019年全市园区发展情况跟踪评估,探索建立园区亩均效益评价体系,首次形成了《湘潭市园区空间布局评价报告》。先后出台支持园区产业发展、配套市级奖励资金、实行财政激励机制、加大债券资金支持、支持园区化债工作等财政五条措施。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推行注册人试点,已完成新公司工商注册企业77家,正式投产企业24家。
(三)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增长基础更加夯实。努力克服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稳投资、促消费、扩开放,牢牢守住经济增长基本盘。一是以赛促干稳投资。落实“产业项目攻坚年”决策部署,创造性开展“奋战一百天,冲刺双过半”和“奋力奔跑、合力攻坚”项目竞赛活动,在省政府2020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中作为典型经验推介,我市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三胞集团、湘乡电子信息产业园、金龙铜业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超预期落地;振添光学二期、宏大真空等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建成投产;G320绕城线、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西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复工。省市重点项目支撑强劲,475个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74.82亿元,投资完成率139.26%,省重点项目、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名全省前列。二是多措并举促消费。成功举办“车博会”“房博会”等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增长36亿元以上。落实《湘潭市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实施方案(2020-2022年)》《湘潭市加快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开展“春夏欢乐购?惠民消费节”“莲韵金秋?惠暖冬季”系列促消费活动。发布“湘潭美食地图”,推出“嗨够湘潭”公众号,落地省内首个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品牌馆。湘潭县、韶山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湘潭县在“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方面获国务院表彰激励。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已累计引入企业300余家,销售额超40亿元。三是抓实载体扩开放。成功获批中国(湘潭)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湘潭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落地实施。实现外贸“破零”企业105家,“倍增”企业55家。第三届进博会上湘潭交易团74家外贸企业完成5300余万美元采购意向。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永灵医疗等企业实现防疫物资出口9600万美元。四是银园对接助融资。湘潭高新区8家银行与17家企业现场签约,签约金额55.27亿元。湘潭经开区银企对接会签订贷款协议33.7亿元。天易经开区银企对接为100余家企业解决资金问题28亿多元。市发改委与建行、中行等6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园区企业与金融机构签约项目27个,金额133.46亿元。
(四)深化改革攻坚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更加彰显。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各项改革创新任务顺利推进。一是重点改革取得新进展。定期评估下放权力运行情况,对8类项目定制审批“闭环”套餐,工业项目审批在园区实现闭环。第二批12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已完成平台配置上线,落地运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市级1139项依申请类行政权力和625项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审批单位全面入驻、审批人员全面到位、项目审批全面入库,审批事项由原有104个减为47个,减并率达54.8%。12345热线工作综合成绩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经验全省推介,湘潭和韶山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成为全省样板。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湘潭市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协同审批管理细则》,“多规合一”平台全面运行,完成合规性检测项目100余个。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正面清单监管,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实施,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全省领先,国企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持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归集各类信用数据7854万条,并对全市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了联合惩戒。二是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实施企业“登高”、研发“增投”、成果“破茧”三大行动。组织719家企业完成2020年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工作,备案企业净增437家、同比增长155%。启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运营。持续开展“智造莲城”路演,共计签约金额30.67亿元。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5家,总量达521家,同比增长31.57%。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0亿元,同比增长60%,居全省同类地区第一。新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基地14个,新增市级和推荐省级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7家、星创天地13家。永达机械、五洲通药业、龙牌酱油、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研究中心等7家机构入围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工作获2020年度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五)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共进,区域联动更加协调。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积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一是长株潭一体化合作效果明显。认真落实《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湘潭市2020年工作实施方案》《湘潭市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措施》,我市牵头的8项具体任务顺利推进。开展首次长株潭交通执法行动,探索建立了三市交通执法“互联”工作机制。三市签订“医保三同城”协议,共同确认272家医疗机构、34家门店作为定点,实现三市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互认,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和直接刷卡结算。长株潭共同签署《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文件。“两干”项目芙蓉大道、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如期建成通车,“一轨”项目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工程湘潭段顺利推进,“四连线”项目昭云-云峰大道湘潭段、新韶山路-昭山大道湘潭段完工,潇湘大道-滨江路建成通车。二是城市建管切实加强。市城区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47个、2.44万户,拆除违章建筑共计179处、1万余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全市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4863户。大力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已达成加装电梯意向158台,启动实施124台。亚洲开发银行正式批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项目贷款2亿美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完成建设5G基站2101个,主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荷塘综合客运枢纽站基本建成,昭华大桥、白云路、南二环线、三大桥桥头匝道等竣工通车。湘潭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湘潭县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6.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0.21%。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累计引进经营主体280家,创建52家县级以上特色产业园,产值达到53.5亿元。“一县一特”产业核心面积31.86万亩,花石镇获批2020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湘莲获评全省首批“一县一特”优秀品牌。壶天石羊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全省第一。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全省排名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战告捷,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改厕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韶山市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不动产统一登记全覆盖。巩固和新增农村自来水人口3.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湘潭县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并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榜中实现进位。
(六)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关键短板进一步补齐。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脱贫监测人口、边缘人口致贫风险基本消除,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类就业扶贫基地新安排就近就业8900人。开设消费扶贫专区、消费扶贫专馆和智慧扶贫专柜,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到4.21亿元。持续深化产业扶贫“三带三帮”。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增幅达38.4%。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省定目标。8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完成整改销号。全面完成禁捕退捕任务,233户渔民全部退出。参与国省考核的10个地表水断面Ⅱ类水质占比90%、Ⅲ类水质占比10%。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6.1%。大力推进竹埠港、锰矿、五矿湖铁、南天农药厂及周边、牛头化工等区域土壤治理修复。
(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83个义务教育大班额清零。扩充公办幼儿园学位18572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所。认定2020年普惠幼儿园401所,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65所。城区湖湘学校、昭山华鑫高级中学以及湘乡东山、韶山清溪2所芙蓉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网络联校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100%。“雨湖区(湘潭经开区)真抓实干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典型经验在省2020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中予以推介。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提质改造、中心医院九华分院项目开工建设,行政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和县市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全市范围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稳步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教育、卫生领域争取国省预内项目49个,共计投资7亿元以上。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2.46万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3场次。全年拨付技能提升补贴资金74万元、稳岗返还“护航行动”补贴资金3398万元、困难企业“减负行动”补贴资金740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全市“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经验获得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表彰。抓好保供稳价工作,全市物价水平总体平稳,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向困难群众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579万元。603个“三边六老”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推出了在市殡仪馆办丧殡仪服务费用2880元基本包干政策。全面完成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储备粮收购任务,我市荣获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抗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纳入了省政府2020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单位名单。能源供应安全稳定,成品油、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食品药品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切实加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交通顽瘴痼疾整治考核排全省第一。深入开展“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巡、防、查、打”一体化的城区巡防体系,健全完善扫黑除恶长效机制,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交通运输、河长制、养老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纳入省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文化
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
全市有广播电视台4个(含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射台(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市拥有体育场地7545个。其中体育馆21座,运动场481个,游泳池51个,各种训练房 399 个。全年新增室外健身路径100处,农民健身工程 33处,全市人均健身场地面积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