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 ,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长沙市东南部40公里处,湘江下游,东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吉安市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渌口区5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3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总面积11200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株洲市常住人口为3902738人。2020年,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5.8亿元。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株洲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2020年9月2日,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
公元265~420年,晋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
公元420年~589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厅”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
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
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
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
行政区划
根据2018年政府官网显示,株洲市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渌口5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3县,代管县级醴陵市,另设有云龙示范区、株洲经开区 [73] 。市政府驻地天元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总面积11200平方公里 ,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
地形地貌
株洲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气候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
水文
株洲市域的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341条,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锡、铀、铜、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9] 已发现矿产44种,矿床(点)360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0处,小型103处。矿产资源赋存具共伴生矿产多、单一矿产少,资源和矿产地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铌、氧化钽、高岭土、铸石用辉绿岩、冶金用石英岩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省之首,煤、铁、锡、氧化铌、细晶石、陶瓷土、普通萤石、熔剂用灰岩等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省2-5位。
2016年,株洲市已发现矿种44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20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6种,非金属矿产22种,水气矿产1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31个。
植物资源
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40余种。株洲市共有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245株。株洲市森林覆盖率42.2%,活林蓄积量1179.85万立方米。炎陵县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积10万多亩。
土地资源
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株洲市耕地208995.71公顷(313.49万亩);园地7594.16公顷(11.39万亩);林地686259.47公顷(1029.39万亩);草地27445.15公顷(41.17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1472.72公顷(137.21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0559.4公顷(30.8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9425.89公顷(89.14万亩);其他土地23002.97公顷(34.50万亩)。按三大类分,株洲市农用地962821.95公顷(1444.23万亩),建设用地106962.59公顷(160.44万亩),未利用地54970.93公顷(82.46万亩)。
水资源
株洲市境内有洮水水库,总库容达5.25亿吨,多年平均水量达8.36亿吨,多年平均可供城市水量6.64亿吨,水库的水量足以满足株洲城区的用水需求。水库水量充沛,库区植被良好,没有工业污染,水质全年达到了Ⅱ类标准。 [13] 2014年,市内可用水资源量约为102.3亿立方米,年度用水量为23.8亿立方米。 [14] 全市范围内,有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946座。共建成装机500千瓦以上水电站167座,总装机54.7万千瓦。 [15]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常住人口402.85万人,比上年增加0.77 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273.59万人,农村人口129.26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05.93万人,女性196.92万人。年末城镇化率为67.9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株洲市常住人口为3902738人。
民族
株洲属散杂居民族地区,有46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6%,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多元化、繁杂化。
经济
综述
2020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310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和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7.5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6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2:46.3:45.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分别提升0.8和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62.1%和33.3%。分区域看,城区GDP比上年增长4.5%,占全市的比重为47.8%;县域GDP增长3.8%,占比为52.2%。
2020年,株洲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1%,衣着价格下降0.6%,居住价格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1.2%,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5.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
2020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9.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和2.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6%;第二产业增长22%;第三产业增长3%。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增长7.3%;国有投资增长4.1%。从投资方向看,全市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生工程投资、生态环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2%、29%、8.3%、 52.3%和6.6%。全市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投资项目)72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3个。
2020年,株洲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2亿元,较上年下降3.4%。其中,地方收入204.6亿元,增长1.8%。市本级完成地方收入59亿元,下降1.5%;县(市)级完成地方收入64.9亿元,增长5.6%;区级完成地方收入80.7亿元,增长1.4%。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234.7亿元,下降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2亿元,下降1.6%。其中,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37.3亿元,下降5.3%。
第一产业
2020年,株洲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83.5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31.2亿元,增长5.4%;牧业产值155.4亿元,下降0.1%;渔业产值14.9亿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亿元,增长7.1%。
2020年,株洲市粮食种植面积331.5万亩,比上年下降1.4%;蔬菜种植面积119.4万亩,增长3.3%;油料种植面积75.5万亩,增长15.3%;棉花种植面积1.7万亩,下降23.3%。
2020年,株洲市粮食产量154.7万吨,比上年减产3.3%;蔬菜产量330.7万吨,增产2.9%;水产品产量9.9万吨,增产3.1%;油料产量8.7万吨,增产19.1%;水果产量41.6万吨,增产6.5%。猪、牛、羊肉总产量19.3万吨,减产8%;禽蛋产量4.8万吨,增产3.7%。
第二产业
2020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和0.3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长7.9%;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2%。分行业看,轨道交通装备业增长5%,汽车制造业下降30.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7%,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3%,医药、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下降2.2%,陶瓷制品制造业增长3.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利润增长5.5%。
2020年,株洲市建筑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971.7亿元,增长10.2%。房屋施工面积4867.5万平方米,下降0.8%;房屋竣工面积2161.3万平方米,增长49%。
2020年,株洲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20.2亿元,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691.4万平方米,增长1%;商品房销售额413.4亿元,下降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87.4万平方米,下降14.9%。
第三产业
2020年,株洲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8.3亿元,比上年下降2.6%。旅客周转量13.2亿人公里,下降47.8%。年末民用汽车保有辆59.6万辆,增长8%。
2020年,株洲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2亿元,增长33.7%;邮政业务总量23.8亿元,增长12.8%。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为117.3万户,增长8.6%。
2020年,株洲市旅游总收入578.1亿元,比上年下降9.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934.3万人次,下降8.1%,国内旅游收入577.9亿元,下降9.2%;境外入境旅游人数1万人次,下降84.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02亿美元,下降89.5%。
2020年,株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0.4亿元,比上年下降2.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和0.3个百分点。分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943.9亿元,下降2.3%;乡村零售额146.6亿元,下降1.9%。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970.5亿元,下降2.1%,餐饮消费额119.9亿元,下降3.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968.5亿元,下降2.1%,住宿和餐饮业121.9亿元,下降3.5%。分限额类别看,限额以上400.6亿元,增长6.2%,限额以下689.8亿元,下降6.6%。
2020年,株洲市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出口20.7亿美元,下降9.6%;进口8.9亿美元,增长37.8%。新批境内省外项目1067个,比上年下降5.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9亿美元,增长16.5%。实际利用内资金额709.6亿元,增长23.3%。
截至2020年末,株洲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5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27.6亿元,增长11.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97.6亿元,增长0.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27.7亿元,增长16.7 %。余额存贷比为71.1%。
截至2020年末,株洲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35家,上市公司11家。证券交易额4592.21亿元,期货公司成交金额 684.81亿元。
2020年,株洲市各项保险保费收入9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财产险保费27.9亿元,增长7.8%;人身保险保费65.5亿元,增长5.3%。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5.1亿元,增长7.6%,其中,财产险赔款14.8亿元,增长10.1%;人身保险给付10.3亿元,增长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