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湖南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中部第1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区划;68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18个县级市、36个市辖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湖南省人口数66444864人,总量居全国第七位。全省人口中,男性占比51.16% 、女性占比48.84%,性别比为104.77,男女比例更趋平衡。全省0至14岁人口占比19.52%,15至59岁人口占比60.60%,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8%。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现有人口中,每10万人口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超过1.2万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约1.8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8年。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就已有古人类活动。距今12000多年前人类即在此种植稻谷,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开始在此过定居生活。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属《禹贡》九州之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长沙两郡,两汉时期属荆州刺史辖区;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的角逐之地;两晋时期设有以“湘”命名的“湘州”;唐朝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建置之名始;宋朝设“湖南路”,元朝设“湖广行省”,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最终完成独立设省进程,省名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株洲市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湖南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出土和发现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以及凤凰古南方长城、岳麓书院、岳阳楼,是湖南悠久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其中,出土于宁乡黄材镇的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出土于桃源县漆家河的商代皿方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湘西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世界,出土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仅重49克;长眠其中已2100多年的辛追夫人出土后仍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湖南自古有“古道圣土”①、“屈贾之乡”②和“潇湘洙泗”③的美誉,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为精神特质的湖湘文化薪火相传,培育形成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目前全省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洪江古建筑群等2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炭河里遗址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湖南自古崇文重教,书院最多时达280所,宋代以来,尤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闻名遐迩;19世纪末创立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开近代书院制度改革和新式学堂设立的风气之先。湖南民俗多姿多彩,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118项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昆剧、湘剧、祁剧和常德丝弦等民间歌舞享誉中外;湘西苗族的巫傩文化、德夯苗寨风情、以茅古斯和摆手舞为特色的土家情调等民俗别具一格;湘菜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已形成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
湖湘人物。湖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曾经有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鼎盛气象。从流寓湖湘的先秦爱国诗人屈原,到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到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及在湖南讲学传道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从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到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思想家王夫之,湖湘人才群体联袂而起、灿若星河。近现代以来,湖南是维新运动最富生气的一省、辛亥武昌起义首应之区,三湘大地孕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光照寰宇的杰出人物,先后涌现了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魏源,以及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勋黄兴、蔡锷、宋教仁,民国第一位民选总理熊希龄,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是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抗日战争重要的正面战场,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平江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著名历史事件。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首批授衔的10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人④,10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人⑤,57名上将中湘籍19人⑥,177位中将中湖南有45人,故湖南有“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之称。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新时期,胡耀邦、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足迹。此外,“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著名科学家,田汉、齐白石、黄永玉等知名艺术家,沈从文、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熊倪、刘璇等世界体育名将,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们以其卓越的才情、智慧和品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
区位交通。湖南东以幕阜、武功诸山与江西交界,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为邻,西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重庆毗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湖南交通便利,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2020年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3262.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1.3%。货物周转量2620.4亿吨公里,增长0.3%。其中,铁路周转量856.4亿吨公里,增长0.1%;公路周转量1350.6亿吨公里,增长2.6%。旅客周转量985.6亿人公里,下降40.9%。其中,铁路周转量607.9亿人公里,下降39.6%;公路周转量224.8亿人公里,下降48.1%;民航周转量151.0亿人公里,下降33.2%。202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4.1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95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9公里。铁路营业里程563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96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956.6万辆,增长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90.2万辆,增长9.5%。轿车保有量522.3万辆,增长8.9%。
资源禀赋。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湖南三面环山,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马蹄状,炎陵县与江西交接处的酃峰,海拔2115.3米,是全省最高点。地势最低点在临湘市黄盖湖西岸,海拔24米。湖南矿产丰富,矿种齐全,是驰名中外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2020年,全省已发现矿种146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1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63种,水气矿产2种。财政出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47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8处。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白鹤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种子植物约5000种,数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包括水杉、珙桐、绒毛皂荚等国家保护珍稀野生植物55种,占全国总量的17.7%。湖南名胜古迹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古有“潇湘八景”(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现有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邵阳崀山丹霞地貌2处世界自然遗产、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5A级景区,其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首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自然名品,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此外,伟人故里韶山、佛教圣地大乘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古城、常德桃花源等景区景点光彩夺目,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2020年国内游客6.9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6.2%;入境游客17.0万人次,下降96.4%。旅游总收入8262.0亿元,下降15.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258.4亿元,下降14.1%;入境旅游收入5116.7万美元,下降97.7%。
生态环境。湖南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具有“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湖南山清水秀,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四大水系覆盖全省,其中湘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南方九省之冠。湖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丰茂,四季常青。2020年,全年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9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7个市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8.31%,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9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0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1个,面积68.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49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万公顷,年末林地面积1298.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96%。
产业基础。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稻谷产量多年为全国之冠,苎麻、茶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湘莲具有3000多年历史,产量居全国首位,安化黑茶是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银针是中国黄茶珍品。202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12.0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3364.8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428.0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2721.6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477.5亿元,增长4.3%。 “鞭炮之乡”浏阳市是全球最大和最具盛名的烟花生产基地;醴陵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毛瓷、国宴专用瓷驰名中外。工业门类齐全,全省拥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67家省级开发区和29家省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工业领域有机械、轻工、食品(不含烟草制品)、电子信息、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9个千亿产业,有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产业集群,有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4个千亿产业园区,有22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菱钢铁、湘潭电机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广播影视、动漫卡通、文化创意、出版、旅游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广电、出版等优势产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驰名。历时七年编纂出版的《湖湘文库》丛书,累计702册、近4亿字,形成了一座湖湘文化史上的新地标;湖南广电位列“亚洲电视十强品牌”第5位;湖南卫视以创新、活泼、快乐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居全国省级卫视第1位。
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1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0.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7.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03.4亿元,增长2.9%。
三次产业结构为10.2﹕38.1﹕51.7。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5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53.9%和38.0%。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0%,分别比上年提高4.6个和0.2个百分点。
注释:①古道圣土:指湖湘大地是炎帝和舜帝传播中华道德古训、培育中华伦理文明的主要地方。
②屈贾之乡:指湖湘大地是屈原、贾谊心系天下万民、求索祖国前途之方的地方,也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
③潇湘洙泗:指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其中,“洙泗”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两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此以洙泗代称孔孟儒家文化。
④十大元帅湖南3人:彭德怀(湘潭县)、贺龙(桑植县)、罗荣桓(衡东县)⑤十位大将湖南6人:粟裕(会同县)、黄克诚(永兴县)、陈赓(湘乡市)、谭政(湘乡市)、萧劲光(长沙市)、许光达(长沙县)⑥57名上将湖南19人:李志民(浏阳)、宋任穷(浏阳)、唐亮(浏阳)、王震(浏阳)、杨勇(浏阳)、傅秋涛(平江)、苏振华(平江)、钟期光(平江)、甘泗淇(宁乡)、陶峙岳(宁乡)、陈明仁(醴陵)、邓华(郴州市北湖区)、李涛(汝城)、朱良才(汝城)、宋时轮(醴陵)、杨得志(醴陵)、李聚奎(涟源)、彭绍辉(湘潭)、肖克(嘉禾)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湖南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主要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约占全省总面积96.7%,其余属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赣江水系及直入长江的小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1.5亿立方米(地下水非重复量为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优势。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的三个问题,仍然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土地资源
湖南省耕地面积414.88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1%;林地面积1221.03万公顷,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4.8%;牧草地面积47.48万公顷,约占全国牧草地总面积的0.22%。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这为湖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2020年,全省已发现矿种146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1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63种,水气矿产2种。财政出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47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8处。
资源禀赋
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麋鹿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省分布维管束植物1089属、5500多种,占热带性属的47.9%,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绒毛皂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区系成分复杂、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被植物界誉为自白垩纪以来变动不大的古老植物王国,是古老孑遗裸子植物富集之乡。
生态环境
湖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拥有5个森林类型、12个植被型组、23个植被型亚组、63个群组、143个群系。湿地生态系统分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经科学测算,全省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1.22万亿元,其中森林为1.01万亿元,湿地0.21万亿元。我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拥有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生态区的两个区,即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跨北纬20到30度典型亚热带5个纬度,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地带最有价值的生态区。植被丰茂,四季常青。2020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9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0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1个,面积68.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49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万公顷,年末林地面积1298.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96%。
旅游资源
湖南是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大省,境内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一是具有名山与胜水之美。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有“五岳独秀”之称的南岳衡山、湖南文化思想坐标之称的云阳山和“民族脊梁”之称的雪峰山,有奔流不息的湘、资、沅、澧“四水”,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碧波万倾的东江湖,闻名全国的浏阳河。二是具有人文与历史厚重之美。有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有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舜帝,留下了屈原、贾谊、朱熹等历代文人墨客的经世之作,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等众多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湖南还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一批领袖人物的故乡。三是具有快乐与时尚融合之美。湖南“影视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休闲文化”“动漫文化”“湘菜文化”全国驰名,《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等旅游演艺节目点亮了游客的夜间生活。
历史沿革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
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王莽新朝曾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桂阳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东汉时恢复原郡名,但长沙不再立国而保留长沙郡。
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后零陵、武陵郡归入东吴版图,并增置南郡、临贺郡、衡阳郡、湘东郡、天门郡、昭陵郡6郡。
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偏安江左,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
隋朝裁并州、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湖南省境设8郡:长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连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广德二年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有湖南,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楚分其所辖地为28州1监,在湖南境有13州1监: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锦州、澧州、叙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阳监。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 (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 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至此,现行的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 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
清代湖南总计分4道、9府、4直隶州、5直隶厅(不辖县)。直隶州、直隶厅直接隶 属道与省,而不由府管辖。县以外设有散厅、散州,受府节制,相当县一级。湖南有散州3个,散厅1个。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县和散州、散厅,包括不辖县的直隶厅和直隶州在 内,共有77个单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3年(1914),分全省为湘江、衡阳、辰沅、武陵4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75县。
民国5年(1916),裁常德道,所辖县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全省存3道,仍有75县。
民国11年(1922),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
民国24年(1935),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划为慈石 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 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
民国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 县长。全省划为9区:第一区辖浏阳、平江、临湘、岳阳、醴陵、湘阴、长沙、湘潭、宁乡、益阳等10县,专员驻浏阳;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 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驻常德;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顺、泸溪、辰溪等7县,专员驻沅陵;第四区辖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 麻阳等7县,专员驻乾城;第五区辖衡阳、常宁、衡山、耒阳、攸县、茶陵、安仁、酃县 等8县,专员驻衡阳;第六区辖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武冈、新宁、城步等7县,专员驻邵阳;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7县,专员驻黔阳; 第八区辖郴县、桂东、汝城、永兴、资兴、宜章、桂阳、嘉禾、临武、蓝山等10县,专 员驻郴县;第九区辖零陵、祁阳、新田、宁远、江华、道县、东安、永明等8县,专员驻 零陵。民国29年(1940)4月,又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曾一度增置阳明县( 后改为阳明特别区),但不久即撤销。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个直辖市、10个行政督察区,77个县。具体情况如下:
省辖市:长沙市(民国22年设,省会),衡阳市(民国32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治岳阳,辖8县: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 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第二行政督察区,治耒阳,辖8县:耒阳县、衡阳县、衡山县、攸县、茶陵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郴县,辖10县:郴县、桂 阳县、永兴县、宜章县、资兴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蓝山县、嘉禾县;第四行政 督察区,治常德,辖9县:常德县、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华容县、南县、慈利县、安乡县、临澧县;第五行政督察区,治益阳,辖6县:益阳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宁乡县、沅江县;第六行政督察区,治邵阳,辖6县: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隆回县;第七行政督察区,治零陵,辖8县:零陵县、祁阳县、宁远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永顺,辖6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保靖县、桑植县、古丈县;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沅陵,辖8县: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洪江,辖8县: 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
此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湖南省境的平江、浏阳、醴陵、岳阳、临湘、湘阴、长沙、酃县、茶陵、攸县、郴县、 宜章、永兴、耒阳、资兴、桂东、汝城、安仁、桑植、永顺、龙山、大庸、石门、慈利、华容等25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或者成为游击区,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区苏维埃 政府17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910多个,成为湖南最早的基层工农政权。 省一级苏区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后改为湘鄂赣省工 农兵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以上均行使省级革命政权的职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权的先声。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的形成及管理体制的确立与演变,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湖南现在的疆域经过多次演变而成。
春秋战国属楚。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置有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属荆州,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东汉(公元25—220年),将王莽乱政时所改郡县名全部恢复原名。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属荆州,分10郡。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改设9郡。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州、郡几经变动,至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实行裁州并县政策,改州、郡、县三级为郡、县二级制,湖南境内分8郡。唐(公元618—907年)复改郡为州。宋(公元960~1279年)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元(公元1271—1368年)建立省制,属湖广行省。明(公元1368—1644年)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始称湖南省。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起,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并改变部分县名。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湖南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不等。至1949年7月,湖南共设10个行政区,2个市,77个县。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8月19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9日建立人民政权。随后建立10个专员公署: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零陵、永顺、沅陵、会同,分管77个县。1950年1月,成立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公署。到1977年底,全省共设10个地区(行政公署)、1个自治州、1个特区、3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86个县、4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
改革开放以后,至1989年,全省辖8个地级市、5个地区、1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71个县、7个自治县、30个市辖区,621个镇、2807个乡(含79个民族乡)。
至2005年,全省设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设16个县级市、72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34个市辖区,计122个县级行政建制;设8个县辖区;设221个街道办事处、1097个镇、1228个乡、98个民族乡。与1989年行政建制比较,不难看出,城镇化速度加快,政区的调整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区划;68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18个县级市、36个市辖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