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讯 记者 易全】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文物鉴赏能力,减少民间收藏中的上当受骗几率,引领和倡导理性收藏,由中共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市文物局主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收藏协会承办,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深圳市斗室空间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收藏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本月2日在深圳博物馆报告厅又一次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研究馆员任志录,以《钧釉的前生后世——钧釉源流考略》为主题进行演讲。现场吸引到来自深圳不同区的数百名市民免费听讲。

钧釉,亦称钧瓷釉,是钧瓷制品坯胎表面的一层釉。钧釉是一种艺术釉,具有多种颜色、纹路、开片、乳光、图画等。钧釉由特殊的化学成分组成,是以铜、铁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并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变化而形成色彩多变、纹路奇特、意境无穷的窑变效果。
花釉与钧釉的相同之处是均为乳浊釉。不同之处是,唐代的乳浊釉主要以片状形式在其它釉色上作为装饰釉色出现,而整体乳浊釉的器物不占主流。但唐代乳浊釉的四种装饰技法之一的整体施釉,实际上已不是花瓷,而是完全的乳浊釉,即与后来的均釉相同,所以河南本地一部分人将其称之为“唐均”,而且这种乳浊釉从质地和外观看确为钧釉的早期形式。

根据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唐代的乳浊釉最晚到晚唐。而后期的乳浊釉虽有北宋晚期产生的说法但依据不足,目前所见最早可靠资料为金代中期。这样唐代的乳浊釉到后来的乳浊釉之间大概有150年左右的的空档无法接续。另外,花釉在唐代是名品,主要用于贵族人群;而均釉出现后,至迟到金末特别是元代,已成为南北各地普遍生产的一种釉色,且主要用于普通人群,所以宋代的大型墓葬和开封、杭州等地的京都遗址里未见均窑的发现;在金元文人的著作、笔记、诗文里,对这种钧釉产品也是视而不见,没有给予任何文字记载。它们之间有理论上的传承关系,却无实际的接替谱种。类似的情形还有唐青花和元代青花的关系,它们之间有500年的空档无法填补。
钧釉到明代又再度腾飞,再次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仿钧高潮,而广东佛山的石湾窑是在这个腾飞中继禹州钧窑后最杰出的代表。佛山石湾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明代中期开始顺应市场,吸收外来技术,扩大产品类型和开拓创新,从而不仅养育造福一方,而且创造了辉煌的佛山陶瓷文化。


任志录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省博物馆馆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具有国家考古领队资质,是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任志录先后在山西和深圳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曾主持发掘了山西长治、浑源、孟家井的古瓷窑,他对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华南等地区的古代瓷窑做过广泛调查,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并出版有多部学术著作。
虽然当天的讲座无需门票,听众可自由进出,但在二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却始终是现场秩序井然,期间既没有听到一声手机鸣响,亦无交头接耳的杂音。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听众提问非常踊跃,有不少发问亦堪称“专业”,充分体现出当代深圳市民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