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毅

这两天,苏北的水稻陆续开镰。盼了好些日子的“老家”新米,就要到了。
一直牵挂着这块稻田,想着能够一起做点什么,为更多人的饭碗,也为食品更放心、更绿色,价格也更实惠、亲民。2018年夏天,我们还组织了一次赴江苏黄桥的生态参访,受到王传瑞的热情接待。那时候,他经营的瑞鑫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如今一晃已经七八年过去了,王传瑞还守着这块土地,做他认为自己能做也想尽力做好的事情。
这些年,为寻找更放心的食物,我们做了不少尝试,也遇到不少认真坚守的“种田人”。发现不少人投身农业,投资长,收益慢,要有好收益,并不容易。王传瑞一直在坚持。当年我们同一天走进军营,他在驻杭部队服役16年,离开部队后,选择回乡创业,和土地打交道,也想着能把“赚钱”和“顾家”两件事兼顾好。
我们一路寻找放心的食材,有时其实更是找能够托付的人吧。但如今,要把自己的胃放心地交给别人,又谈何容易?特别是在超千万人的城市,总会有更好的选择,也可能会有更心动的价格。当然,也不是说一选择,就不能调整。不管创业多么辛苦,多么不易,终究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次双向选择。创业其实不是为了“当老板”,更重要的是寻找为人服务的机会。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去换取别人的劳动,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们一路奔波,就是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吧。其实,“老兵”并不只是一定要穿过军装,而“稻田”也不只是一方土地。在一个行业里耕耘得久了,也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兵”,“稻田”就是一方舞台,甚至也可以具象为一只饭碗。我们要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愿景,我们更要找到一个个躬身耕耘、值得托付的人。
我们在寻找这样的人,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生活中,也遇到一些人,创业失败,甚至家庭离散,有些爱莫能助。要是能一起复盘的话,我们更希望大家选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一味追着钱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看上去收获来得慢了点,少了点,但这些收获实实在在,是一滴一滴汗水换来的。不追着钱跑,不光是一时选择的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看到自己此刻拥有的东西,不能把这些东西都不顾,一股脑儿押上去,结果没了退路。“眼前无路思回头”,但有些人连“回头路”也弄丢了。
有些失败,细想起来,就是欲望远大于能力。欲望无边,而能力有限,结果摔了跟头。这时再谈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绿色家庭,很有必要,但有些“奢侈”,不合时宜。我又想起鲁迅先生勉励青年的那句话,“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我们往往不屑于做小溪,或许觉得在互联网加持下,自己完全可以把“饼”画得更大一些,或者在杠杆的助力下,自己完全可以“以小博大”,很快实现“财务自由”……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确实有人成功了,也有人成了别人收割的“韭菜”。游戏规则还没有弄清楚,想上牌局,甚至想成为“庄家”,结果成了别人交易的“筹码”。事实上,有些“成功”,也只是一个断面的“成功”。我们热衷于横向比较时,就会看到自己的眼前、脚下,是那么不堪,恨不得一刻也不想停留。最后又不得不囿于不少客观局限,待在原处,恰似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
生活即舞台。我们每天会看到各色各样的“表演”。所有“表演”都离不开角色扮演和定位,不入戏不行,入戏太深也不行,唯独本色出演,或可持续。又想起光复路河南羊肉烩面店,店主孙刚说,他不大逛街,逛一圈,头就晕,一有时间就在店里,“我就是个烧面的,客人来了,我不在店里,像什么样子?”尽管我已快30年不吃羊肉,遇见他们也快10年,一直没有成为他们的顾客,但一想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心生温暖,在这座城市里遇见这样的面馆经营者,就觉得踏实,也是一种幸福吧。大家都努力找到自己能做的事,认真把这件事做好。同样,脱下军装后,回到苏北老家,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新人生,在王传瑞看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力把地种好,不会的,抓紧学,要尽量把这件事做好,再努力做出彩。
稻田就是他的新舞台,新阵地。要靠这方土地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来不得半点虚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些人一会儿“种瓜”,一会儿“种豆”,过些天又可能去“打鱼”,结果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团队中也有伙伴从更多人眼中“旱涝保收”的单位辞职出来,经营自己的茶铺,为身边的朋友选好茶,30年来,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时差点坚持不下去,但咬咬牙,一路坚持下来。茶园、茶铺就成了她的“稻田”。
有块自己的“稻田”,真好。祝福所有坚持种地、努力把地种好的“老兵”,把每一个日子过好。也盼着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老兵”,帮着大家的日子更安心、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