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广东省地级市,广州都市圈城市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清远市常住人口为3969473人。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北纬23?26′56″~25?11′40″、东经111?55′17″~113?55′34″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清远市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0.6%,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清远是广府文化区域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与广府文化圈在历史、地理及族群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广府文化是清远文化的主流。清远靠近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的北江中下游、广东省中北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合作共建广州(清远)产业园,是两市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的“战略引擎”,是实现“广清一体化”的重要体现。2020年,清远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7.2亿元,增长3.8%。
清远先后出现西汉中散大夫何丹,唐代两度为相刘瞻,南唐诗人孟宾于等人。清远的摩崖石刻量多质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内容广杂,书法多彩,其中有韩愈、周敦颐、苏轼等名人题刻。
历史沿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理。南海郡下辖四县一区,分别为:番禺县、龙川县、四会县、傅罗县(即博罗县)和揭阳戍守区,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其时清远市境尚无政区设置,今清远南部地区隶属番禺县管理范围,北部隶属长沙郡管理。
秦朝末年(前206年),南越郡尉赵佗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时期,清远南部地区仍属番禺县管辖。清远市境最早的政区建置为桂阳县(今连州等地)。其设立时间一般认为在西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初年或更早,隶属荆州桂阳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南下,结束南越国的统治。同年,在今清远市境设立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其中,中宿县隶属交趾部南海郡,阳山县、含洭县、浈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为今英德市地),隶属荆州桂阳郡。东汉时期,今清远市境政区设置及隶属关系略有变动。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州治广信。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州治迁番禺,广州从此成为相当于现今省级行政区的政治中心。中宿县由隶属交趾部南海郡相应改为隶属交州南海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阳山县并入含洭县。
三国时期,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划出交州东部的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设置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广州之名。吴甘露元年(265年),阳山县复置,与桂阳、含洭、浈阳、中宿4县归属新设立的荆州始兴郡。清远全境属吴国荆州。
西晋时期(265—316年),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原属荆州的始兴郡改隶广州,清远全境隶属广州。东晋时期(317-420年),始兴郡由隶属广州改隶荆州析出的湘州,清远全境归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与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行政区划变化纷繁,许多郡县属地不详。刘宋泰豫元年(472年)湘州始兴郡改称广兴郡,清远市境属广兴郡。南齐建安四年(479年),广兴郡改回始兴郡,清远市境属始兴郡。梁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在中宿县地置清远郡,辖中宿(今清城、清新)、威正、廉平、恩洽、浮护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清远之名由此而始。同年,梁武帝在含洭县地(今浛洸镇)设立衡州和阳山郡,衡州辖阳山郡、始兴郡(今韶关市境),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含洭、浈阳、广德(今连山,置县于506年,后改称广泽)等县。这一时期,清远市境置有1个省级政区(衡州),2个地市级政区,堪称辉煌。梁大同元年(546年),衡州分作东、西二衡州,东衡州治所在曲江,西衡州仍在含洭县。西衡州领阳山、梁乐、齐乐三郡。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4县,梁乐郡辖梁乐县(今阳山县地,后改称宣乐)、洊安县(县地不详),齐乐郡辖希平县(今连南、连山县地,后改称熙平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四年(572年),翁源县划归清远郡管辖,市境其他政区设置不变。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鉴于南北朝滥置郡县之弊,开始大规模调整、撤并政区。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翁源等6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滨江一带),隶属广州南海郡;废阳山郡改置连州,西衡州改名为洭州。从此,清远县开始作为一个政区存在,一直延续到1988年建市,时间长达近1400年。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废洭州置含洭县。仁寿元年(601年),广泽县改称连山县。大业三年(607年),清远县、政宾县、含洭县属广州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洊安县、熙平县属连州熙平郡。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从这一时期开始,清远南部地区(包括现今的清城、清新、佛冈、英德)长期隶属广州管辖。
唐朝行政区划较隋有两大变化:一是改郡为州(天宝年间曾一度改州为郡);二是在州之上设道,形成道、州、县三级政区建制。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略有变动。唐武德四年(621年),熙平县并入连山县。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清远、浛洭(627年含洭改为浛洭)、阳山3县属岭南道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连山郡,属岭南道,辖阳山、桂阳、连山3县。乾元元年(758年),连山郡复改为连州。
五代时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汉国。乾亨四年(920年),南汉国在浈阳设英州,领浈阳一县。乾和十五年(956年),市境政区清远、浛洭二县直属兴王府(广州)管辖,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归连州管辖,浈阳县归英州管辖。
宋代行政区划,基本袭用唐制。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国设15路,由唐代岭南道演变而来的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的名称,即由此简化而来。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稍有变化。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浛洭改称浛洸。乾兴元年(1022年),浈阳改称真阳。政和元年(1111年),清远县属广南东路广州,桂阳、阳山、连山县属连州,真阳、浛洸县属英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连山废县,十二年后复县,改称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为英德府。
元代在岭南的政区设置分为省、道、路(州、府、司)、县四级,今广东境内分属江西、湖广两行省。今清远全境隶属江西行省属下的广东道(宋代的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至元十五年,程山县复称连山县。至元十七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治所在连山。至元十五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再降为州。至元二十七年,浛洸县、真阳县并入英德州。至顺元年(1130年),在今清远境内所设的政区有:清远县,隶广东道广州路;英德州(除管辖已并入的浛洸、真阳地域外,另辖翁源县)、桂阳州(辖阳山县)、连州(辖连山县)直隶广州路。
明代在全国的政区设置分为布政司(初期为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改广东道为广东行省(1376年改称广东布政司),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将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给广东统辖,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清远境内政区设置变动不大。同年,英德州降格为英德县,属韶州府;撤销桂阳州,并入连山县。洪武十三年,又在原来桂阳州的治所设立连州(即后来的连县)。洪武十四年,连州及其所辖的阳山县和连山县改属广州府。万历十年(1582年),清远政区有:清远县、连州及所领阳山、连山2县,隶广东布政司广州府;英德县,隶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在全国的政区设置分为省(初为布政司,康熙时改称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厅)三级。“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代广东布政司相同。清设“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初驻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广州。这一时期清远境内政区设置总体保持稳定,最大事件是佛冈直隶厅的设立。清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改为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司,辖阳山、连山2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朝从清远、英德2县划地设立佛冈直隶厅。嘉庆二十一年,连山县升格为连山绥瑶直隶厅,统管“连阳”瑶务,宣统三年(1911年)复称连山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广东省清远境内设置的政区有1个直隶州:连州,属南韶连道,直隶广东布政司;2个直隶厅:佛冈、连山,分别属广肇罗道和南韶连道,直隶广东布政司;3个县:清远、英德、阳山,分别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南韶连道韶州府、南韶连道连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相继设置绥靖区、行政区、行政督察区。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连山直隶厅分别改为连县、连山县。民国三年(1914年),佛冈直隶厅改为佛冈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设立连南县,隶属广东第二专署行政督察区。
1983年7月,韶关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清远、佛冈两县从韶关地区划归广州市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地区级政区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称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英德县、阳山县、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清远市所辖。
1994年,英德、连县改为县级市(连县称连州市),由清远市代管。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清新县设立清新区。
2015年9月,清远市成为广东省第二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解放;11日,英德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2日,佛冈县解放;14日,佛冈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3日,清远县解放;20日,清远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7日,连县解放;20日,连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8日,连南解放。12月10日,连山县解放;20日,连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14日,阳山县解放;15日,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5月16日,连南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称连南瑶族自治区。1954年恢复连山县建制。1955年,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并入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连县、连山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建制。1962年,恢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6月,佛冈县多数时间归韶关管辖,在1959年1月至1963年6月14日期间曾先后归佛山、广州管辖。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清远县先后由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韶关专区、韶关地区管辖。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由省下放到清远市,归市农委主管;1994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英红综合经济区,赋予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同时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的牌子;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英红区,设立英红镇,划归英德市管辖。
为妥善安置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促进库区的经济繁荣与长治久安,1995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飞来峡管理区,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清新县的升平,英德市的黎溪、连江口、水边等4个镇。200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飞来峡管理区,其下辖各镇仍归清新县和英德市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16年,清远市辖2个县、2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2个市辖区,有80个乡镇,5个街道,1371个村(含下移调整的390个),187个社区。 [9] 清远市人民政府驻地清城区人民二路。
地形地貌
清远市地质大部分是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只有市区南部和阳山南部地区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粤西地块。主要由石灰岩、红色砂砾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四大系列岩构成。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连州东部、阳山东北部的山岭构成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阳山县与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南部的英德、清新、清城境内的北江河谷地势最低,大多在海拔20米以下。
2019年,清远市水资源总量239.2344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2221.9毫米,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1.0183亿立方米, 总供用水量17.9841亿立方米, 比2018年下降了1.75%。
用水类型 生活用水量2.1153 亿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了2.86%, 工业用水量1.1440亿立方米, 比2018年 下降4.81%, 农业水量为13.9664亿立方米, 比2018年下降1.89%, 生态环境用水量0.0489亿立方米,比2018年增加2.41%。
地表水源 供水量17.3073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6468亿立方米,清远市万元GDP用水量为104.1599立方米,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3.6335立方米。
气候
清远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北部的阳山、连州、连南、连山属中亚热带;南部的清城、清新南部地区、佛冈、英德属南亚热带。一年内夏天最长,春、秋、冬季较短,南北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8.9℃~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631.4毫米~2149.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为160~173天。
自然资源
清远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37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年产水量123.70万立方米。在各水资源分区中,平均年径流深最大为绥江区1551毫米,其次为北江中下游区1357毫米,最小是禾洞水区910毫米及滃江区1045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最大为贺江区0.39,最小为北江中下游区0.24。在市属各县级行政区中,平均年径流深最大是清新,1536毫米;其次是佛冈,1392毫米;最小是连州,968毫米。全市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面积19136平方千米,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部分。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面积19117平方千米,占全市99.9%;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面积19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市区。全市浅层地下水资源量54.86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54.80亿立方米,占99.9%;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0.06亿立方米,占0.1%。
生物资源
清远市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动植物共生竞长的生态系统,并构成中国南方珍稀动植物的物种基因库。2016年,清远市加大湿地保护管理,建设湿地公园11个,面积1424.95公顷;建设县区级湿地公园10个,面积1070.26公顷。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常见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银杏、桫椤、广东松、观光木、楠木、香樟、红春、金毛狗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短尾猴、穿山甲、小爪水獭、大灵猫、猕猴、毛冠鹿、蛤蚧、白鹇、大壁虎、虎纹蛙等。林木种类繁多,用材植物近200种,以杉、松、阔叶林和针叶林等为主。水果品种有沙田柚、水晶梨、龙眼、荔枝、黄皮、柑、橘等。
矿产资源
清远市矿产种类多,分布范围广,非金属矿产规模大,大中型以上的矿产地绝大多数为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多为小型。截至2016年,清远市共发现矿产63种(含亚种),有矿产地751处,其中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35种(含亚种)。在63种矿产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7种,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2种,规模达中型以上的矿产地89处。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和地下热水。金属矿产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铅、锌、金、稀土及铀矿。非金属矿产主要的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硫铁矿、硅灰石、化工用大理岩、饰面用大理岩、耐火黏土、陶瓷原料及水泥配料砂页岩等,其中水泥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化工用大理岩、硫铁矿和硅灰石为本市优势矿产。水气矿产清远市的水气矿产主要有地下热水和矿泉水。
经济综述
2020年,清远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7.2亿元,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8.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86.4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892.8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为16.8:33.0:50.2。
202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8.1%,衣着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下降1.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4.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6%。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降1.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下降0.5%。
2020全年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419.6亿元,增长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6亿元,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87.1亿元,下降0.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1.6亿元,增长4.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6亿元,下降12.1%;教育支出87.1亿元,增长3.8%;科学技术支出7.8亿元,下降6.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1亿元,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5亿元,增长30.5%;卫生健康支出44.8亿元,增长2.1%;节能环保支出8.0亿元,下降2.7%;城乡社区支出18.4亿元,下降44.0%。
2018年,清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5.2亿元,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3亿元,增长4.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8%;第二产业增加值542.9亿元,增长6.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6%;第三产业增加值791.0亿元,增长1.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3.6%。三次产业结构为14.8:34.7:50.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4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117美元。
2018年,清远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2.7%,居住类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4.6%,医疗保健类上涨10.4%。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上涨2.7%。
2018年,清远的财政总收入358.3亿元,下降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9亿元,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80.7亿元,增长13.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1.4亿元,增长11.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1亿元,增长11.2%;教育支出69.0亿元,增长0.8%;科学技术支出5.7亿元,增长43.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8亿元,增长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5亿元,增长1.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0.2亿元,增长4.2% 。
第一产业
2018年,清远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78.0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197.0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37.4亿元,增长7.5%;牧业产值101.3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18.9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4亿元,增长8.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30.9万亩,增长2.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201.6万亩,下降0.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9.9万亩,增长0.5%;其他作物种植面积233.3万亩,增长5.6%。经济作物中甘蔗种植面积4.9万亩,增长0.9%;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4.9万亩,下降0.9%;烟叶(未加工烟草)种植面积1.5万亩,增长2.1%;木薯种植面积11.8万亩,增长0.1%。其他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204.3万亩,增长5.9%。
全年谷物产量63.7万吨,增长0.7%;甘蔗产量36.9万吨,下降0.3%;油料作物产量11.7万吨,增长1.7%;烟叶(未加工烟草)产量0.23万吨,增长2.1%;木薯产量14.3万吨,增长0.9%;蔬菜(含菜用瓜)产量318.0万吨,增长7.1%;水果产量73.0万吨,增长6.9%;茶叶产量0.81万吨,增长13.1%。
全年肉类总产量36.2万吨,与2017年基本持平。其中,猪肉产量22.4万吨,下降0.1%;牛肉产量0.27万吨,下降0.3%;家禽肉产量12.9万吨,与2017年基本持平。全年水产品产量13.6万吨,增长4.6% 。
2020年2月26日,广东省清远市清远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二产业
2018年,清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7.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1.9亿元,下降10.8%;集体企业增加值0.1亿元,下降34.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73.4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67.3亿元,增长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09.9亿元,增长10.6%;重工业增加值333.9亿元,增长6.0%。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9.3%;中型企业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7.4%;小型企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6.0%;微型企业增加值2.0亿元,下降33.2%。
在规模以上工业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0.6%;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8.7%。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4.1%,石油化工产业增长9.3%。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下降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0.5%,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14.6%。优势传统产业中,纺织服装业下降14.5%,食品饮料业增长5.5%,家具制造业增长63.2%,建筑材料业增长7.5%,金属制品业增长33.9%,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13.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2.4亿元,增长12.3%;利润总额121.3亿元,增长22.0%;总资产贡献率11.1%,资产负债率57.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8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9%,产品销售率97.7%。亏损企业136家,亏损面20.8%;亏损总额6.7亿元,增长60.9%。
2018年末全市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分包建筑企业107家,比上年增加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4.5亿元,增长26.8% 。
第三产业
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9亿元,增长9.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7.7亿元,增长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1.1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97.2亿元,增长16.1%;零售业零售额483.3亿元,增长6.9%;住宿业零售额8.9亿元,增长10.7%;餐饮业零售额49.5亿元,增长8.4%。
2018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2.2%,饮料类下降7.5%,烟酒类下降1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9.3%,化妆品类增长3.8%,金银珠宝类增长2.8%,日用品类增长2.2%,五金、电料类下降6.9%,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27.4%,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39.8%,书报杂志类下降9.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9%,中西药品类增长13.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8%,家具类增长0.9%,通讯器材类增长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4%,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11.3%,汽车类下降6.7%。
201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13.0亿元,增长25.1%。其中,出口200.3亿元,增长8.3%;进口212.7亿元,增长46.5%。
全年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个,比上年增加了234个。合同外资金额45.5亿元,增长208.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亿元,下降1.5%。
2018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3.9亿元,增长96.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8.5亿元,增长18.0%;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145.4亿元,增长104.7%。快递业务量3212.2万件,增长25.4%。年末光纤入户用户92.1万户,增长29.5%,100M以上光纤接入用户数70.6万户,光纤入户率88.9%。年末固定宽带接入用户98.5万户,增长19.8%,家庭宽带普及率92.4%。年末移动宽带用户318.8万户(其中4G用户288.1万户),增长10.8%,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82.6%。年末4G基站累计建设9907个。
2018年末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9个,“3A级”景区6个。年末共有星级酒店15家。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398.5万人次,增长10.4%。实现旅游总收入346.2亿元,增长11.6%。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7.9万人次,增长3.1%。其中,外国人1.05万人次,增长0.8%;港澳台同胞16.9万人次,增长3.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2亿美元,下降39.1%。接待国内游客4380.6万人次,增长10.4%;其中过夜旅游者1274.8万人次,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339.5亿元,增长12.0%。
2018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36.3亿元,增长8.0%。各项贷款余额1559.7亿元,增长13.7%。
截至2018年末,全市证券、期货营业部21家,其中证券营业部19家、期货营业部2家。全年证券经营机构实现股票、基金、权证、债券成交总额1369.9亿元,其中股票成交总额879.8亿元。股东开户数21万户,手续费收入0.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0.07亿元。
全市共有地市级保险经营主体机构47家,其中产险公司18家,寿险公司18家,中介单位11家。实现保费总收入68.0亿元,增长21.9%。其中,人身险保费总收入46.1亿元,增长23.6%;财产险保费总收入22.0亿元,增长18.5%;健康险保费收入11.0亿元,增长54.2%;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4亿元,增长21.9%。全年赔付总支出16.2亿元,其中产险赔付总支出12.2亿元,增长33.4%;寿险赔付总支出4.0亿元,增长48.2%;退保金7.4亿元,增长28.5%;年金给付总支出1.6亿元,增长60.0%;满期给付总支出3.1亿元,下降44.3%;健康险赔付总支出4.9亿元,增长48.8%;意外伤害险赔付总支出0.44亿元,增长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