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广东省地级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位于广东省西部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辖阳西县、阳东区和江城区,代管阳春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955.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江市常住人口为2602959人。
阳江曾是是汉代、两晋、南北朝古高凉郡治和隋时冼夫人幕府治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阳江山海兼优,风光秀丽,拥有中国十大最美海岛、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海陵岛、“国家地质公园”凌霄岩为代表的阳春山水、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

阳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风筝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蚝都”、“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公益明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音乐之乡”。境内有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汕头—湛江高速公路、中山—阳春高速公路、228国道、234国道、325国道、359国道、广茂铁路、阳阳铁路、深湛铁路、广湛高铁贯穿。
2020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1360.44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59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85.10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611.75亿元,同比下降1.6%。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后设南海郡,两阳地区为南海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高凉县,两阳地区为高凉县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国析合浦郡置高凉郡,高凉郡管安宁县、思平县,高凉郡治、安宁县治皆在原阳江县地,为原阳江县地建县、建郡之始。
三国时期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置莫阳县,属高兴郡,为原阳春县地建县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为阳春县得名之始。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设高州,下辖高凉郡、杜陵郡、宋康郡等郡,改安宁县为高凉县。高州州治、高凉郡治、高凉县治皆在今江城,高州管辖今阳江市、恩平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现阳江地新设阳江县,为阳江县得名之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春州,州治在今阳春城区,领阳春县、流南县两县,为阳春有春州之名之始。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州治在阳江,属广州都督府管辖。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因河北贝州改为恩州,原恩州则改称南恩州,州治乃在阳江。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春州,铜陵县并入阳春县,阳春县属南恩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公元1282年降为散州,州治、府治皆在阳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撤除恩州,阳江县、阳春县归肇庆府管辖。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改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州,领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直隶州改为直隶厅,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归肇庆府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阳江直隶厅改为直隶州,领阳春县、恩平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除州府,复设阳江县、阳春县。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阳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阳江县、阳春为江门市属县。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
2014年10月20日,撤销阳东县,设立阳江市阳东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阳江市辖2个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区)。全市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38个镇,117个居民委员会和710个村民委员会。阳江市人民政府驻地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1?28'45至22?41'02,东经111°16'35至112°21'51之间,东西长112.5千米,南北距132.75千米。土地面积7955.9平方千米,其中丘陵面积占25.6%,山地面积占42.0%,平原面积占21.8%。东与江门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高州市、电白区,南临南海。海岸线总长度458.6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323.5千米,海岛岸线长135.1千米,主要岛屿40个(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
地形地貌
阳江市东部、西部和北部为群山所环抱,南面濒临南海。东部的桐木山、烂头岭和紫罗山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展布。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台地有风化壳和基岩台地,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前缘;次为漠阳江的冲积平原、滨海平原。阳春境内有石灰岩岩溶地貌,分布于阳春盆地平原地带。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漠阳江中下游的陂面、春城、马水、岗美、双捷、白沙、城西、岗列、埠场和那龙河流域的合山、北惯、雅韶等沿江一带,多为农田。海拔100~500米的丘陵主要沿325国道经北惯、合山、白沙、程村、织篢、儒洞等地分布。阳春境内沿漠阳江中游、潭水河流域丘陵与台地相间出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大多数为燕山三期岩浆入侵活动形成的花岗岩,阳春境内部分为石灰岩。
气候
阳江位于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2019年年平均气温23.9摄氏度,年降雨量一般在3056毫米,雨水分布不均匀,夏秋季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365天。
水文
阳江市河流密布,水量充沛,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4条,多发源于北部山区,上游河床陡峭,天然落差大,洪水暴涨暴落,常因山洪暴发成灾,中下游河床平缓,容易淤积,是洪涝灾害易发区。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万千瓦,近期可开发利用28.5万千瓦。漠阳江是境内最大的河流,贯穿阳春、阳东和江城三县(市、区),自北向南流入南海。阳江市海域潮汐类型主要为不正规半日潮。
2019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9年统筹强化监督(第一阶段)黑臭水体专项排查情况,阳江被列入“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低于80%的城市名单”,消除比例为23.1%。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阳江市降雨量为全国最高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7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降雨量的5.61%,但水资源计算面积7865平方千米(实际陆地面积7813.4平方千米,为水资源计算面积的99.34%),仅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43%。阳江市河川径流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09亿立方米,占全省总径流量的6.10%。阳江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7万千瓦,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水力资源为65.78万千瓦,漠阳江水力资源60.814万千瓦,占全市水力资源的89.8%。阳春市水力资源蕴藏量58.51万千瓦,占全市理论蕴藏量的86.4%。
土地资源
阳江市有耕地10.9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部沿江河两岸及南部沿海区,这些区域排灌条件好,利于发展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基地。江城区耕地分布均匀,各乡镇均以耕地为主;阳东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沟、新洲、合山等乡镇;阳西县耕地面积最少的是沙扒镇,其他各镇耕地分布基本平衡;阳春市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春城、陂面、春湾、岗美、潭水、八甲等镇,以卫国镇耕地最少。
矿产资源
阳江市位于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南西段,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大,共发现矿产48种,矿产地(矿点)278处。其中能源矿产3种,矿产地(矿点)32处;金属矿产17种,矿产地(矿点)63处;非金属矿产26种,矿产地(矿点)173处;水气矿产2种,矿产地(矿点)10处。境内水泥用灰岩分布主要集中于阳春北部;煤、石油和铁、铝土矿、磷等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地热资源丰富。
水产资源
阳江市面临南海,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滩涂面积广。内陆河流多,鱼塘、水库面积大,海洋水产资源和淡水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水产资源中鱼类有84科244种,虾类有5科21种,蟹类有4科11种,头足类有3科15种,贝类有20科77种,藻类有7科16种,其他海洋水产资源8科15种。淡水水产资源中鱼类有14科51种,虾蟹类有3科5种,贝类有5种,其他有3科10种。 [15]
人口
2019年,阳江市常住人口257.09万人,同比增长0.6%,城镇化率53.61%;户籍人口301.31万人,增长0.5%,城镇化率40.31%。出生人口2.88万人,出生率11.21‰;死亡人口1.46万人,死亡率5.69‰;出生人口同比减少0.33万人,自然增长率5.52‰(常住口径)。 阳江市少数民族主要以瑶族为主,此外还有壮族、苗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满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彝族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江市常住人口为2602959人。 [49] 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218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1147人,增长7.48 %,年平均增长率为0.72%。
全市共有家庭户804747户,集体户30011户,家庭户人口为2454459人,集体户人口为1485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经济综述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1360.44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59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85.10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611.75亿元,同比下降1.6%。
工业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4.38亿元,同比增长17.0%,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分三大门类看,规上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67.07亿元,增长23.7%;采矿业完成增加值0.92亿元,下降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146.40亿元,增长6.8%。其中,随着广青、宏旺、甬金等合金材料企业及明阳、金风、粤水电、水电四局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逐步达产增效,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8.46亿元,增长27.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11.41亿元,增长50.9%。与此同时,工业用电量累计完成102.89亿千瓦时,增长8.6%。
农业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8.21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12.50亿元,增长4.8%,粮食产量63.12万吨,增长2.1%,蔬菜产量93.07万吨,增长4.9%;水果产量40.09万吨,增长5.1%;牧业产值118.48亿元,下降0.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猪肉产量16.02万吨,下降1.8%;渔业产值182.06亿元,增长0.4%,水产品产量118.97万吨,增长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