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广东省地级市,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亚热带作物及海产资源丰富。湛江市总面积13263平方公里 ,下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设市级建置,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1983年9月,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湛江市为省直辖的地级市。湛江位居粤、琼、桂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各省通往国外的主要出海口,亦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道最短的重要口岸。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湛江市常住人口为6981236人。
湛江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广东省卫生城市、 广东省文明城市。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00.22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321.46亿元
历史沿革
市名由来
今湛江市区原为清代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于1899年11月沦为法国殖民地,时称“广州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国收回,设市级建置,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的。亦有一说,因湛江地域原分属遂溪、吴川,湛江是“椹川”与“鉴江”各取一字而成。
建置沿革
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之间),已有人类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为百越南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入中国版图,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雷州、遂溪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越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海陆总面积共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设于麻斜市;民国元年(1911年)废麻斜市,行政首府迁西营市(今霞山)。
中华民国成立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南区善后委员公署、南区绥靖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南部三县先后属广东省第八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川先后属第七区、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廉江先后属第七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武装占领广州湾,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1日,广州湾由中国收回,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改隶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改隶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于湛江。
1949年12月初,中共南路地委、广东省南路专员公署在廉江成立。
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仍为省辖市,南路公署迁湛江市赤坎。
1949年12月成立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4月1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属广东省人民政府。
1950年8月,南路专员公署改为高雷专员公署,划出合浦、灵山、钦县、防城4县设合浦专区。
1951年4月,中共粤西区委成立,驻江门市,中共高雷地委划归中共粤西区委领导。
1952年11月,中共粤西区委和粤西行政公署由江门迁至湛江市赤坎,中共高雷地委和高雷专署同时撤销。
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并为南路、高雷、粤西、湛江地区公署所在地。地区机关设于赤坎,市行政机关设于霞山。市区范围基本不变,只是个别乡镇进行调整。
1955年1月,湛江市人民委员会成立。
1956年2月,中共粤西区委改为中共湛江地委、粤西行政公署改为湛江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中共湛江地委和合浦地委、湛江专署和合浦专署合并,改称为中共湛江地委和湛江专员公署。
1965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合浦、灵山、东兴各族自治县、钦州壮族自治县和北海镇从广东省湛江专区划出,设立钦州专区,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7年3月,湛江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月,恢复湛江市人民政府。
1983年9月,湛江市与湛江地区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中共湛江市委员会、市人民政府设于赤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设于霞山。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82个镇、2个乡、37个街道、307个居委会、1636个村委会。拥有国家级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奋勇高新区、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海东新区3个功能区,市政府驻赤坎区。
地理环境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40′~110°58′,北纬20°13′~21°57′之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的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博白、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区和电白、化州县接壤。市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介于东经110°10′~110°39′,北纬20°51′~21°12′之间。辖区总面积13263平方公里。
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大致是中轴高,东西两侧低,南北高而中间低,起伏和缓,多为平原和台地,以北部廉江县境内的双峰嶂(384米)为最高点。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占66%,丘陵中30.6%,山区占3.4%。陆地水面(包括水库、山塘、池塘、江河)占6.4%。
湛江所辖五县四区均面向海洋,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243.7公里、岛岸线779.9公里,海岸线系数(海岸线长度与国土面积之比)为0.16,即每平方公里国土的海岸线长162米。
湛江北部低丘陵区,地势最高为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为主,有湛江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4米)与数十座100~300米的峰岭并排,形成一道屏障。其余山地多呈扁馒头形小山丘,沟谷较宽,丘陵疏矮,起伏不大,坡度8~15度,相对高度在30米以下,海拔高度在50~100米之间,少数达150米。丘陵渐靠河谷,亦渐为低矮。其中穿插的沟谷,切割明显。
湛江的半岛缓坡台地,三面临海,台地略有起伏,无明显峰谷,地势较平缓,坡度3~5度。在大片缓坡地之间有水田、小溪或冲刷沟等切割。以火山喷发遗迹的小山较高,地势向四周逐渐变低。较高的山岭有螺岗岭(海拔223米)、仕礼岭(海拔226米)、石卯岭(海拔259米)、石板岭(海拔245米)。螺岗岭以南地势平缓,东西部皆为台地,台顶平坦,周边较陡。
湛江的沿海平原区,以河流冲积的滨海平原为主,部分为滨海台地,地势平缓,起伏极微,坡度1~4度。滨海平原海拔0.8~3米。
湛江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湛江东海岛面积达289平方公里,为广东省最大的岛屿,是中国第五大岛屿。湛江南三岛面积164平方公里,为广东省第二大岛屿,是全国第七大岛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湛江市土地总面积132.63万公顷,其中国有土地39.26万公顷;集体土地93.37万公顷。土地利用情况:耕地46.6万公顷,园地14.76万公顷,林地29.74万公顷,草地1.14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3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82万公顷,其他用地1.12万公顷。
矿产资源
湛江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产42种,矿产地337处,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4种,矿产地319处。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15种,水气矿产3种。优势矿产有滨海稀有稀土砂矿、玻璃用砂、银矿、高岭土、泥炭、硅藻土、玄武岩、地下水、矿泉水、地热等。
水资源
湛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89.85亿立方米,入境径流量97.37亿立方米,总径流量187.22亿立方米,人均2553立方米,耕地亩均2675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17亿立方米,人均2594立方米,亩均2717立方米。从地区分布看,雷州最多,为25.52亿立方米,最少是吴川,为5.84亿立方米。全市可供开采地下水30.03亿立方米。1960年,建成雷州青年运河, 总长5000多公里,以农业灌溉为主,其中鹤地水库最大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总库容11.44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湛江市天然林主要种类有52科76种,主要的有樟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桑科、红树科、无患子科、柿树科、楝科、大戟科、壳斗科等。比较名贵的树种有胭脂、沙罗、樟木、苦楝、土沉香、红椎、酸枝、箭毒木等。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4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2万公顷,有红树林15种,包括红海榄、木榄、秋茄、角果木、榄李、桐花树、白骨壤等。此外还有银叶树、海芒果、黄槿、杨叶肖槿等半红树林种9种。
动物资源
湛江主要的脊椎野生动物种类有25种以上。其中爬行动物纲如鳖、龟、蛤蚧、马鬃蛇、金环蛇、南蛇、银环蛇、眼镜蛇、蟒蛇等7科9种;动物鸟纲如禾花雀、毛鸡、斑鸠、麻雀、野鸡、鹧鸪、猫头鹰、翠鸟等6科7种;哺乳动物纲如华南虎、山猪、水獭、穿山甲、刺猬、松鼠、黄鼠狼、狐狸等9科9种。
人口
2019年末,湛江市常住人口73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3.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96%,比上年末提高0.9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0.48万人,出生率14.26‰;死亡人口3.53万人,死亡率4.81‰;自然增长人口6.95万人,自然增长率9.45‰。有少数民族44个,总人口4.22万人。以壮族居多,占全市少数民族户籍总人口的76%;人口较多的还有苗族、瑶族,分别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5%和4.9%。这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于廉江、徐闻、雷州、吴川、遂溪等各县(市、区)农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湛江市常住人口为6981236人。
经济
2020年,湛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100.22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 1.9%。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 622.06 亿元,与上年持平,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3%;第二产业增加值 1051.80 亿元,增长 3.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73.4%;第三产业增加值 1426.36 亿元,增长1.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26.9%。三次产业结构为 20.1:33.9:46.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020年末,湛江户籍总人口859.58万人。 湛江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 中,税收收入 87.74 亿元,下降 4.7%。
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9.23 亿元,增长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8.12 亿元,增长5.1%; 教育支出 117.37亿元,增长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4.18 亿元, 增长 10.4%;卫生健康支出 76.10 亿元,增长 3.4%;节能环保支出 9.50 亿元,增长 4.4%;城乡社区支出 27.50 亿元,下降 18.1%;农 林水支出 67.54 亿元,增长 22.5%;交通运输支出 22.15 亿元,增长 0.3%;住房保障支出 15.36 亿元,增长 40.2%。民生类支出合计 441.61 亿元,增长 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 81.9%。。
2020年,湛江城镇新增就业 7.19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3.59 万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2.47%,比上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 类价格上涨 8.3%,衣着类价格下降 1.8%,居住类价格下降 2.9%,生 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 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 3.9%,教育 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 2.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 2.1%,其他用品 和服务价格上涨 3.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 2.6%,其中,轻工业上涨 0.8%, 重工业下降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 1.9%,农副食品 加工业上涨 4.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 18.3%。
工业、建筑业
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 长 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 2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企业增长 28.8%,股份制企业下降 13.1%,集体企业下降 93.4%。分 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 29.6%,重工业增长 18.5%。分企业规模看, 大型企业增长 27.6%,中型企业下降 18.8%,小型企业下降 29.0%, 微型企业增长 71.6%。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为 38.3%。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 86.9%,先进装备制 造业增长 13.5%,石油化工产业增长 63.1%,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 42.7%,新材料制造业下降 0.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增长 10.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 1.6%。
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 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业下降 27.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21.3%,电子计算机 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 30.9%。 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下降 21.1%,其中,纺织服装业下降 32.3%, 食品饮料业下降 4.5%,家具制造业下降 22.3%,建筑材料下降 11.8%, 金属制品业下降 73.0%,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下降 66.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 128.30%,比上年末提高 21.7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 63.05%,下降 4.0 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 2.10 次;成本费用利润率 9.94%,提高 0.4 个百分点;产品销售 率 99.14%,提高 0.9 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 60.50 万元/人年, 比上年提高 6.1%。实现利润总额 186.24 亿元,比上年下降 2.6%。亏 损企业亏损总额 8.34 亿元,下降 28.7%;亏损企业亏损面为 18.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 78.81 元,比上 年减少 2.50 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 213.0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 211 家,实现总产值 880.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4839.18 万平方 米,比上年下降 7.5%。
服务业
2020年,全年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4.9%,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 6.2%,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下降 9.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 23.1%,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下降 5.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下降 2.7%。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15.95 亿元,比上年下 降 1.2%;利润总额 22.95 亿元,增长 15.4%。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 务营业收入增长 11.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8.3%。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2.37 亿吨,比上年下降 8.8%。其中,铁路运 输 0.35 亿吨,增长 2.1%;公路运输 1.45 亿吨,下降 9.2%;水路运 输 0.41 亿吨,下降 21.4%;管道运输 0.15 亿吨,增长 19.4%。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3391.17万吨,增长 8.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122.53 万标准箱,增长 9.9%。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 4692 万人,比上年下降 54.7%。其中,铁路 740 万人,下降 22.6%;公路 3140 万人,下降 63.9%;水运 589 万人, 下降 22.3%;民用航空 223 万人,下降 25.2%。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 22346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316 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争取省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162.12亿元,争取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稳投资专项贷款授信额度98.86亿元。在建和新开工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1100亿元。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38.76 亿元,比上年下降 4.6%。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324.07 亿元,下降 4.8%;乡村消 费品零售额 314.70 亿元,下降 3.8%,总量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的 19.2%。
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 67.09 亿元,下降 6.4%;零售业零 售额 1363.36 亿元,下降 4.0%;住宿业零售额 5.21 亿元,下降 14.0%; 餐饮业零售额 203.10 亿元,下降 7.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 1431.02 亿元,下降 4.1%;餐饮收入 207.75 亿元,下降 7.4%。
对外经济
2020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42.4亿元、增长6.7%,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增长56.4%。
金融
2020年,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49.02亿元,是“十三五”初期的1.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