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全市土地面积18400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 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6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韶关市常住人口为2855131人。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为广东第一高峰。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水。
韶关,古称韶州,因韶石山得名,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1949年11月,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
韶关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和广府故里 ,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被誉为“岭南名郡”。
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广州都市圈城市之一 。2019年9月,入选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020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3.49亿元。
历史沿革
韶关历史悠久、古老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行政区划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辖3区9县3自治县。
1988年,辖3区8县。
2004年5月,辖3个区5个县2个县级市。
2019年,辖3个市辖区、4个县、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 市政府驻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接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
地质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
地形地貌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为广东第一高峰。
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拔在最低35米。
气候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1℃,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水文
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水。
自然资源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生物资源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8%,林木绿化率为74.6%,活立木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稳居全省首位。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矿山公园,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和凡口国家矿山公园。 [54-55]
矿产资源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5种,其中优势矿种有铀、铅、锌、铜、钨、钼、硫、水泥用石灰岩、稀土、新丰的陶瓷土、萤石、地下热水等12种,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广东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末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亿吨,铁矿石2580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7780万吨,铅矿石8890万吨,锌矿石1.29亿吨,钨矿石1.78亿吨,钼矿石1.15亿吨,锑矿石234万吨,铋矿石1.28亿吨。
人口
2019年末,韶关市常住人口303.04万人,比上年增加3.28万人,增长10.94‰。城镇常住人口173.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57.4%,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常住人口129.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42.6%,比上年末降低0.9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3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9%。全年出生人口3.05万人,出生率11.52‰;死亡人口1.99万人,死亡率7.51‰;自然增长人口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
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9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1%。 [5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韶关市常住人口为2855131人。
韶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是汉族,此外还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蒙族、苗族、白族、侗族、土家族等43个民族。
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总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其中瑶族3.2万人,畲族1.1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6%;散居在其他县(市、区)的少数民族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经济
2020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3.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36亿元,增长4.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9%;第二产业增加值464.80亿元,增长4.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9.4%;第三产业增加值690.33亿元,增长1.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1.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9年的13.4:34.1:52.5调整为14.7:34.3:51.0。
第一产业
韶关农业优势明显,气候资源优越,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排第一。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烟叶、水产品、水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如南雄板鸭、张溪芋头、火山粉葛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韶关各地确定了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六大产品为全市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六大产品为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形成“6+6”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3年,韶关拥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90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155家。家庭农场22家。全市共有1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和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全市共引进新品种125个,推广新品种39个,应用新技术14项。全市农业科研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为6项、6项、5项。2018年,韶关市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家。
2019年,韶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6.85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增长7%,林业增长5.1%,畜牧业下降3.9%,渔业增长3.1%。
种植业
韶关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粮比重较小。
韶关地区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大豆、棉花、麻、蔗、烟草、蚕桑等。
林业
韶关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十分有利林木生长。尤其杉木,生长迅速,一般15至20年可成材,且材质好,驰名省内外。韶关是广东省的杉木中心产区,连南县金坑乡素有“杉都”之称。韶关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林副产品资源。198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市有林业用地220.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71.95%;有林地125.33万公顷,占广东省的32.99%;森林覆盖率达44.19%。韶关是广东省的重点林区,所辖12个县均是重点林业县。韶关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乐昌、南雄、始兴、仁化、乳源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韶关山地辽阔,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区群众,历来靠山吃山,有悠久的耕山营林习惯。林业对于改善山区人民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林业部门调查,主要林区乡镇山林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
畜牧业
韶关市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猪、牛、三鸟等。
特产
韶关特产有北江香菇、冬笋、笋干、白毛茶、北乡马蹄、南华李、三华李、甘木通、龙脑、巴戟天、大鲵(通俗称“娃娃鱼”)、棘胸蛙、马坝油粘米、乌石红瓜子、猕猴桃、冷水猪肚、爆炒山坑螺等。
第二产业
韶关历史上以农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起源颇早,且有过鼎盛时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已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手工业与矿冶业已有相当发展,《宋史》载:“庆历(1046—1048年)末韶州天兴铜大发,岁釆25万斤,诏即其州置永通监。”韶州、雄州曾是当年织布丝绸中心;明代阳山为当时全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铁78万斤;清代土纸、毛笔生产兴盛一时。民国以后,开始出现一些官僚资本家经营的工矿企业,釆煤业、以木炭、柴油为燃料的小火电业萌芽。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韶关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资源型产业突出、加工工业雄厚、部分轻工业份量较重的综合类工业城市。2014年,韶关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8亿元。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11.4亿元。2019年,韶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67.78亿元,增长5.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4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3.57亿元,增长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88.21亿元,增长4.1%。股份制工业281.81亿元,增长5.5%;民营工业100.12亿元,增长8.8%;外商及港澳台工业47.03亿元,增长0.1%。轻工业增加值95.04亿元,持平;重工业增加值238.53亿元,增长7.1%。年末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06亿元,增长6.4%。
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制药工业下降4%,钢铁工业增长14.1%,机械工业增长11.6%,玩具工业增长7.3%,电力工业增长7.6%,烟草工业下降1.3%,有色金属工业增长2.1%。
第三产业
韶关据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启北,唐宋时期为岭南商业重镇。内地货物多经庾岭进入韶州运往广州和南海各地,岭南特产、沿海食盐和国外香料、工艺品等货物也经韶州复道庾岭运往虔州或转运至京师、中原各地。韶州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货物转运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韶州商业经济更为活跃。韶州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北宋最大的铜冶炼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监(铸钱局)的开办,促进了韶州商业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在韶州转运集散的北货有丝绸、棉花、茶叶、烟丝、瓷器等,南货有广盐、铜、铁、锡制品、香药、百货、岭南特产等。至明清时期,韶州的牙行业、行栈业、旅栈业、银楼业、中药行业、烟草行业、布匹行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京果行业、饮食行业、土纸行业、运输业等颇为兴旺,这一时期在韶州城内和城郊先后建了九大贸易市场(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各地商人来韶经商频繁,“舟车辐辏,踵接肩摩”。尤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货物和国外进口商品,大都运来韶州转运集散。湘赣、江浙、闽南和广州各地客商,纷纷来韶经商,先后在韶州设立一批商业会馆,其中主要的有广州会馆、四邑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楚南会馆、赣州会馆、兴宁会馆等。南北货物的云集,韶州关税银也随之日增,至道光年间,韶州太平关年税银收入达21万两,转解户部14万两,比粤海关各口岸年税银之总和11万两还多,成为国库和地方财政的一大财源。
韶关市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
新一轮对口帮扶开展以来,莞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莞韶园、七组团共引进落实项目103个,总投资250多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7个,工业、农业、旅游、金融、文化等“十大”领域的合作也扎实推进。 [13] 莞韶园已经定下战略目标,即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抓住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个重点主导产业,突出整机装备、成套设备和智能装备,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2019年,韶关市接待旅游者人数5330.6万人次、增长11.3%,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3.5万人次、下降9.3%。旅游总收入512.3亿元,增长13.1%。
2019年,韶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5.1%,其中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1316亿元、增长10.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11亿元、增长16.1%,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10亿元、增长22.2%。住户贷款余额中:中长期消费贷款531.89亿元、增长21.9%,短期消费贷款78.11亿元、增长24.6%。全年保费总收入59.5亿元,增长13.1%。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43亿元,增长15.3%;财产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增长7.8%。财产险赔付支出8.45亿元,增长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