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广州。因古地名广信之东,故名“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 。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广东也是中国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
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9]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0] 。广东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广东珠三角9市将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古文献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地区,常统称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 [16] 。古文献对岭南的称谓有几种,《史记》称“南越”,《汉书》则称为“南粤”。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假,可以互用,所以“南越”也就是“南粤”。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两广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 在正史记述中岭南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近年相继出土大量的文物实证了岭南在先秦已经存在璀璨的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有现存文献记述的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将赵佗任龙川县令后,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今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 。从中原迁来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 据记载,秦时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朝廷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定都广东番禺 。
两汉时期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国 。汉朝将南越国地划分为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广信是两广之“广”所在地。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将交州治所从苍梧(梧州)迁到番禺(广州市)以后,才有广州的崛起。 [22]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宋时期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
元明清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1月9日,广东便实现“和平光复”,胡汉民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广东军政府执政期间(1911年11月—1913年8月),贯彻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令 。
1914年广东省设粤海道、岭南道、潮循道、高雷道、琼崖道、钦廉道,管辖94个县。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
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
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
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建立华南游击队,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发起广东战役。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
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
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
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州、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
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
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
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
行政区划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其中2个副省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
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为副省级市及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广东省确定顺德区为省直管县试点。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
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地理环境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 。
广东省境内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由于历史原因,东沙群岛被台湾当局控制),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中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广东省岸线总长度为4114公里。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公里,约占总长度的35%。
地形地貌
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环境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雨热同期,四季常青。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东省面积为17.97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广东是中国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5年广东省陆地总面积17 971602.40公顷。其中,农用地14973000.82 公顷; 建设用地2004462.40 公顷; 未利用地994139.18公顷。
水资源
广东水资源丰富,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35立方米,大大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2条)。
广东境内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广东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珠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的第二位,居中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中国第四位 。
生物资源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维管束植物289科、2051属、7717种。其中野生植物6135种,栽培植物1582种。此外, 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 药用真菌97种 。属于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银杉和虎颜花3种,属于Ⅱ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此外,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很高。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19种 ,列入Ⅱ级保护的有金猫、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优势矿种集中度高。 [140] 广东为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已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中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
海洋资源
广东全省大陆海岸线4114.3 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 种、底栖生物828 种、游泳生物1 297种。是全国海洋水产大省。
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中国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
人口
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海外侨胞人数一半以上,分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省内有10.17万归侨、3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华侨农场 。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年平均增长率为1.90%。2016年末常住人口10999万人。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3.38万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万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长人口92.38万人,自然增长率8.0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为126012510人。
经济
发展历史
古代广东经济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秦汉时期,南越地区的犀牛角、象牙、翡翠、珠玑等物品成为中原人民喜好的珍品,岭南的水果、矿物、海产品也不断北上与中原其它物产交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广州很早就成为中国沟通东南亚、非洲、欧洲的重要港口。唐宋市舶贸易的繁荣,广东成为朝廷的财富重地。
明中叶以后,广东社会经济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明清时期大庾岭商路的繁荣是广东经济发展和商业兴盛的标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又使广东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省份。此时,广东经济发展已领先全国,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虽然晚清的鸦片输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给广东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广东得风气之先,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地区之一。
国民党统治广东时期,中央银行(1924年8月15日至1929年2月底)与广东省银行(1932年元旦至1949年10月底),先后实为唯一的政府金融机构。 [49] 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
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专利申请量、税收、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移动电话拥有量、互联网用户、货物运输周转总量等。广东已基本形成了以货币、外汇、产权等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都市圈。
运行情况
经济总量
202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107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69.99亿元,增长3.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43450.17亿元,增长1.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3.7%;第三产业增加值62540.78亿元,增长2.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3:39.2:56.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新经济增加值27862.23亿元,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2%。
2019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671.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4172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 13651 美元),增长 4.5%。2019 年,新经济增加值 27232.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5.3%。民营经济增加值 58838.36 亿元,增长 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54.6%。2020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亿元,比2019年增长2.3%。
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80.7%,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 6.4%、7.1%、5.8%。
发展规划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接下来广东还将打造由珠三角九市和环珠三角六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打出政策“组合拳”,提速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在城镇化方面,广东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该《规划》提出,要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推进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的沿海发展主轴;“多中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等为地区性中心,构建“双核多心”功能等级体系。
GDP数据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88009.8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前三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产量增长形势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同比均增长67.1%,新能源汽车增长1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