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大湾区讯(赵青 赵国权)在广州的越秀公园内,一座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园悄然落成,成为大湾区首个碳中和主题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独具岭南特色文化的绿色示范升级项目。背靠青山,头顶蓝天,鸟语花香,游人如织,这番景象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是“园林垃圾处理厂”。如今,通过升级改造让它变为“神奇工厂”,不仅实现了物尽其用,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又一休闲打卡热点,而且重塑了固体废物处理产业的形象,颠覆了公众对传统垃圾处理厂的认知,成为一股引领城市绿色时尚的新生力量。
这是广州在国内首创“双碳主题公园+循环经济综合体”新模式的生动案例,在对越秀公园绿化园林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的基础上,以低碳环保为主题,打破传统宣传教育方式,采用线上VR体验以及线下实体互动进行科普教育,打造集现代园林观、环保科普教育展厅、运动休闲娱乐、产业服务平台构建为一体的复合型环保主题公园。整个公园总占地面积约为7100多平方米,共分为三期,一期占地面积约为1400多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
碳中和主题公园把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起来,设有双碳介绍区、水处理示范区、现代农业区、垃圾分类及有机垃圾就地处置区、碳中和科普馆、双碳研学示范区、光伏等优秀减碳技术展示区,充分发挥“环保”、“科普”、“公园”等多项功能。不仅实现了园区自身的环境修复,而且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凭借科技创新和多元复合的功能定位,以及花径、栈道、艺术文创展示区等配套设施,碳中和主题公园完成了向环境友好型设施的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尤其是其中的水循环处理系统,采用当前国内领先的纳米级新材料技术进行处理。污水经处理后变成达标的农业养殖及灌溉用水,达到中水回用废水净零排放的减碳目标。同时,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此外,绿化园林垃圾专用处理设备依托于国家科技部重点863计划研发的工艺及创新性的一体化技术,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浓缩生物菌种,整套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处理时间短、功能集成度高、一次发酵出料成肥达标的特点,把公园内可处理的园林垃圾均变成为符合标准的优质有机肥。
碳中和公园不仅善于跨界整合资源,还善于与公众互动交流。城市公园不应该是城市中的绿色孤岛,而是与城市发展充分融合,不断延伸将整个城市纳入公园。登上栈道俯瞰整个园区,新凤仙、三角梅、大玫瑰、满天星、蓝雪花、向日葵、风车草、紫荆、木棉等几十种形态各异的花朵争相斗艳,所有建设材料均采用环保再生材料,用公园自身诉说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概念。漫步其中,既感受到绿色环保的科普教育,又从美丽的花园中享受到艺术的优美。
在未来二、三期的规划中,这里还将有更多有趣的活动空间,向周边居民回馈更多民生实惠。建设碳颗粒广场、碳中和知识大讲堂、碳研究所、现代生态农业苗圃、未来城市模型、碳中和主题休闲轻食吧等,实现开放融合式的发展。依托越秀公园园内场景,结合减碳行为体系,通过不同互动装置、寻找碳吸收宝物等活动,将智慧科技和减碳行为科普充分地融为一体,量身打造碳足迹系统。通过将各个减碳行为进行虚拟量化,形成碳足迹打卡环节,让游客们感受环保的“量”到“质”变的过程,通过累积的点数可在双碳集市中兑换植物种子、主题文创周边。不仅让身心在“绿肺”中得到全面放松,还借助趣味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碳中和知识,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活、生产,打造新一代“网红公园打卡游线”。

这座碳中和主题学园,正在成为绿色生活的新时尚,为我们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是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的生动实践。通过最大限度发挥“公园+”的服务功能,广州碳中和公园必将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身”的重要载体,在公园的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