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8日昆明讯(颜峯 通讯员 叶晓月 蒋玥玥)在中越边境的云海深处,麻栗坡县的故事因一场跨越33年的山海奔赴而改写。自1992年外交部定点帮扶以来,这座边疆小城累计接受帮扶资金2.66亿元,实施1064个外援项目,从解决温饱到产业振兴,从民生改善到国际交往,一场由外交力量浇灌的边疆蝶变正在上演。

一片茶叶的全球旅程
2024年5月,北京外交部蓝厅茶香氤氲。第二届老山国际春茶节上,外交部副部长邓励为“老山古树茶”站台,发言人毛宁与联合国官员共品茶韵。这场外交舞台上的“茶叙”,让麻栗坡40万株古茶树的故事走向世界。随着“麻栗坡古树茶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揭牌和区域品牌标准发布,昔日的深山绿叶正蜕变为国际化的“绿色黄金”。在外交部牵线下,香港新华集团建设的精制加工生产线让茶叶附加值提升30%,跨境电商平台则将其送至欧美家庭餐桌。2024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8086名茶农在家门口端起“生态饭碗”。
一座边疆县的教育突围
在猛硐瑶族乡,五年级学生李芳每周都会走进“少年儿童之家”,这里的双语教师由外交部“童伴妈妈”项目培养。33年来,外交部累计投入1.06亿元实施534个教育项目:121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4300名教师获颁“红烛奖”,2.6万名学生通过“春蕾计划”改变命运。更令人瞩目的是,香港理工大学师生带来的STEAM课程、美国华府青年团的编程工作坊,让边疆孩子与全球教育接轨。如今的麻栗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本科上线率较帮扶前提升47%。

一条边境通道的开放密码
2024年11月,杨万—百德通道重启当日,边民项明和带着自家古树茶饼踏上探亲路。这条外交部推动临时开放的跨境通道,让中越边民往来从“绕山三日”变为“跨步即达”。数据显示,通道复通三个月内人员流动超3万人次,带动边境贸易额增长15%。在外交部协调下,天保口岸获批建设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边境旅游试验区创建进入部委审批阶段。随着麻栗坡与越南渭川县缔结友城,中国—东盟青少年篮球赛在此落地,这座边疆小城正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枢纽。
一组数字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外交部帮扶台账上,民生账本最为厚重:181处人畜饮水工程让6.8万人告别“背水岁月”,112公里灌溉渠系滋润万亩良田;55个标准化卫生室配备远程诊疗系统,8万群众享受“云端问诊”;“电子商务进边寨”项目培训出4000名直播达人,带动三七、咖啡等37类农特产品外交官带货。更温暖的是,76期国际培训项目让壮乡苗岭响起西班牙语晨读声,白内障复明工程为2000名老人擦亮“视界”。
一场永不停歇的奔赴
从最初“温饱工程”到如今“国际会客厅”建设,外交部帮扶始终与时代同频。当香港仁善扶贫基金会的产业扶持金注入茶山,当东盟国家青少年在老山脚下结对研学,当越南客商通过“边贸直播”订购古树茶,麻栗坡的振兴故事已超越地理边界。正如2024年“大爱无国界”义卖会上,多国大使签名的茶罐所铭刻:这里不仅是中国的麻栗坡,更是世界的绿色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外交部与麻栗坡县正携手编制《边境国际生态文旅带发展规划》,探索“外交资源+边疆优势”的融合新篇。33年山海情未了,这场跨越世纪的帮扶长跑,仍在续写“让世界看见边疆,让边疆拥抱世界”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