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为大众,翰墨书香留佳话——观民间书法家王启作品有感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 易全】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高手在民间”。在中国书法艺术堪称“高手”林立的当下,记者应朋友推荐,在深圳龙华区的一座普通写字楼里,见到了一位源自民间的书法高手。

今年已是55岁的王启先生来自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定居于深圳,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王启自幼酷爱书法,八岁即随祖父临摩书法,12岁就可以成功书写对联。由于他曾先后在老家的国有农场、国企和政府机关从事工会和共青团工作,因此上环境造就了他40余年写字不懈。他的楷书师法赵孟頫、颜真卿,行书法王羲之,欧阳询,草书以怀素,米芾、黄庭坚等书家为范本。

观王启的书法,感觉到绝非某一种字体的固定习作。他的书法有创新,一定程度上已自成一格。王启对记者介绍说,他来到深圳后日日习作不辍,时常在凌晨二、三点钟即起床写字。他对技法作了深入探究,细研笔、墨、水、纸之间关系,揣摩技巧,总结心得。他感到自我得意之处在于,通过研究琢磨提出了“重量、平衡、相应、对称”的书法理论,将之视为写好书法的不二法门。
观王启的草书作品,在起、收笔处颇具匠心,虽笔划显得恣肆放浪,但一则规范有度,二则绝无多次描画之痕;一气呵成的字体不仅在整体上维持了草书的基本范式和结构不变,而且从众多“门外汉”欢呼看见了小鸟,或是绽放的花朵,感觉如同看一幅画的美当中,收获到了实在的价值。

王启对所有的外行评价从不接话,但他却从中感悟出意义,发掘出价值。他强调写毛笔字是给人看和享受的,不要仅仅拘泥于行家的评论与肯定。他不断地用到“与时俱进”这个词,指出书法应该考虑人们的爱好,视社会发展需要而创新,“要根据时代特点找到自己”!

作为一位暂时还不够知名的民间书法家,王启在近些年也参加了一些活动并获得奖项。2014年,他在中国书画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四届“庐山杯”书画大赛上获得银奖,作品入选《书画中国梦作品展》,并被授予“中国梦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他还担任了迟浩田将军题名的将星翰墨书画院广东分院执行院长。

在深圳定居了二十多年后,王启终于开始发力,部分告别了一味坐下写字,研习、体悟不变的“冷板凳”生涯。所谓厚积薄发,是到了一个需要腾飞和被更多人认识的时候了。
王启来深圳之前,作品曾先后在《黑龙江农垦报》和《黑龙江日报》上发表过。旅居深圳后,作品也曾在深圳各大媒体获多次好评。他的作品也已被越来越多人士收藏。作为一位植根于社会基层的民间艺术家,他的发奋努力和社会好评,在在印证了高手在民间的这一简单,但却是深刻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