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记者 李红发】6月17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作家出版社主办的杨志鹏长篇小说《百年密意》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白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中国作家杂志主办王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与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在梦与现实之间,在魔幻与写实之间,众生该如何走出生命的困境?一位等待弟子百年的智者,如何揭示生命的秘密和心灵的归宿?这是作家杨志鹏长篇小说《百年密意》讲述的故事。
吴义勤:小说呈现了当今大变局时代的复杂性
吴义勤首先发言。他认为杨志鹏在小说里对时代的切入角度很独特。小说讲述一个文化馆场在建立过程中,围绕着政府、地产商、各种资本权力发生的事。它对人们认识到如今这个时代,作为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所呈现的复杂,提供了非常宽阔的空间,这个作品对现在文化项目,包括很多政府行为,对资本权力运作背后很多的问题,表达了许多真知灼见。小说写的很饱满,作家用很好艺术的功力把现实的各个维度编织在一起。
吴义勤认为杨志鹏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把大俗和大雅大事大虚相结合,沉下去,捞上来,这是他的作品表现的辩论尺度。
白描:作者关注的是我们的灵魂怎么自我救赎
白描认为,小说读来有仿似一种世俗的享宴,欢天喜地。但最终作者关注的是我们的灵魂怎么自我救赎,佛教说超度,基督教说救赎,这种救赎意识,杨志鹏表达的超度意识是我们现代人最模糊的,最淡弱的一个东西。作为作者,杨志鹏对小说文本有自觉性,他能上升到人生宗教的角度来思考身份的终极意义。这种文本自觉性,是我们当下很多作家身上没有的。
纪华传:《百年密意》表达一种宗教超越的觉醒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所室主任纪华传在发言中谈到:《百年密意》通过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达一种宗教超越的觉醒精神。这个书把这种世俗跟神圣,把现实跟超越,两者有机融合。从现实主义手法来看的话,《百年密意》是宏大的阵容叙事,将百年社会的现实人生,沉浮兴衰,情仇恩怨用现实主义升华,表达出这种蕴含着佛法的轮回。
顾建平:《百年密意》的主题非常简单明了:红尘诱惑与觉悟解脱。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评论《《百年密意》》,认为小说里人物众多,但作者把小说的主题直接赋予王洞明这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出生于僻远的龙吟山边,父祖辈身份低微受尽穷苦,王东明成年以后几经滚打,明确自己的理想是挣到足够多的钱,娶一个好老婆,进入上层社会。这跟一般上进青年的人生理想大同小异。在介入妃子山文化广场之前,他经过饱含屈辱艰辛的奋斗,已经拥有了三千万元的原始积累,正雄心勃勃计划干一票大买卖,恰在此时,他的同乡小妹妹吴言骊出现了,这个打小就让他心仪的姑娘,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壮志,于是他的商场和情场无缝衔接在了一起。
《百年密意》作者杨志鹏出生于陕西汉中,他自述从军十二年,历经青藏高原大漠戈壁雪山的洗礼,因而与与佛学结缘,作为在家居士,他已皈依佛门十八年。小说的教化意图在结尾表露无遗,老和尚对王洞明醍醐灌顶般的开悟,他的谜一般的身世、神仙一般的飞升,在在皆是指明现实世界之虚幻,万事万物都不能摆脱轮回。这些都是基于作者信仰的特别设置,但如果小说仅仅为了传导这样的理念,那就只能成为劝恶扬善或者宣导因果报应的劝喻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会在理念的牵引下扭曲变形。但《百年密意》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作者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有深度介入、深度了解的文化企业家,他的信仰不影响他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精确描绘。
《百年密意》超现实的框架之下,是结实的现实主义内容。超现实的、有宗教色彩的段落,是杨志鹏先生着力要传达给读者的,时他向自己的信仰致敬;细腻的写实段落,是杨志鹏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精细描写,是他向自己深爱的文学致敬。有了这两点,决定了《百年密意》是一个特殊的文本,是可以多重诠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本。

杨志鹏:我的写作,是对这个时代的个性化记录
作者杨志鹏在最后发言中,谈到自己的几点创作体验: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数的年代,使我们有机会亲自经历和深刻体验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阶段。特别像作者这个年龄段的人中,相当多的人,可以说与这个特殊的时代一起纠结、一起阵痛、一起经历贫穷的折磨,一起向往外部世界精彩,一起制造财富神话,一起享受物质迷狂,一起经受精神沦丧,一起寻觅灵魂的出路。作为一名写作者,真切感受到了这个时代丰富的细节,往往比作家的虚构和想象更为精彩,因而我的写作,只是对这个时代的个性化记录而已,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型,只是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作者所有的文字,最终只是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精神寻觅。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解读的多样性,作者只要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的多重性,作品就会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各位专家、老师的对拙著的研讨,加深了作者对创作的思考。
对于拙著的另一个层面,即精神的寻觅,大家也有多重解读,这些解读,恰恰表明中国文化的博大、深邃,作者一直追求的就是用中国故事,诠释东方智慧。拙著中对于佛陀教育的描述,既来之于经典,也来自于本人根据经典传承进行的修行体验。被称为东方最高智慧的佛陀教育,从文化的层面讲,它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然而从修行的角度讲,大道无形,简单命了到就在眼前。由于众生业力不同的原因,博大精深和简单明了,只是佛陀针对不同的生命个体、教育众生认识人生宇宙真相的不同方法而已。《百年密意》在精神表述的过程中,两者兼有之。最终的解答,由于它超越思维,文字的表述十分艰难,但作者还是借助历代彻见人生宇宙真相的大智者的开示,和作者所具有的传承及修行体验,对明心见性的生命觉醒状态,进行了文字描述。这种生命觉性、醒的状态,是佛陀教育的终极目的。但由于它超越思维,势必使并无修行体验的读者,产生多重不同感受或疑问。专家们的研讨,给了作者一个重要的思考,这就是怎样把这种精神的追寻与现实如何柔和得更加紧密、准确。
著名诗人余光中评价:杨志鹏的笔下展开了一个“归真即佛”的故事,其风格既非什么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也非现代主义的前卫精神。整个故事眉清目秀,娓娓道来,写景、叙事、对话分配得恰到好处,分段不会失之冗长,对话常常独立排比,其效果是“好看”,而这正是当代标榜“魔幻”的作品不足之处。
作者简介:
杨志鹏,陕西汉中洋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从军十二年,历经青藏高原大漠戈壁雪山洗礼,与佛学结缘。1981 年开始文学创作。1986年转业成为媒体人。先后在青海和青岛办刊办报。1996年辞去公职下海,先后创意组织实施《中国百家艺术瓷画大展》、开发创建青岛珠山“一切智园”“博胜苑”十平方公里大地艺术风景区等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五大文化产业,被誉为将文字与灵魂同时写进书中和石头里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百年惶惑》、《世事天机》,《百年密意》,长篇散文《行愿无尽》等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先后多次获全国及省市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