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文化大讲坛暨中国茶文化公益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2016年4月10日下午四时,由中国经贸文化网(www.jmwhw.com)主办,北京南华嘉叶茶叶有限公司、北京惠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全民良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北京众锦志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在北京西城区格调茶城2-14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经贸文化网创始人兼总编辑、泰国兰实大学访问学者马祥苍主持。

集体合影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主持人马祥苍宣布此次中国茶文化公益座谈会正式开始。北京南华嘉叶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文仕致欢迎辞。作为一名来自福建泉州的茶人,他分三大方面向大家介绍。

王军先生(左一)给马祥苍(右一)颁发的“信仰”荣誉牌
一、介绍茶
中国人最常饮用的茶:绿茶。它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其中比较出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
安溪铁观音。该茶为福建安溪汉族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半发酵茶,属乌龙茶类代表,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不仅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还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2010年以“十大名茶之首”亮相上海世博会。
二、茶与百姓生活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说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贯穿中华五千年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及唐代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饮茶过程中,千百年间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茶诗作品,总数远超2000首,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现存最早关于茶文学的作品是杜育《荈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首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北宋·苏轼《汲江煎茶》描写诗人在月明之夜亲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其他著名的有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北宋范仲淹描绘当时盛行茶文化的作品《斗茶歌》。总之,茶叶让中国文化大放异彩。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诸多领域。
茶艺表演

北京南华嘉叶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娜在为与会人员进行茶艺表演
但见北京南华嘉叶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娜手势完美、拿捏轻雅,根据翩翩起舞的音乐燃起檀香,选取清明期间刚刚采摘的新鲜上等好茶放入器皿,在开水冲泡下茶的叶、芽逐渐舒散,上升下沉怡然自得。醇香四溢,咀嚼回甘,醉人一片。
活动期间,慕名前来学习中国茶文化的听众越来越多。品茗的同时,各抒己见谈天论地探人生。著名牡丹画家李德兰女士作为与会代表通过自己亲身体会倡议大家多饮茶饮好茶,有益健康的同时,也使她在绘画技艺以及修身养性方面深有感触。她曾在短时间内,通过喝茶使自己迅速凝神静气集中注意力,在专心致志的氛围中创作出许多佳作。
据悉,本次会议得到了包括新华小记者全国活动组织委员会执行主任万政东、苏传龙、卞峰、王军、张丽娟、书法家吉祥以及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今日头条、国际商报网、中国青少网、中国城市家居网、中国新农村杂志网、华夏讯网、中国都市新闻网、乡情安徽网和中国书画收藏网等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