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4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监管重拳落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告别宣传模糊地带与软件升级灰色空间。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在8月13日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长达四章的通知直指当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四大核心问题:缺陷调查与召回管理、生产一致性监督、宣传行为规范、事件事故报告。
反馈窗口一个月,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智能化加速,这份文件将为狂奔中的行业套上“缰绳”。
四大监管领域,全链条安全管控
通知以系统化监管思维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文件从车辆设计生产到宣传使用,构建了完整的监管闭环。
在缺陷调查与召回管理方面,监管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企业必须开发安全优先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在驾驶员出现脱手、睡眠等脱离驾驶任务的情形时,系统必须及时采取语音警告、方向盘震动、限速、靠边停车等措施。
企业不能通过任何用户操作或系统逻辑主动关闭这些安全功能。市场监管总局将对功能不足问题开展专项调查。
针对频发的网络安全问题,新规要求企业强化缺陷信息监测,减少网络攻击、威胁和漏洞引发的车辆事故风险。对因安全提示不完善或网络攻击导致的安全事件,监管部门将直接开展缺陷调查并督促召回。
OTA升级戴上“紧箍咒”

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部分直指行业乱象。新规要求企业在机动车合格证系统中完整、准确填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等关键信息。
针对普遍存在的随意升级现象,通知设置了明确红线: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推送给用户。
文件特别强调,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对频繁开展OTA升级活动的企业,市场监管总局将进行重点抽查和专项核查。这一规定直指部分企业将频繁OTA包装为“技术领先”的营销策略。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规能有效防止部分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借助不规范OTA升级将消费者作为小白鼠测试极端情况”。监管的强化将倒逼企业开展组合驾驶深度测试,推动算法算力实质性升级。
宣传乱象遭遇精准打击
智能网联汽车宣传中的模糊地带迎来清晰界定。通知要求企业向消费者提供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必须真实、全面。
在最具争议的命名规范上,文件明确规定: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命名及营销不得暗示为自动驾驶系统。企业应当避免夸大宣传车辆驾驶性能,防止误导消费者以不合理的高速驾驶车辆。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技术机构开展过度宣传问题的技术认定工作,并会同工信部开展专项联合调查。这意味着“自动驾驶”等宣传话术可能面临系统性清理。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规范宣传背景下,企业间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身实力,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技术实力较弱、过度依赖宣传的车企可能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事故报告制度刚性化
通知建立了更为严格的事件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及时报告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使用期间发生的安全事件和碰撞事故。
监管部门对瞒报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未按要求报告事故信息,将向社会公开通报并督促整改。对隐瞒或遗漏重大事实的,两部门将启动专项核查。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将加强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此举将改变当前事故数据不透明、责任认定困难的局面,为行业安全标准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重塑行业格局
新规出台正值智能驾驶竞争白热化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智能化发展加速,行业在安全责任落实、技术规范及宣传方面面临挑战。
崔东树指出,新规将增加行业合规成本,推动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完善测试体系。优秀企业将脱颖而出,而“企图用不成熟功能和技术忽悠消费者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朱克力认为,相关举措将助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洗牌与整合。技术积累薄弱的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整合潮。
监管政策正在加速完善。此次通知是对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的深化与升级。6月,工信部已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年度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重点对象。
监管规则日益完善。今年2月,两部门已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通知;6月,工信部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年度生产一致性检查重点。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规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优秀企业将脱颖而出,用不成熟技术忽悠消费者的现象将得到遏制。技术竞赛的终点不是营销话术,而是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企业有30天时间反馈意见,但监管方向已然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