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昆明讯(王东琴)9月8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北京)新闻发布会在云南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举行。作为云南省规格最高的民族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本届文化节以“丝路云裳 美美与共 世界共享”为主题,聚焦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通过31项跨区域活动,推动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云南非遗服饰从“深山技艺”走向“世界语言”,实现文化遗产与产业动能的深度转化。

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作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承载着25个少数民族的文明记忆。本届文化节以“传统技艺+现代创意”为路径,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推动非遗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截至2024年,楚雄州彝绣产业年产值达11.3亿元,带动6万绣娘人均年增收3840元,其中2000余名残疾绣娘实现稳定就业。通过“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等创新机制,云南正构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IP,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本届文化节跨越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及云南五地,形成“政策引领、赛事驱动、产业对接、文化体验”四大核心板块:
9月7日晚,“大使夫人彝绣秀”在北京惊艳亮相,近500位中外嘉宾共赏非遗服饰展演,11国驻华大使夫人身着彝绣作品登台,成为文化外交新亮点。9月8日下午,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时装周创新专场发布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40套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的服饰通过静态展与动态秀呈现,绣娘与设计师、模特同台走秀,打破“非遗展品”与“时尚单品”的界限。
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与楚雄州联合主办的“楚雄彝绣杯”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已于8月底全球征稿,首次设立成衣组与文创组双赛道,参赛者可结合恐龙、绿孔雀等云南IP创作。获奖作品将登上第三届楚雄时装周,并通过新华社、人民网等头部媒体实现全球传播,构建“设计变现、非遗创收”的闭环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节期间将举办云南省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搭建非遗工坊与市场对接桥梁。新成昆铁路“楚雄彝绣号”专列将于9月首发,作为“移动的非遗展厅”,覆盖成都、昆明、西双版纳等城市,拓展品牌传播与销售渠道。同时,“彝绣国际数字云展厅”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件作品赋予唯一数字身份,实现“云端设计、全球流通”的产业模式。
10月举办的第三届楚雄时装周将推出49场国内外服饰大秀、非遗雅集与沉浸式巡演,结合“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等IP开发,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赛装文化魅力。
云南构建的“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全产业链生态已见成效:出台37条专项扶持政策,首创“彝绣贷”“彝绣保”等11项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优惠贷款4.29亿元,降低物流成本近40%。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建成投用,AI纹样生成系统将设计周期从7天压缩至2天,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非遗资产可信认证。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激增至2233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
楚雄彝绣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亮相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的非遗品牌,正以“非遗+时尚+贸易”模式拓展全球影响力:2024年,35套彝绣服饰压轴巴黎时装周,黑底彩线纹样与立体剪裁碰撞出“东方极简主义”美学,获得美联社、法新社等160余国媒体报道,全球传播量突破34.7亿次。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通过国标平台发布,“楚雄彝绣”集体商标成为全国首个非遗服装服饰类区域公用品牌。2025年,楚雄彝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与时尚设计”全球示范案例,推动“非遗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合作伙伴会议”首次落地东亚地区。
下一步,楚雄将以本届文化节为新起点,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合作,加快共建非遗服饰创新联盟。通过推动“非遗+数字+贸易”全链条出海,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彝绣产业增加值突破4亿元,带动绣娘人均年收入提升至4.5万元。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将牵头建立全国设计院校与云南非遗工坊结对机制,推动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场景,同时启动“非遗主理人”计划,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
从永仁直苴的田间T台到巴黎时装周的聚光灯下,云南正以赛装文化节为纽带,让千年非遗在全球时尚版图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诠释,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时代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