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奥迪将保持温和的增长。”近日,在2016奥迪全球媒体年会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如是说。
在此次年会上,主管奥迪公司金融和管理的董事会成员史博科公布了2015年销售数据:全球交付量增至1803246辆,较2014年增长了3.6%。由于销量持续增长,奥迪公司2015年营收收入同比增长8.6%,达到创纪录的584.2亿欧元。其中,奥迪旗下跑车品牌兰博基尼和摩托车品牌杜卡迪累计贡献了16亿欧元的营收收入。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的2015年,获得如此优异的市场表现着实让奥迪精神一振。这场主题为“未来在于当下”的年会,见证了奥迪成绩斐然,而令人满意的营收数据背后,是奥迪即将开启战略转型的种种预兆。
喜悦遮不住转型需求
客观地说,3.6%的销量增长率和8.6%的营收增长率足以支撑起施泰德和其他董事们“奥迪依然成功度过了2015年”的论调。当然,销量增速的下滑同样不可忽视。
尤其在眼下这个全球经济连同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的关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应该格外适用。
施泰德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奥迪实现创纪录的增长“十分难得”。他说:“今天,全球约8.5万人在为奥迪集团工作,大家对奥迪品牌所表现出的热情,使我和我的董事会同事因作为奥迪人而感到深深的自豪。”但另一方面,志在成为全球豪华车市场第一的奥迪依然落后于老对手宝马和奔驰。
实际上,奥迪与目标对手的差距正在缩小。“10年前我们和奔驰之间的差距是30万辆,这相当于5个月的销量;现在则是不到10万辆的差距,只相当于3个星期的销量!”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市场销售董事冯德睿告诉记者,“这好比一场赛跑,过去人家领先我们5圈,现在则已经追到了同一个圈里,只不过落后几百米或几十米。”
冯德睿坦言,“温和的增长”意味着过去那种二位数的狂飙今后很难重现。在中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变革浪潮的关口,奥迪有意识地将投资重点放在了战略转型上。史博科向记者证实,奥迪公司2016年预计资本支出30亿欧元,以推动技术创新和新车型研发,并扩展国际生产结构。“奥迪正处于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期,但我们的营业利润和正向的现金流都有力地证明了公司经营模式的稳健性”。
“2025战略”抛出三个法宝
无论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多少波折,一家成功的跨国公司内部都有一套自我调适系统,即便还保持着盈利,也必须尽早纠正航向。要知道,曾经连续14年霸占全球手机市场的诺基亚轰然倒下,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固守传统优势而没有紧跟产业发展大潮。实际上,“加速新能源、自动驾驶研发”“向出行供应商转型”已成为不少汽车界大佬的共识,奔驰、宝马等竞争对手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战略转型”的问题。奥迪当然不愿意掉队。
在公布多达3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后,施泰德从容不迫地揭开了本次年会主题“未来在于当下”的真正含义,向人们展示了包含“数字化”、“电气化”和“城市化”三大领域的“2025战略”。
“数字化”包含自动驾驶技术以及互联技术。继奔驰、宝马乃至大众集团纷纷宣布“向出行供应商进化”后,奥迪也将注意力转移到汽车数字化革命上来。不久前的柏林电影节上,一辆自动驾驶的奥迪A8L W12成功抢镜。据施泰德透露,奥迪已联手奔驰、宝马,共同收购了著名的HERE导航业务。为了继续完善驾驶辅助系统直至实现自动驾驶,奥迪将加大有关方面的投资力度。
在2015年举世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政要在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谈判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施泰德向记者表示,“实现零排放”已成为奥迪“电气化”战略的最高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首先要和各国政府协商解决充电的问题”,施泰德认为,一旦处理好这些问题,奥迪的生产体系将很快进入电动车时代。
冯德睿向记者透露,继A3 e-tron作为进口车引入中国后,A6L 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在今年实现本地化生产。在年会后的采访中,这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8年之久的高管说,今后还会有在中国本地生产的纯电动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