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金薇)9月20日,哈尔滨市老科协2024年度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建设授牌颁奖仪式在双城区举行,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被授予“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并获得1万元的科技推广基地扶持资金。

“创新驱动,公益领航,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这是农艺师孙立娟创立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初心,秉持着“共享共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2011年11月,孙立娟将公司扎根在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专注于组织广大农户(其中多数为贫困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小园”种植玉米,并深入研发即食玉米、药食同源龙须粥系列、方便大碴粥系列、即食代餐营养粥品系列等减脂控糖食品。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公司凭借“小园玉米”的种植与深加工成功打入商品经济的广阔市场,塑造了自身品牌,发展成为三产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一村一品’”“黑龙江玉米深加工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企业” “中国一乡一品产业认证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
坚持科技引领 基地绽放创新之花
创业伊始,孙立娟频繁出差,为节省时间和费用,常以方便面等即食食品充饥。久而久之,她由“方便面”联想到家乡盛产的玉米,萌生出将深受群众喜爱但需煮四五个小时的玉米大碴粥制成类似方便面的即食食品的想法。于是,她率领研发团队踏上了艰辛的创新攻关征程。在哈工大、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无数次实验、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不断测试、改进、再测试、再改进……在汗水与科技的交融中,成功研制出加热即食的“中国第一碗大碴粥”,并获得了国家“玉米碴子粥方便饭及玉米碴子粥的制备方法”专利。与此同时,参照玉米大碴子制备技术,相继研发并生产出黄金米饭伴侣、玉米南瓜粥、玉米龙须粥、玉米龙须面、黄金玉米浆苞等深加工方便食品,填补了国内玉米低控糖食品的空白,有效解决了玉米食品老化、“回生”、“烧心”、“反酸”等难题。
为确保产品的品质和特色,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守“四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良田种植。选择农户房前屋后的小园,即“烟火地”,其土质肥沃,便于日常管理。二是坚持良种运用。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合作,培育出须粒兼用玉米良种“长发妹”玉米须的长度可达四五十公分,类黄酮的含量是普通玉米须的三到四倍;还有高蛋白玉米“钱玉568”,该品种的蛋白含量比普通玉米高出 1.5 倍至 2 倍。三是坚持良法管理,力保“绿色”品质。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采用人工除草,禁用除草剂;人工捕虫,杜绝农药。四是坚持良艺生产。在哈工大等院校的指导下,采用基地自主研发的“全熟非膨化工艺技术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严格把控,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
坚持公益引领 基地结出社会效益硕果
种植小园玉米的构想源自基地创办人孙立娟的慈善之心和扶贫情怀。基地秉持“提供一个岗位,完整一个家庭;帮助一个贫困学生,圆一个大学梦;开辟一个车间,带动贫困户持续脱贫”的理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了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孙立娟采取了四个行动。
一是鼓励贫困户种植小园玉米。自 2019 年基地生产速食品起,便将原料种植任务交由贫困户。二是为种植“小园玉米”的贫困户提供优惠。凡立卡贫困户种植小园玉米,基地免费供应种子、化肥,每亩约优惠 500 多元,相当于立卡贫困户零成本种植小园玉米。三是积极安置就业。四是免费开展培训。每年种植面积确定后,基地都会召集种植农户,免费传授有机玉米种植技术,确保农户能种、会种、科学种。

基地通过发展小园玉米产业,多年来持续带动百姓增收。截至2023 年,已带动 1187 户,惠及全县 17 个乡镇、102 个村、4782 户、3 万多人,累计增收 1252.89 万元。企业也荣获“2022 年度向光奖向善企业”“巴彦县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
坚持产业引领 基地描绘持续发展蓝图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地已构建起农户(种植)+多项产品加工+经销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一是在种植环节,认定小园种植模式,推行有机化标准,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化。2023 年共种植 5162 亩,形成了稳定的前端原料生产供应链。
二是在产品加工方面,截至目前,已成功研发并加工出加热即食玉米大碴粥、黄金玉米饭伴侣、玉米南瓜粥、玉米龙须粥、玉米龙须面、小黄金玉米、黄金玉米浆苞等小园玉米深加工方便健康控糖食品,构建了精深加工链。
三是在营销领域,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线下布局实体店,开展政府采购、B 端合作、展会销售。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及电商平台等展开合作。正朝着基地种植安全、加工环保、渠道低碳、品牌绿色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健康绿色小园玉米生态农业产业链。

站在新的起点,孙立娟表示,基地规划推行“万亩带万户”小园玉米种植计划,继续开发玉米减脂控糖食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通过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接,实现“东北小菜园南方人认领项目”,达成“我在东北有亩小菜园”的目标,带领更多农民致富,引领基地持续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