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金薇)电影中的蜘蛛侠以丝线穿梭楼宇,现实中,三峡东北吉林大安海坨风电场的运维人员以绳索攀爬杆塔,在数十米高空上演“飞檐走壁”,守护清洁能源安全。近日,一场高空作业在风电场悄然展开,记录下“真人版蜘蛛侠”的严谨与专业。
走进大安海坨风电场四期11号集电线路D12号风机终端杆维护现场,远远望去,一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像“蜘蛛侠”一样稳稳地悬挂在数十米的杆塔之上。那么,这位真人版的“蜘蛛侠”到底在干什么呢?

塔上的工作人员名叫刘强,是风电场一值运维人员,有着10年高空作业经验。5月9日那天,他与值班长唐艳涛和值班员张帅准备整理工器具后,驱车前往11号集电线路,开展例行巡视。
路上,唐艳涛开始布置任务:“今天主要对11号集电线路连接的D10号至D17号箱变,以及94基杆塔、15公里架空线路,开展月度周期巡视。”
唐艳涛介绍说,在此之前,我们已完成风电场一至三期的9条集电线路及连接的550基杆塔、83台箱变月度巡检工作,发现处理设备隐患10起。
车子一路向东,经过4公里的车程,刘强、唐艳涛、张帅三人到达目的地。大家利落地下车,取下车上的红外热成像仪开展设备测温检查。当检测到D12号风机终端杆时,发现避雷器上的支架断裂脱落。
这一突发情况立刻引起了团队的重视。“避雷器支架断裂脱落虽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行,但很可能会导致避雷器本身失去支撑,从而掉落,造成设备损坏或伤及人员,对风电场安全运行还是构成威胁的,我们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唐艳涛迅速评估风险说道。
完成巡视任务后,三人返回场站,商议避雷器支架断裂脱落应对之策。
刘强说:“我们找一个小风天,落实好安全措施就开展支架安装更换工作。”
通过风功率预测系统天气预报结果查询,结合预测风速情况,团队决定三日后,趁着风力较小、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的时候进行缺陷整改。

三日后的清晨,天空湛蓝,太阳猛烈,微风轻拂,正是进行高空作业的最佳时机。
三人全副武装地抵达D12号风机终端杆塔基旁。刘强迅速换好绝缘鞋,携带一根腰系安全带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和备件,准备进行高空作业。唐艳涛和张帅则负责地面指挥和监督,确保整个作业过程的安全。
“杆塔攀爬不像风机那样有助爬器和防坠器,全得靠自己手脚协调和身体的力量。每一步都得踩实,手也得抓稳,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刘强说。他将安全带固定在杆塔的主体结构上,戴上线手套,带着工具包,沿着杆塔上的脚钉,嗖嗖几下就蹬了上去,稳稳当当地到达了预定的作业高度,整个蹬塔动作干净利落。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包中取出扳手,拆除已经断裂的避雷器支架残片。
在更换作业过程,刘强找准安装位置,一只手托着重达20斤的避雷器本体,另一只手则操作着扳手,一点点地拧松略显锈蚀的螺栓。每拧动一圈,他都要停下来,调整一下姿势,确保避雷器本体不会因突然失力而滑落,同时也给自己紧张的肌肉一个短暂的放松。
经过近一个小时系列操作,新的避雷器支架安装完毕,同步更换了老化的防振锤。刘强再次检查了所有紧固点,确认无误后,沿着脚钉一步步安全下降,回到地面。

就在这时,张帅贴心地递来一瓶水:“赶紧解解渴!1个多小时的太阳直射和紧张工作,急需补充水分。”
刘强接过后一口气就喝完了。
“今天的工作很顺利,辛苦了!记得回去后整理好今天的作业情况,下次维护时可以作为参考。”唐艳涛拍了拍刘强的肩膀说道。
三人收拾好工具,踏上了回升压站的路上。
30米!75米!80米!100米!在三峡东北场站生产运维一线,还有无数个像刘强这样的“蜘蛛侠”,他们登高望远,默默奉献在风电场第一线,守护着清洁能源的安全输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