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瓜子收购商到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杂粮企业掌门人,宝清县企业家王保胜用三十年商海沉浮书写传奇。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重塑家乡杂粮品牌,借电商直播破局突围,让宝清红小豆等特色谷物从黑土地走向全国餐桌,更以“线上商城+媒体赋能”模式架起游子与故乡的味觉桥梁。

商海初航:白瓜子里的第一桶金
1993年,刚毕业的王保胜在姐姐引领下踏入农产品收购行业。凭借宝清县“中国白瓜子之乡”的产地优势,他十年间将白瓜子销往全省,建立起覆盖20余个市县的供应链网络。然而2006年市场突变,白瓜子价格暴跌70%,积压的300吨存货和全部积蓄瞬间化为泡影。“那是我人生最黑暗的冬天,但黑土地教会我——谷物会经历寒冬,春天总会再来。”王保胜回忆道。

品牌觉醒:一粒红小豆的全国征途
转机出现在2015年佛山农产品展销会上。当广东客商一眼认出宝清红小豆时,王保胜意识到:家乡杂粮缺的不是品质,而是品牌声量。他立即注册“谷之妹”商标,构建“种植基地+合作社+加工厂”全产业链,制定从选种到包装的12道品控标准。为打开南方市场,他带着样品走遍广州、深圳商超,甚至在酒店大堂支起试吃摊,用“颗颗饱满、入口化渣”的口感征服消费者。

云端突围:直播电商激活新引擎
2020年,王保胜投资50万元打造直播基地,组建8人电商团队,在抖音开设“黑土杂粮哥”账号。镜头前,他穿着标志性的东北花棉袄,用方言讲述“宝清红小豆如何成为航天员指定食材”的故事,单场直播最高吸引12万人次观看。同步入驻的宝清融媒商城、黑土优品坊等本地媒体电商平台,更让“谷之妹”系列杂粮成为游子“舌尖上的乡愁”——2023年中秋前夕,线上商城单日售出杂粮礼盒超3000份,其中60%订单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宝清籍人士。


产业反哺:小杂粮托起大民生
如今,王保胜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杂粮2万吨的能力,与全县12个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带动300余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公司投资建设的冷链仓储中心,让杂粮保鲜期延长至18个月,错峰销售使农户每吨增收800元。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起草的《宝清杂粮品质标准》已被纳入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体系,为家乡杂粮产业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石。
“未来三年,我们要在杭州、成都建分仓,让宝清杂粮48小时直达全国。”站在新建的5000平方米智能化加工车间前,王保胜的蓝图愈发清晰——让黑土地的馈赠,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健康选择。

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伟表示:“王保胜的案例证明,传统农业转型需把握‘品质标准化、品牌人格化、渠道场景化’三大核心。他通过媒体电商破局地域限制,用情感营销构建品牌认同,为县域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可复制的‘宝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