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马海彤 通讯员 刘博文 张颖祯)近期,上海与福建三明宁化的嘉宁对口合作捷报频传。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协议;上海嘉定区嘉定镇街道办与宁化县城郊镇签订合作协议;福建固泰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上海举办“耐高温民用硅橡胶”生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交流会等等。

▲嘉定镇街道办与宁化县城郊镇签订合作协议
宁化与嘉定,远隔900多公里,因对口合作这条纽带彼此相牵、紧密相连。自2022年8月两地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和文化资源,全方位、多领域展开合作,持续推动对口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携手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典范。
为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宁化建立“116”沟通对接机制,围绕产业合作、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等重点领域,每月由1名党政领导带队,1个部门牵头,组织一批专职人员前往上海嘉定,落实“6个一”,即开展一次深度市场调研,走访一批重点企业单位,收集一批有用招商信息,形成一张合作项目清单,推动一家以上企业来宁考察,引进一个以上项目成果落地。在共同推动下,嘉宁两地开展互访交流240余次,嘉定区南翔镇与宁化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对口合作协议45份。

▲宁化智能制造产业园
10月23日,位于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处处涌动着生产的热潮。
宁化智能制造产业园由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总投资1亿多元,占地61亩,包括1幢宿舍楼、5幢成果转化车间及相应配套设施。自2023年投用以来,吸引宁化时代(拜特威)新能源、福建风展红复材科技、三明和泰科技等8家企业先后入驻。
宁化县先后争取沪明对口合作项目资金3625万元支持宁化县智能制造产业园(硅胶产业园)项目、福建省三明工贸学校职业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等4个项目。

▲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协议
在对口合作中,两地紧扣对口合作目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跨区域协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取得丰硕成果。
文旅融合更出彩。嘉宁两地红色场馆结对共建,宁化革命纪念馆累计接待上海团体(游客)480批次1万余人,承接上海来宁培训45期,引进红色文旅活动10余次。两地有序组织人员开展疗休养,上海市来宁疗休养105批1万余人次。
城乡发展更有力。宁化农特产品到沪展销10次,5家企业农特产品在上海米之乡平台销售,2种农特产品入驻上海“我嘉生鲜”平台销售,河龙贡米、薏米、宁化茶油3种农特产品入选上海百县百品;建立11对嘉宁两地镇街结对关系。
教育合作更深入。五个学段十所学校结对共建,开展教研互动60余场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与三明工贸学校职业教育对口合作基地在宁揭牌;三明工贸学校与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合作协议。
公共服务更高效。县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嘉定区对口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县总医院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签订肝胆专科联盟协议书。上海肝胆专科联盟、肛肠名医工作室在宁化县揭牌成立;上海嘉定区民政局为宁化农村居民养老示范村建设项目捐赠资金25万元。
人才交流更密切。宁化先后选派8名干部前往上海跟岗学习、挂职;柔性引进教育、医疗类博士人才4名,在全市率先成立“何继业名医工作室”,复旦大学博士后王飞飞来宁设立心理教育工作室;依托上海公司建成宁化县人才驿站(上海);建立沪明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对口合作基地,举办沪明两地青年人才培训168人次。
嘉宁情深,拥抱未来。从两地部门频繁互访,到合作项目加速落地,从红色血脉的不断赓续,到文旅合作、民生事业的全面“开花”,嘉宁在“双向奔赴”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