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人生

大学应届毕业生感叹工作与期待不符 无奈转行

大学应届毕业生感叹工作与期待不符 无奈转行


资料图:2015年11月,太原理工大学2016届毕业生冬季招聘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又到一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大学生就业、择业话题再次引起关注。从踌躇满志步入大学校门,到身心疲惫奔走于各大招聘会,在追求职业理想的道路上,有些幸运儿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毕业后放弃自己的专业。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场上的你是否可以“学以致用”?工作多年之后,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满怀职业理想?日前,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对大学生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深入调查。

岗位竞争激烈 学非所用无奈转行

去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已签约的学生处调研得出,近四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对口。相比之下,只有工学、医学及管理学等专业,因其知识实用性较高及行业排他性较强,就业对口率均在60%以上。

“转行”,成了很多学生一出校门就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经济专业的杨婧就有着类似求职经历。两年前,杨婧本科毕业,本以为凭借专业优势可以进入银行工作,但没想到该专业应届毕业生太多,在激烈的竞争中她最终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一家杂志社做起编辑工作。

“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编辑校对稿件,和文字打交道,而且大部分的文稿都和经济学不沾边,当年在学校学的专业几乎没用上。”杨婧告诉记者。

谈到当年入学时的初衷,杨婧感慨说,当时,自己和家人都觉得学经济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好,但是到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谋一份对口的工作比自己想的难的多。

课堂与实践脱节 “学以致用”同样遇困惑

一些毕业生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渐行渐远,但也有不少人在一番坚持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即便如此,他们同样要面对步入社会后的心理落差与不适。

28岁的梁晨是北京一家制衣公司的服装设计师。当年考大学时,出于对设计工作的热爱,她报考了北京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但随后她才发现,工作远非她当初想象的那样。

“入行以后我发现,设计师的工作十分繁杂,每天除了设计外,还要安排对样衣进行多次修改,此外还要写工艺单、修改意见、款式说明、进行图案开服打样等等,琐碎工作占到日常工作的一半之多。”

梁晨说,毕业6年后,当年的同班同学中,大约有70%都转了行,自己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的人。

梁晨的这种心理落差感颇具代表性。去年,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对2013届、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进行了分析。其中,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2013届为43%。“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不少大学生工作后的感触。

“一方面,面对琐碎的日常工作让人疲惫,另一方面,知识与实践的脱节也让人难以适应。”

梁晨回想起自己工作的第一年,有很多基础操作都是从零学起,而当年学校设置的那些高数、品牌策划运营等“高大上”的课程基本没用到,倒是一些基础的工艺课、制版课比较实用。

“当年学校也很少为我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毕业后才知道设计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梁晨说。

择业遇烦恼 折射高校定位模糊?

其实,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都会成为舆论焦点。“学非所用”究竟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一种资源浪费?大学生择业烦恼背后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其实我们所说的专业对口要分两方面看,一些注重培养通识人才、淡化专业界限的高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是正常的,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则更应该关注对口率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强调,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识人才的需求比例仍然是少数。通常情况,作为少数的一本类院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高职高专甚至一些二本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注重职业化培训和专业对口。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定位是错位的,社会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本应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变得‘职业化’,本应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变得‘空心化’。” 熊丙奇认为,这种高校定位不清导致了所谓“学非所用”的困惑出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不同类别的院校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

专家:职场里的“学以致用”不能狭隘理解

虽然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专业对口问题,但这是否是评判人才“学以致用”的唯一标准也有待讨论。

在某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萧飞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通过自己以往两年的工作经验看,专业不对口也不代表学非所用。

“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外语(课程),两年前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到现在的单位做行政,虽然专业不对口,但自己大学时代参加社团活动的经验也派上了用场。”萧飞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用人单位用工也并非总是将专业对口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要求较弱的岗位。

在北京某外企从事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马女士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作为用人单位,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外,求职者的性格、能力与职位的匹配度都是权衡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的职场,真正的‘学以致用’是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选择工作,如果适合那就是学以致用。一个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他在社团的活动、课外实践等都是他的‘所学’,不可仅以‘对口’与否来评判是否‘致用’。”熊丙奇强调。(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责任编辑:孙晓曼】

李飞:年少不识苏东坡,读懂已是断肠人

最耀眼的光芒,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半生匆匆半生过。我一直坚持认为,人生无常,一定要为自己而活。独立、自由、有尊严,身心健康的活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从事文物研究与鉴定三十年,同时宋史研究与苏轼研究二十年,深度挖掘史海钩沉,苏轼和岳飞,是我最崇敬的两位先贤,他们像启明星一样照亮我的漫漫前路。去年5月,我开始扮苏轼,拍了一些照片,反响出乎意料的好。今年3月,我拍摄了视频《

大型“经度·国际艺术展”16日在厦门开展

大型“经度·国际艺术展”将于3月16日在中国福建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此次艺术展主办单位为“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厦门)与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艺术与应用管理学院,承办单位为厦门斯堪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为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政府金海街道办事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厦门翔安建发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据项目策划人王彤(瑞典)介

中国艺术家刘纯载誉归来 巴黎大皇宫ART CAPITAL 盛典闭幕

法国巴黎大皇宫2025 ART CAPITAL国际艺术盛典日前圆满闭幕,受邀参展的黑龙江籍中国艺术家刘纯满载荣誉归来。据悉,本年度法国巴黎2025 ART CAPITAL国际艺术展在欧洲引起轰动,参观人数达50770人,同比增长10%。作为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之一的巴黎大皇宫展出,不禁是艺术家的荣耀,也是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 法国巴

巴黎大皇宫2025 ART CAPITAL国际艺术展开幕 黑龙江籍中国艺术家刘纯受邀参展

中经联播讯(朱淑英)2月18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ART CAPITAL国际艺术展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盛大开幕,黑龙江籍中国艺术家刘纯受邀参展。为期5天的艺术盛宴吸引了全球艺术界的目光,得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鼎力支持,由法国文化和通信部慷慨赞助,汇聚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杰出艺术家,开幕式当天即吸引了15000名观众前来参观,在欧洲艺术界享有极高声誉。巴黎大皇宫作为世界顶级博物馆之一,其举办的ART

西安中国书法院举办2024迎春茶话会

玉兔呈祥辞旧岁,金龙献瑞迎新春。1月26日中午,西安中国书法院2024年迎春茶话会在西安南二环西段“品艺园”王木椟剧场举办。此次茶话会由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禾雨主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