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池市(壮文:Seix?Hozciz),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大西南通向沿海港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东西长228公里,南北宽26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千米,主要为山区,较大的河流有红水河。
河池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33.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00.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3.14%,比上年末提高0.11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356.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8.0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8.75%,比上年末提高0.57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43‰;人口死亡率为6.71‰;自然增长率为6.7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比上年减少0.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5%,比上年降低0.02个百分点。
河池素有“六乡之誉”,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红七军和韦拔群故乡。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祖国西南腹地走向珠三角、走向东盟的咽喉要塞。河池先秦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黔中郡;汉属郁林郡,牂牁郡;隋属始安郡;宋朝设“庆远府”,是河池建制“府”之始;元朝设“庆远南丹溪洞军民安抚司”;明清属“庆远府、思恩府和柳州府”;民国属“庆远、武鸣、百色行政督察区”;l965年8月1日,设立河池地区,2002年6月18日,设立地级河池市。
河池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五区五乡”来概括。
“五区”: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红七军和韦拔群烈士的故乡,成长了韦国清上将等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境内世居民族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三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石山地区占总面积的65%,耕地仅占11%,石漠化地区占25%,占全广西石漠化面积的35%以上。四是贫困地区,“十二五”末,全市尚有684个贫困村,69.1万贫困人口,为广西最多。五是水库移民区,境内有龙滩、岩滩等库区,库区移民40.3万人。
“五乡”:一是世界长寿之乡,全市健在的百岁以上老人838名,其中110岁以上老人28名,每10万人就有19.7名百岁以上老人,成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二是刘三姐故乡,宜州区下枧村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已成为传世佳话。三是世界铜鼓之乡,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四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全市已探明的10种有色金属储存量961万吨,价值人民币7000亿元。铟储量名列世界第一,锡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中国的“锡都”。五是著名水电之乡,珠江40%以上水量流经河池,水电储量占广西总储量的60%以上,现有装机容量达850万千瓦,是华南的能源中心之一,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就在我市天峨县境内。
历史沿革
秦至清代
河池市地域,为先秦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军攻取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3郡。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9郡;在西南设置牂牁郡。
三国时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吴国郁林郡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吴国桂林郡潭中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蜀国益州牂牁郡毋敛县地。
两晋,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区、东兰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桂林郡龙刚县(治所在今宜州区)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桂林郡潭中县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晋属桂林郡龙刚县地,东晋属桂林郡潭中县地;巴马瑶族自治县属晋兴郡增翊县地(一说属广郁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牂牁郡。
南北朝,宋、齐时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桂林郡龙定县(治所在今宜州区)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桂林郡潭中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南牂牁郡。
隋朝,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的部分、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凤山县的部分属始安郡地;金城江区的部分、东兰县的部分、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郁林郡地;天峨县的部分、东兰县的部分、凤山县的部分属南宁州地;天峨县的部分属牂牁郡地。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分属黄水、临牂两县地,初隶东宁州,后改属融州;大业二年(606年)黄水、临牂两县废,并入义熙县,属始安郡。
唐朝,今河池市地域,分别隶属于岭南道邕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和黔中道。
五代十国,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属宜州地,部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融州,部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环州。均先属楚,后属南汉。
宋朝,北宋(960年—1125年)至南宋理宗(赵昀)景定五年(1264年),仍置宜州,州治宜山县,宜州因曾为度宗皇帝的潜邸升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庆远安抚司,司治宜山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丹州改称南丹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庆远安抚司为庆远路总管府,府治宜山县。大德元年(1297年)九月,取消庆远路和南丹安抚司,置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司治宜山县。初隶湖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洪武二年正月,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司治宜山县;洪武三年三月,复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因袭明朝,置庆远府,府治宜山县。属右江道,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部分、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凤山县的部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南丹县、天峨县的部分均属庆远府辖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部分属柳州府罗城县地,天峨县的部分属泗城府凌云县地,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属思恩府和百色直隶厅辖地,凤山县的部分属泗城府和百色直隶厅辖地,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属思恩府安定土巡检司和都阳土巡检司辖地。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置庆远府。民国二年,废府设道,道领县,庆远府被取消,原所辖县划归柳江道(治所在马平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废道,原道属各县直隶广西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全省设12个民团区,置宜山民团区,区治宜山县,辖8个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广西省政府决定将1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7个区,其中:原第四(柳州)行政督察区、第七(庆远)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区,区治柳江,辖19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根据内政部颁布的调整行政督察区原则,广西省政府决定将第二区的部分县拨出,另成立第十行政督察区,区治宜山县,辖8个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广西省政府决定将第五(百色)行政督察区的东兰县、万冈县、凤山县、乐业县及原第十行政督察区的天峨县分出,另成立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区治凤山。
共和国时期
1950年1月1日,成立庆远专区,治宜山县庆远镇,辖9个县。2月改称宜山专区,辖9个县。
1952年8月,柳州专区撤消,所辖各县,除鹿寨县划归桂林专区外,其余7县并入宜山专区,宜山专区辖县增至15个。
1952年12月,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宜山专区隶属之。1956年3月,桂西壮族自治区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专区改称宜山地区,隶属自治州。
1957年12月,桂西壮族自治州撤销,宜山地区复称宜山专区,直隶广西省。
1958年7月,宜山专区改称柳州专区,机关驻地从宜山县庆远镇迁至柳州市。
196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池专区,治所在河池县金城江镇(今金城江区金城江镇),辖10个县。1971年9月,河池专区改称河池地区,辖县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辖11个县(市、区)。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区划人口
民 族
河池市辖5个民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和 11 个民族乡(宜州北牙瑶族乡、福龙瑶族乡,环江驯乐苗族乡,南丹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中堡苗族乡,天峨八腊瑶族乡,东兰三弄瑶族乡,凤山平乐瑶族乡、江洲瑶族乡、金牙瑶族乡),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 8个世代居住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3.9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辖9县2区,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2018年实有耕地面积37.38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9.6万公顷,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保护任务。
矿产资源
河池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河池市行政区域内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186处,其中大型22处、中型39处、小型125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锡、铅、锌、锑、铟、镉、金、铜、银、钨、钛、镍、 铝土矿、铁、锰、钒等,非金属矿产有硫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页岩、硅灰石、重晶石、黏土等,能源矿产有煤、石煤等,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地热等。锡、铅、锌、锑、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2018年全市主要有色金属矿产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锡52.48万吨,铅86.61万吨,锌753.55万吨,锑28.31万吨,铜38.07万吨,镍15.12万吨,钢2319.68吨。水利资源境内河流众多,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共40多条,全年水资源总量262亿立方米,人均7400立方米。
水力资源
主要分在红水河、龙江两条干流。境内大小地表河总长度为5130公里,河网密度为0.15公里/平方公里,合计最大流量为7.54万立方米/秒。红水河全长659公里,其中流经河池市境内有458.6公里,集雨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6%,是流经河池市的第一大河。龙江全长358公里,其中流经河池市境内长达222公里,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同时,全市11个县(区)均遍布地下河,枯水期流量在0.1-0.95立方米/秒的地下河系66条,枯水期流量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有13条,最大的为凤山坡心地下河和都安地苏地下河,枯水期流量分别为4.2立方米/秒和4.1立方米/秒。凤山坡心地下河补结面积1435平方公里。都安地苏地下河补结面积1054平方公.里干流长57.2公里。
2018年,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41座(不包含大唐集团名下的电站),总装机容量71万千瓦。全市三大主要电站:龙滩电站装机容量490万千瓦,岩滩电站装机容量181万千瓦,大化电站装机容量76万千瓦。除水、电外,河池市尚有部分化工、制糖企业(9家)利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10.45万千瓦。是全国有名的“水电之乡”。2018年全市累计水力发电量18.9亿千瓦时(不包含大唐集团名下电站)。
林业资源
全年全市森林面积234.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05%,较2017年增长031个百分点。2018年末全市实有林业自然保护区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总面积69400.1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7%。国家湿地公园3处,总面积1974.88公顷。全市湿地总面积47685.14公顷,包括河流湿地26535.96公顷,湖泊湿地1509.46公顷,沼泽湿地35.22公顷,人工湿地19604.5公顷。森林公园6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4处,总面积12007.67公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池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东西长228千米,南北宽260千米,总面积3.35万平方千米。
河池地形地貌
河池山多地少,岩溶广布,是主要的喀斯特旅游地貌资源分布区,喀斯特地貌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74%,占广西喀斯特地貌总面积的24.34%,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最多的城市,也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型出露最多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全市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除宜州区外,其他10个县均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县(区)。石漠化土地面积72.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1.6%,占全广西石漠化面积35%。
河池气候
河池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而炎热,冬短而暖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都在1447~1600小时之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一般都在16.9~21.5摄氏度,南部与北部气温相差约6度,大部分地方没有严冬。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200~1600毫米之间,多的地方超过2500毫米,最少的 地方也在1000毫米以上。
河池水文
河池市内的河流主要为红水河、龙江及其支流,属珠江水系。除蕴藏着巨大水力资源外,某些河段如红水河的天峨“小三峡”、大化板兰峡谷和龙江及其支流的六甲峡谷、大小环江、下枧河、古龙河、罗城怀群剑江等。
经济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的一间仓库里,成堆的藤芒编制品即将出口;宜州区一家木业公司通过用木材加工所剩的木屑等边角料制作的纤维板获得国外市场的大量需求……藤芒编制品、宜州纤维板等竹木草制品成功实现“变废为宝”,不仅为河池传统特色产业走出国门开拓一条“致富路”,更是河池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河池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2.6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2.2亿元,同比增长4.9倍,出口增速位居全区第一。
外贸出口实现4.9倍增长的背后,是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中展现的新作为。上半年,我市新增加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7家,实现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40家。
在宜州,凯立木业有限公司具有把木屑等边角料制作成纤维板的先进技术。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产品出口一直受到阻碍。为此,我市提供靶向培育、点菜式服务,根据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盟国家的实际需求,向企业宣传东盟自贸区政策,主动作为推动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改革在辖区企业全面有效落地,帮助企业深挖市场潜力,提升产品价值。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打开国际市场,实属不易。我市成立了出口竹木草制品监管通关改革工作组,结合实际拟定出口竹木草制品监管通关改革工作方案,推行出口竹木草制品“远程视频检验检疫模式”等改革,出口货物产地待检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1小时,查验效率和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有效缓解集装箱紧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使企业更放心加大生产出口力度,带动当地更多群众增收。今年上半年,河池出口竹木草制品3342万元,同比增长18%。
此外,我市培育打造外向型生态工业园区,推动河池市工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等5个外向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1月至6月,外向型产业园区产值达165.56亿元,同比增长25.94%。
“要敢闯敢试,争取先行一步”“既要抓紧推进、又要敢于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对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就是开放体制改革的实际成果。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市也频频“亮招”。
——在大任产业园内,鑫锋环保公司年处理2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生富公司年产1.5万吨锑金属及综合回收异地搬迁技改项目等已投产,有色金属产业“二次创业”正在全力推进。
——383家企业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9008.21万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提速率达78.79%,县级平均承诺提速率达79%;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可办率为99.8%,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率为86.55%,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不动产登记全面实施不见面“智能审批”,市本级和各县(区)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属地和异地相互委托或授权,实现“异地办、就近办、马上办”,成为全区首个推行不动产登记“线上线下、全市通办”模式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各方面的改革都在持续发力推进中,一系列高效、务实的改革举措,全面激发了河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深化改革还在继续。宜州、环江已经正式入选自治区第二批改革集成试点单位,下一步,其将集成相关的政策、资源、力量等,推动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最大限度提升改革整体效应,打造全区相关领域改革的排头兵和示范区,推动形成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并转化为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图片来源:河池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