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东北部地区及桂湘交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桂林市辖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临桂6个区,阳朔、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龙胜、资源、平乐、恭城10个县(自治县)及荔浦市。区县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88个镇、46个乡其中有15个民族乡,24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54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户籍总人口540万人。
《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
桂林市在规划空间层次上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地理空间层次:
1、市域范围为桂林市行政辖区,包括6个区和11个县(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2、规划区包括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雁山区、七星区和临桂区六个行政区,以及灵川县、永福县、阳朔县和兴安县四个建制县,总面积为1167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主要包括桂林市区所辖的象山、叠彩、秀峰、七星4区,雁山区柘木镇和雁山镇,灵川县定江镇和大圩镇部分地区及八里街经济开发区,临桂区的临桂镇、四塘乡和庙岭镇部分地区等,总面积为866.36平方公里。

历史遗产
桂林有2100多年的历史,历史遗产景观资源丰富。甑皮岩、庙岩、轿子岩、丹桂岩等60余处洞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绝大多数列为地方文物。其中桂林宝积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具有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
桂林历来是中国岭南地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屯兵于兴安,有秦城、秦王城遗址,并留下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灵渠;唐代则开凿了桂柳运河;古南门、明王城、靖江王陵,记载着桂林明代的辉煌;明末兴安严关,是南明守将与清军争占的要塞。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还有黄庭坚系舟处、四贤祠、瞿张二公成仁处、仰止亭、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桂林,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入矮岭、周家,沿途红军标语及红军洞、红军楼等遗址遗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社旧址、《救亡旧报》印刷厂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等;中共桂林市城工委、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理位置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50″—111°29'30″,北纬24°15'23″—26°23'30″,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接壤,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及来宾市毗邻,西部及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相接,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11.74%。

生态环境
桂林市已建立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3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猫儿山、花坪、千家洞、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处(海洋山、青狮潭、银殿山、寿城、架桥岭、建新、五福宝顶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灵川、恭城、临桂、灌阳、阳朔、全州、永福、荔浦11个县(市)。自然保护区类型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其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8.86%,野生动物类型占1.13%,地质遗迹类型面积25.04公顷,总体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相对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桂林森林资源丰富,树种资源种类繁多,全市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科,1103属,区域内已知高等植物有2000多种。树种资源有用材林、经济林、竹类、防护林(含水源林)、绿化树种和石山树种等,其中银杉、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林副产品资源有松脂、烤胶原料、干果、香菇、木耳、棕皮、罗汉果等。野生动物繁多,陆栖脊椎野生动物约545种,其中两栖类36种,爬行类58种,鸟类375种,兽类7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69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雕、蟒蛇、豹、云豹、林麝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数据来源:《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研究报告》自治区林业局2001年编)。
截至2017年,桂林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县(区)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16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83个,市级生态村1398个。桂林市生态创建工作名列全区前茅。
气候土壤
桂林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唐代诗人杜甫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赞誉桂林的气候。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花,(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接近19.1摄氏度。7、8两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摄氏度左右,1、2两月最冷,平均气温为9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偶尔降到摄氏0度以下,年平均降水日数166天,连续降水最长日数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8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47.1小时,平均气压为995.1百帕。
土壤状况:桂林地处南陵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土壤、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种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农业: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水稻、罗汉果、毛竹、柑橘、柚子、马蹄、红薯、白果、板栗、沙田柚、金桔。
矿产资源
桂林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可利用矿产48种,其中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并开发利用的矿产40种。在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有17种位居全区前列。其中,滑石矿质量居世界前列,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铅锌、铌钽、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重晶石、矿泉水等资源前景较好;滑石、大理岩、花岗岩、石灰岩、萤石、矿泉水及鸡血石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地形地貌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处在“湘桂夹道”中。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为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称华南第一峰。平乐县海拔低至97米。山峰与盆地间的相对高差为600~1600米,坡度20°~45°。市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形,海拔标高300~600米,相对高差200~300米;南北两端为低缓的丘陵。岗垄丘地形,海拔标高160~200米,相对高差10~20米,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峰奇水美,呈现为岩溶峰林及地势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地面海拔标高150~160米,峰顶标高200~300米。
桂林市处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积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运河(灵渠)沟通。境内漓江流域面积12565平方公里,干流长295.27千米,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8.9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08.9立方米/秒。桂江下游马江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5亿立方米;汛期流量为145.2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81%;平均含沙量为0.13千克/立方米,侵蚀模数为129吨/平方公里。漓江自北向南蜿蜒流淌,其主要支流有桃花江、小东江、南溪河、良丰河(相思江)、宁远河。
长江水系的支流分布在市东北部的资源县,在区内流域面积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3.5%。在流域面积内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总径流量为93.1亿立方米,占全区总径流量的5%,径流深1124毫米;主要河流有湘江和资水,流入湖南的洞庭湖,归流长江。
桂林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91%。各县森林覆盖率达55.3%~78.8%,龙胜县是广西第一个绿化达标县。全市建有森林旅游景区50多个,主要分布在龙胜、资源两县和花坪、猫儿山、千家洞、海洋山自然保护区和10多个国有林场中。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130.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4.4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86.48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159.47亿元,同比下降0.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8%、22.8%和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4%、50.9%和-19.3%。
(图片来源:桂林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