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简称“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金融中心,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素有“中国绿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美誉,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历史沿革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建晋兴郡,晋兴(今南宁)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更名邕州,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的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此。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1950年2月8日,南宁市被确定为广西省会;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自治区首府。
地理区位
南宁区位优势突出,处于开放前沿。南宁位于广西中部偏南,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具有近海、近边,沿江、沿线“两近两沿”的特点,距钦州港约100公里、防城港约170公里、北海港约200公里,距中越边境约200公里,是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平陆运河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后,南宁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水路自邕江而上可至滇黔两省,顺流而下可直达粤港澳。
民族人口
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2020年末,南宁市常住人口为875.25万人。
资源优势
南宁地处亚热带,地形地貌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和盆地,平均海拔76.5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7℃,年均降雨量1420毫米,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青山环绕、碧水常流,“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拥有青秀山风景区、大明山风景区等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39家;拥有顶蛳山遗址、昆仑关战役旧址、伏波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9处;拥有壮族歌圩、壮族三声部民歌、邕剧、宾阳炮龙节、壮族百鸟衣故事、广西粤剧(南派粤剧)、壮族三月三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行政区划
南宁市总面积2.21万平方千米,现辖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武鸣区7个城区和横州市、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5个(市)县,设有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
交通便捷
南宁拥有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公路路网四通八达。多条高速公路直接贯通大西南出海通道,形成“一环六射三横”高速公路网络。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73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528公里,“二环十五射”的出区通边达海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加快完善。
铁路路网日趋完善。南宁高铁以南宁为中心呈十字布局,形成南通北联,西进东融的高速客运十字骨架,已通达全国18个省会及直辖市(3个直辖市和15个省会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11个地级市。南宁国际铁路港一期建成运营,2020年,中越跨境集装箱班列开行166列、增长49.5%。2020年南宁市铁路客运量铁路旅客运输量2440.38万人。
空中航线不断织密。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累计开通航线205条,其中国内航线180条,国际及地区航线25条;累计通航城市124个,其中国内城市101个,国际及地区城市23个,打造了基本覆盖东盟和国内主要城市的“东盟通”和“省会通”航线网络格局。
水路运输方便快捷。南宁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上行可至中越边境及贵州、云南,顺流而下2000吨级船舶可经西江和珠江直达粤港澳。
轨道交通加快推进。2016年,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南宁成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目前,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开通运营,南宁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108公里,南宁市形成“井字形”轨道交通网络框架。

宜居城市
绿城品质不断提升。新增功能齐备的琅东公园,“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城市绿道串连城市生态板块,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南宁市获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优秀试点城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清厢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建成使用,“老南宁·三街两巷”成为网红打卡地。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南宁蓝”保持常态。重点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城市水质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会址南宁园博园成为首府绿色新地标。南宁森林面积达115.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78%;2020年全市建成区(不含武鸣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07%、43.04%和12.34平方米/人。
政策优势
南宁市享有“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广西实施强首府战略等多重政策,政策叠加优势明显。
历史沿革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属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建晋兴郡,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历经1700年春秋变幻。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32年),更名邕州,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的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此。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年2月8日被确定为广西省会;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首府。
地理环境
南宁区位优势突出,处于开放前沿。南宁位于广西中部偏南,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具有近海、近边,沿江、沿线“两近两沿”的特点,距钦州港约100公里、防城港约170公里、北海港约200公里,距中越边境约200公里,是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平陆运河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后,南宁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水路自邕江而上可至滇黔两省,顺流而下可直达粤港澳。
经济发展
前三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有效应对多重考验,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生产需求全面回升,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3908.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4.57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940.55亿元,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643.03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5.5%。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生猪产能基本恢复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57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6.7%。蔬菜产量490.59万吨,同比增长4.4%;水果产量253.01万吨,增长17.2%,其中香蕉产量50.81万吨、增长0.3%,火龙果产量24.51万吨、增长27.7%;家禽出栏12575.62万羽,增长0.1%;水产品产量15.62万吨,增长5.7%。生猪出栏344.96万头,同比增长44.6%。全社会木材采运量合计567.2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5%。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
主要产品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7.9%;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8.1%。从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五个行业,除了非金属矿业制品业产值下降4.9%,其他四个行业均实现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5.6%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6%,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30.5%、16.2%、25.8%。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13.4%。从产品看,主要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纸浆和机制纸产量同比增长48.9%,人造板、小型拖拉机、乳制品和化学试剂分别增长43.7%、42.1%、34.4%和32.3%。
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产销率96.9%,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5亿元,同比增长6.8%,两年平均增长9.8%。
服务业稳步复苏
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7.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6.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0.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9.1%,两年平均下降0.8%。
1—8月,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20.23亿元,同比增长30.3%,两年平均增长15.8%。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58.2%、40.5%、25.5%、23.6%。
市场消费快速增长
升级类商品销售势头良好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82亿元,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1.7%。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03.79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93.5%,同比增长1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2.03亿元,同比增长10.7%。从消费类型看,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超七成商品类别实现正增长,其中7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增势迅猛,同比增长198.6%;烟酒、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0.4%、36.2%、35.7%、30.6%。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2%,两年平均增长42.2%。据邕州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88.82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进口总值487.23亿元,增长29.2%;出口总值401.58亿元,增长19.0%。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5.7%;民间投资增长2.5%,两年平均下降2.5%。分领域看,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7%,两年平均增长11.8%;制造业投资增长29.8%,两年平均增长24.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4.7%,两年平均增长64.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7%,两年平均增长1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7.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4.2%。
前三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118.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
财政收支保持稳定
金融信贷支撑有力
据市财政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收入666.7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31.33亿元,增长10.7%;税收收入210.41亿元,同比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1.86亿元,同比增长4.0%。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支出464.5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77.2%,同比增长4.4%。其中,科学技术、教育、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37.5%、14.8%、62.5%。
据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统计,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48.27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761.48亿元,增长9.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414.14亿元,同比增长12.6%。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全市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进一步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