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张珂 鲁宽)云南洱源县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借助“风、光、水、林、网”绿色资源优势,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出生态保护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的新路子。洱源县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作法近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情况的通报》61项典型经验中名列其中。
“三产”聚力,生态产业持续壮大
做实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有机转型升级,制定洱海流域种植业有机化发展和绿色有机种植奖补方案,扶持龙头企业28家,带动13.5万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做好绿色能源产业,先后建成12个风电场,实现税收9000余万元;建成光伏电站7座,促进242户脱贫户增收;建成水电站50座,小水电上网电费收入4763.5万元;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林间种植业,增加农户收入;全面推广电商帮扶模式销售绿色农产品,每年网络零售额达3500万元。
做大康养旅游产业,围绕“两湖一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建成大理地热国、普陀泉度假区等康养胜地,创建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收入36.9亿元。
“四措”并举,增收渠道持续拓宽。推行以工代赈模式,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6.3万人次,人均增收1.6万元。
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将生态建设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聘用1840名脱贫劳动力为护林员、河道管理员、保洁员。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种植苹果3500亩,林下套种马铃薯、山药、魔芋等,年产值1240万元,受益农户1440户。
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项目等生态补偿,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补偿红利,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累计兑付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农业草原生态保护等奖补资金2996万元,惠及脱贫人口1.8万人。探索“以湿养湿”模式,通过租用土地建设湿地库塘,每年为群众增加租金收入3800万元,惠及脱贫人口9000余人。
“五网”共建,绘就乡村最美底色
构建生态文明“接力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一条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发展之路。
织牢生活污水“截治网”。构建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实施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3.02万立方米。
夯实生态屏障“安全网”。全面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实施万亩湿地恢复工程,形成农田尾水“灌溉渠汇集进截污沟,截污沟拦截进多塘湿地,湿地净化入河道”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洱海污染。
铸就生态家园“文明网”。实现全县行政村生态文明村规民约全覆盖,采取“洱海保护日”“环保第一课”等生态文明宣教措施,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结合洱源特有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一批优秀地域文化。
培育生态产业“经济网”。着力培育民族文化等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创新发展生态工业,严格环保准入门槛,禁止环境污染企业和产业落户,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