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澜沧江、怒江流经辖区东西两侧,国土面积236.20万公顷,其中,山区面积占97.5%,辖1区4县3民族县,总人口225.8万,其中彝、佤、拉祜、傣、布朗等23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22%。
临沧区位独特。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全市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300公里,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19条贸易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双方群众经贸交往历史悠久,是中缅群众世代友好往来的重要驿站和要冲。临沧是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把临沧孟定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提出建设滇缅铁路的构想并开始实施,虽因历史原因停建,但充分体现了临沧孟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从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陆路距缅甸腊戍149公里,距皎漂888公里。临沧肩挑两洋、纵贯南北,被称为第三欧亚大陆桥。临沧向东,经建设中的玉临高速公路至文山至广西防城港,连接珠江经济圈;向西,从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经缅甸腊戍到皎漂港,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近的陆上通道;向北,经建设中的大临铁路至大理至四川攀枝花,连接长江经济带进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向南,经陆路或澜沧江—湄公河航线出境,进入大湄公河次区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国际通道,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构架”的中心节点,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陆上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最近的通道。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是云南、西南乃至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直通印度洋的最便捷、最平坦、最短、最有可能最快建成的陆上通道。
临沧生态良好。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森林覆盖率达70.2%,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8.5℃。群山叠翠、四季恒春,是滇西南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被命名为“中国恒春之都”,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中国少有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2014年,沧源县被国际旅游协会授牌国际旅游度假区。
临沧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乡四都四地四城”。
第一个“四”,是“四乡”。
——古茶之乡。临沧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勐库大叶种茶的故乡,有3200年树龄的香竹箐古茶树,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1万亩,采摘茶园150万亩,茶叶产量13.6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是滇红茶、普洱茶原产地,有“天下茶尊”“中国红茶之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等美誉。
——药材之乡。独特的气候、茂密的森林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滇重楼、茯苓为代表的生物药材储量达6.2亿公斤以上,中医药产业产值16亿元。
——美食之乡。临沧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以鸡肉烂饭、牛干巴等为代表的佤王宴,以牛撒撇、江笋煮江鱼等为代表的傣王宴等独具特色的美食。
——温泉之乡。临沧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温泉出露最多,温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境内出露温泉100多个,最高水温达98度,最大流量达60升/秒。
第二个“四”,是“四都”。
——恒春之都。北回归线横穿南部(距双江自治县城5公里,海拔990米),年均气温18.5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中国恒春之都,避暑避寒胜地。
——阿佤之都。全国有42万佤族,临沧就有24万,占了全国的60%,有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有保存最为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村落,《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源于临沧。
——锗矿之都。锗矿储量1400多万吨,全国第一,是世界“锗都”。
——高岭土之都。高岭土储量1000多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2.7%,全省第一。
第三个“四”,是“四地”。
——通道之地。临沧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云南省“五出境”通道之一,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通道之地。由临沧往东,到达太平洋防城港1232公里;由临沧往西,经缅甸至印度洋皎漂港888公里;由临沧往北,经大理至四川攀枝花538公里,直达成渝经济圈;由临沧往南,经513公里,直达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进沿边开发开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边贸之地。临沧与缅甸山水相连,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有19条贸易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无天然屏障,沿边一线聚集着10多万边民,是对缅开放的边贸之地。
——游学之地。临沧民族文化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有10类500多项旅游资源,已列入国家级6项、省级15项,是适宜旅游休闲、科学考察、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民俗体验的游学之地。
——康养之地。临沧水绿山青,四季恒春,湿度适中,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丰富,绿色食品、生物药业、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有荣康达茶庄园、碧丽园茶庄园、云澳达坚果庄园、凌丰咖啡庄园等为代表的42个庄园,是洗肺、养胃、好睡的康养之地。
第四个“四”,是“四城”。
——水电之城。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以澜沧江、怒江为代表的1000多条江河在境内蜿蜒奔流,水资源量16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00万千瓦以上,已开发700万千瓦,建有三座百万千瓦电站,是“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水电之城。
——森林之城。森林覆盖率达65.5%,是“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坚果之城。临沧坚果种植面积达227万亩,占全世界的52%。
——微电影之城。临沧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一座新兴的亚洲微电影之城正在崛起。
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82亿元,增长8.5%;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5亿元,增长16.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1.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87亿元,增长25.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4479元、6991元,分别增长11.0%、14.2%。
历史沿革
临沧市西汉属益州郡徼外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属永昌郡。唐属永昌节度地。宋属永昌府。元置顺宁土府、镇康路、孟定路、谋粘路。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辖区内部分土府、土州相继改土归流,置顺宁府,领地“东180里交蒙化界,西280里至永昌府湾甸州土司界,南480里至孟定府界,北420里至永平县界”。府辖广邑州(今昌宁西部)、大侯长官司(云县)、勐缅长官司(临翔)、耿马、右甸。至民国2年(1913)废顺宁府。民国初年,由清代州、厅延续下来的县有顺宁、镇康、缅宁、云县。沿边地区无条件设县的地方设弹压委员,直隶省道。至民国3年(1914)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区内有沧源行政委员和耿马行政委员。民国18年(1929)设立双江县,即将澜沧县属上改心县佐和缅宁县属四排山县佐裁撤后,合并勐勐(双江)土司地为双江县。民国23年(1934)置沧源设治专员,民国26年(1937)改为设治局。耿马原属顺宁县辖土司地,民国28年(1939)设耿马设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缅宁、云县、顺宁归大理专区;镇康、双江、耿马归保山专区;沧源归普洱专区。1952年10月,内务部批准设缅宁专区,辖缅宁、双江、耿马、沧源4县,次年将镇康县划入。此时,辖区人口44.34万人。1953年3月,设立大雪山工作委员会和生产治安委员会,直属专署,含今永德县的蚂蝗箐、芹菜塘、曼崃、岩房、大平掌、富祥和耿马县的香竹林、班控、关木林。195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耿马县,设立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1954年,经内务部批准,将顺宁更名为凤庆县,缅宁县更名为临沧县,同时将缅宁专署更名为临沧专署。1956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凤庆县、云县从大理专区划出,归临沧专区所辖。1958年9朋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沧源县设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59年1月,大雪山区划归镇康县辖。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设立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设立沧源佤族自治县。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镇康分县,增设永德县。1964年2月28日,新的永德县成立,治所德党镇;新的镇康县治所先驻忙丙,后迁凤尾坝。2001年12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准镇康县城迁至南伞。2002年2月28日,镇康县城搬迁工程在南伞正式启动。2005年5月29日,镇康县城搬迁启动正式开始,至年底基本实现搬迁。
1958年10月,撤区建立人民公社中,双江与临沧合并,成立临双县;凤庆与云县合并,成立云凤县。1959年底,又恢复4县建制。此后,县的建制趋于稳定。全区为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沧源、耿马8县。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双江县改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2003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沧地区设立地级临沧市。撤销临沧县设立临翔区。
2020年,临沧市辖临翔区(县级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8个县(区)7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镇32个,乡43个(民族乡13个),街道办理处2个;2020年有行政村(社区)945个,其中行政村889个,社区56个。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临沧市辖1区7县(临翔区、云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7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945个,其中行政村876个,社区69个,市政府驻临翔区世纪路。
地理环境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8°40′至100°32′,北纬23°05′至25°03′之间,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澜沧江、怒江流经辖区东、西两侧,东邻普洱市,北连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290.79千米,国土面积2.4万平方千米。市政府驻地距省会昆明598千米。
地形地貌
临沧市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全境重峦叠嶂,群峰纵横。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点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对高差达2979米。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
气候
临沧市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四季之分不明显,但干雨季分明,雨水较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数在2000个小时以上。全市可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为17.3℃,无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时。具有光热资源充足、四季差异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显著的特点。

经济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十三五”圆满收官,大临铁路建成通车,临沧正式进入动车时代,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821.32亿元, 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2.34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03.84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4亿元,增长3.9%。
非公经济稳定发展。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8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5.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78%。
符合政策生育率82.90%,综合节育率83.08%。
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5万人,比上年增长6.6%;城镇登记失业率3.56%,比上年增加0.3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0.1%,衣着下降2.1%,居住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3.4%,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9%,医疗保健上涨0.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4%;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7%,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0.7%。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2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现36.9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8县(区)、28个贫困乡(镇)、56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7.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208.34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17.48亿元,增长0.1%;牧业产值131.07亿元,增长7.8%;渔业产值7.24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2.95亿元,增长5.0%。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2%,粮食产量104.00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3.64万吨,增长1.4%;秋粮产量90.37万吨,增长1.3%。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21.96万吨,下降2.3%;小麦产量5.15万吨,增长0.4%;玉米产量64.96万吨,增长3.2%。
全年油料种植面积1.27万公顷,增长2.2%,油料产量2.58万吨,比上年增长2.8%;甘蔗种植面积6.79万公顷,下降5.9%,甘蔗产量476.70万吨,下降0.9%;蔬菜种植面积3.95万公顷,增长7.0%,蔬菜产量86.39万吨,增长9.0%;年末茶园面积11.01万公顷,增长5.5%,茶叶产量14.65万吨,增长4.6%;烤烟种植面积1.99万公顷,增长2.4%,烤烟产量3.80万吨,增长0.9%;核桃种植面积48.35万公顷,下降0.1%,核桃产量26.89万吨,增长6.1%;澳洲坚果种植面积16.01万公顷,增长 4.0%,澳洲坚果产量2.78万吨,增长40.6%;咖啡豆种植面积2.50万公顷,下降1.8%,咖啡豆产量1.70万吨,下降4.2%;橡胶面积6.62万公顷,下降0.1%;橡胶产量4.90万吨,增长3.4%;园林水果面积3.15万公顷,增长0.7%,水果产量(含果用瓜)20.55万吨,增长3.5%。
全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7.2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12千公顷;有效灌溉率达55.3%,提高1.17个百分点。水利工程供水量84406万立方米,减少136万立方米:农业灌溉68726万立方米,增加686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0年全市退出2个煤矿,退出产能30万吨。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0.21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3%。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下降4.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23.2%。轻工业下降4.8%,重工业下降3.8%。
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下降16.9%;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下降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0.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3.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下降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7.15亿元,比上年下降7.1%;实现利润16.29亿元,比上年下降12.0%;利税总额25.60亿元,比上年下降6.8%。企业资产负债率66.3%,比上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
全市有工作量的本地建筑施工企业96个,比上年增加6个。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四、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1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99.51万辆(不含拖拉机),比上年增长4.3%,其中,汽车保有量25.00万辆,增长12.6%。航空旅客吞吐量78.61万人次(含沧源机场),比上年下降2.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有固定电话9.70万部,比上年下降2.3%;移动电话用户260.96万户, 比上年增长2.2%;移动宽带用户226.47万户,比上年增长14.2%。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673.13万件,比上年增长51.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0%。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02亿元,比上年下降6.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76亿元,比上年下降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3.26亿元,比上年下降6.0%。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46.06亿元,比上年下降6.8%;商品零售270.96亿元,比上年下降6.2%。
六、固定资产投资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2.3%,比上年上升168.6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4.0%,比上年上升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6,比上年下降 11.3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7.1%,完成投资占全市总投资15.8%。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2.7%,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67.6%。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21.9%;房屋施工面积406.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1万平方米,增长10.4%。
七、对外贸易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4.88亿元, 比上年下降9.6%。其中,进口总额35.51亿元,比上年下降14.5%,出口总额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八、财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5.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税收收入25.1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52.4%。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完成13.87亿元,增长7.4%;企业所得税完成1.30亿元,增长19.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69亿元,下降29.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7.66亿元,下降2.3%;交通运输支出10.06亿元,增长259.4%;农林水支出52.07亿元,增长40.1%。
九、金融和保险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9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单位存款308.16亿元,增长17.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35亿元,增长15.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62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短期贷款172.06亿元,增长12.5%;中长期贷款440.24亿元,增长13.1%。
全年各类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寿险、健康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62亿元,下降0.9%;财产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96亿元,增长8.6%。
十、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4元,比上年增长7.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4元,比上年增长4.3%。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8.74万人,增加2.8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00万人,增加0.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38.74万人,增加2.31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10.84万人,增加0.5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5.64万人,增加1.05万人;年末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230.79万人,增加1.4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6.51万人,增加0.5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4.28万人,增加0.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1.78万人,增加0.16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养老机构241个,比上年增加24个;有床位11362 张,比上年增长3.5 %。拥有集中供养福利机构机构47个(含城市公办4个、其他43个),比上年增加6个;有床位3326张(含城市公办及其他),比上年增长13%。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户,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户。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立项支持31项,申报专利546件,获得授权287件,有效发明专利86件。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152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等职业学校21所(普通中专3所,技工学校1所,成人中专8所,职业高中9所;普通中学126所(普通高中23所,初级中学91所,九年一贯制12所);小学832所,教学点177个;幼儿园991所;特殊学校4所。各级各类学校目前在校生数484913人,其中:基础教育学生420940人,含幼儿园82540人,小学203966人,初中89523人,普通高中43838人,特殊教育学校1073人;中等职业学校52179人,含普通中专7208人,成人中专全日制学生607人,成人中专非全日制学生33034人,职业高中5963人,技工学校5367人;高等教育11794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7083人,其中:基础教育专任教师25748人,含幼儿园专任教师3222人、小学(含教学点)专任教师12095人、初级中学专任教师4506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教师622人、完全中学专任教师4967人、高级中学专任教师205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31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948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387人。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2020年拥有综合档案馆9个,文化馆10个,图书馆9个。拥有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85座(数字转播),其中:大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9.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9.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国内外旅游者人数1882.1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0.8%。其中:海外旅游者人数12.3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2.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5.31亿元, 比上年下降45.5%。其中:外汇收入3049万美元, 下降82.2%。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361个,比上年增加2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58万人,比上年增长6.7%;实有床位1.41万张,比上年增长0.5%;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5万人,增长11.3%。
全市运动员参加国家及省级各类竞技体育比赛,获奖牌95枚,其中:国家级比赛金牌1枚,省级比赛金牌36枚,银牌17枚,铜牌41枚。
十三、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市森林覆盖率70.20%,比上年增加1.72个百分点。
全年平均气温19.3℃ ,日照2260小时,降雨量1183毫米,相对湿度71.5%。
2020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起,比上年下降19.2%,死亡89人,比上年下降23.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2起,比上年下降33.3%,死亡58人,比上年下降28.4%;工矿商贸事故28起,比上年增长33.3%,死亡31人,比上年下降13.9%。
注: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年报统计数据以《临沧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020年常住人口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含“十二类”车辆,以前年度不含。
(图片来源:临沧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