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俞丽华 李婧)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在基层治理中的“多面手”——羊古岭村支部书记、退役军人邓达锋。作为土生土长的基层人,邓达锋曾身披戎装,在部队里锤炼意志、锻造作风,将“守土有责、凡事讲章法”的军人本色深深烙印在骨子里。退役后,他选择回到乡村一线,以“兵支书”的身份,扛起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的重担。

▲邓达锋走访纠纷当事人及周边村民
国庆起纷争:法兵联动速响应 摸清矛盾“病灶”
“这山场再不管,既违反合同,还存在防火隐患!”国庆期间,四都镇羊古岭村村民小组组长带着几位老人,攥着一份林业承包合同,急急忙忙走进村委会,语气满是焦急。
原来,村民赖某在几年前合法承包了村里的山林,林木采伐证仍在有效期内。可村民小组觉得,赖某没按合同约定完成林地劈杂管护,而赖某却认为自己尽了基本义务,是对方见林木长得好,故意刁难。双方从口头争吵,慢慢升级,甚至有了打官司的苗头,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眼看就要破裂。
接到纠纷消息后,邓达锋立即联合司法所、林业部门前往实地调查。勘查后发现,林地里杂灌长得又密又乱,不仅影响杉木生长,还存在森林防火的风险,双方的争议确实有事实依据。之后,邓达锋和工作人员先后7次走访双方当事人,询问周边村民,仔细核对承包合同条款,查阅林木采伐许可档案,把争议焦点、证据清单金和法律依据等一一整理好,为后续调解打下事实和法律的双重基础。

▲邓达锋联合各部门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情理法交融:兵心筑就法治防线 破解调解“困局”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要为乡亲解愁。”邓达锋借鉴退役军人法治服务的成熟经验,在村委会设立“法治调解点”,用“倒杯热水、说句暖心话”的温情方式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更以退役军人的身份打开信任缺口:“我当兵时守过边防界碑,知道‘边界’不清就容易起冲突,今天咱们就把这合同的‘法治界碑’弄明白!”
调解过程中,邓达锋和各部门形成了“法治+兵心”的联动力量。一方面,司法所工作人员联合林业站技术人员,依据《森林法》和《毛竹丰产林培育技术》标准,向双方讲清法律义务:“坡度超过25度的林地要定期劈杂,这既是合同约定,也是生态保护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邓达锋带着双方沿着林地边界徒步勘察,用脚步丈量每一处有争议的地方。这样一来,既摸清了赖某存在“管护能力有限”的实际困难,也让村民小组看到了赖某的诚意。
针对争议的核心问题,邓达锋提出了“分阶段管护”的方案:现有杉木林地15天内完成劈杂抚育,林缘空地明年春天补植,之后连续抚育三年。这个方案既符合《森林法》对生态保护的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当事人赖某实际能力,把“硬性的法律条款”变成了“灵活可落地的办法”。这种“精准施策+专业法治指导”的模式,让双方慢慢放下了抵触情绪。
青山证实效:使命延续法治温度 巩固服务“成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调解,双方最终签了调解协议。协议明确,赖某要按林业站的技术方案完成劈杂抚育,同时向村民小组支付保证金,这场矛盾纠纷终于圆满解决。但邓达锋并未止步于“签协议”,而是把基层法治服务延伸到“事后跟踪”:每季度回访林地管护情况,并及时解答赖某在抚育过程中的法律疑问。
如今的羊古岭村,连片的山林犹如部队整齐的方阵,青翠的杉木在阳光下舒展枝叶,而邓达锋的身影,则成了青山间一道流动的“法治风景线”。
初心不改,军魂永驻。从热血军营到乡土田间,从军人到“兵支书”,邓达锋的身份在变,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却始终未变。他以脚踏实地的行动,生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更以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让象征忠诚担当的“迷彩绿”与代表公平正义的“法治蓝”,在乡村大地上深深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