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全市辖9县1区,103个乡(镇),总人口240.5万人。市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在唐南诏国始设银生节度,明时有“普茶”记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源于普洱。二是地域广袤。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山区占98.3%,国土、林地和热区面积均居全省之首。三是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达74.5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12倍多,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度价值达2850亿元,居全省第一。四是资源丰富。水能、矿产、森林等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5600种、动物1496种,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称。五是区位独特。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18条通道,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六是民族多样。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七是文化多彩。有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文化,享有“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
202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45.42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增速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3亿元、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5亿元、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58元和12366元,分别增长3.8%和7.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1%。
行政区域
普洱市别称思茅,是云南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分别管辖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
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
人口民族
2020年,普洱市常住总人口240.5万人,城镇常住总人口97.49万人,乡村常住总人口143.01万人。全市有汉、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傈僳、苗、蒙古、景颇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7.2万人,占总人口61.2%。普洱市民族风情迥异多彩,极具魅力。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东临红河、玉溪,南接西双版纳,西北连临沧,北靠大理、楚雄。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约486公里(与缅甸接壤303公里,老挝116公里,越南67公里)。普洱市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市级机关驻思茅区的思茅镇,海拔1302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415公里、空中航线305公里,乘飞机35分钟可抵达。
地形地貌
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北回归线横穿普洱市中部,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国的台湾省同处一个纬度。
气候特征
普洱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普洱自然资源丰富,有“怀金孕宝”之誉。已探明黄金储量103.7吨,铁储量仅惠民铁矿就达21亿吨,铜储量253万吨,铅储量35.5万吨,江城钾盐矿是全国唯一的可溶固体钾盐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
水利资源
普洱市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
植物资源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超过71%,茶园达318万亩,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林业用地面积4656万亩,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
经济社会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干旱、虫灾等叠加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全市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期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全面增长,复苏态势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16.3、8.0和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1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28.62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增加值481.66亿元,增长5.0%。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粮食再获丰收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8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5.8%。全年粮食总产量120.0万吨,比上年增长1.4%,连续17年实现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优,特色农产品实现较快增长。蔬菜产量增长9.6%,水果增长21.5%,中药材增长19.3%,油料增长14.3%,橡胶增长4.7%,茶叶增长3.8%,糖料增长4.0%。
二、工业经济克难求进,下降幅度持续收窄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现出加快复苏态势,下降幅度由一季度的35.3%收窄为全年的4.5%,下降幅度持续收窄。
分门类看,三大门类“一增二降”。采矿业增加值止跌实现增长,由一季度开局下降38.8%收窄回升至同比增长1.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较开局降幅回升24.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2%,较开局降幅回升33.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十大重点行业“四增六降”。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8.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7%;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8.9%;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13.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3.5%;医药制造业下降8.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2%。
从产品产量看,成品糖30.24万吨,同比增长18.5%;发酵酒精15736千升,增长17.9%;铜选矿产品含铜量2.28万吨,增长12.2%;人造板49.69 万立方米,下降8.5%;橡胶10.87万吨,下降9.0%;精制茶0.95万吨,下降37.4%;水泥842.14万吨,下降7.0%。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9.7%,增速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0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2.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6%,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7.0%和21.4%。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85.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8.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9.2%。分重点行业看,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1.72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8.4%;教育投资同比增长1.12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99.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9.3%。
四、市场销售加快复苏,生活必需品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29亿元,比上年下降7.5%,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0.5、5.5和2.7个百分点。分城乡市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4.48亿元,同比下降7.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81亿元,同比下降8.7%。分消费形态看,实现餐饮收入44.79亿元,同比下降16.1%,实现商品零售247.50亿元,同比下降5.8%。
从商品类型看,生活必需品实现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类增长20.0%,肉禽蛋类增长18.1%,蔬菜类增长27.8%,水产品类增长6.3%,干鲜果品类增长23.8%,西药类增长16.2%,书报杂志类增长11.0%。
五、财政收入扭负为正,重点支出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0.2、13.8和6.4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共公预算支出3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6.6、9.3和8.8 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0.0%;农林水支出增长24.4%;教育支出增长8.9%;商业服务业等支出增长95.3%;扶贫支出增长6.2%。
六、金融运行稳中向好,市场价格涨幅平稳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012.93亿元,比年初增加84.89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住户存款637.96亿元,同比增长12.1%。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73.68亿元,比年初增加122.76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住户贷款482.13亿元,同比增长12.4%。
1-12月平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二涨五降一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4.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6%;衣着价格下降0.1%;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价格持平。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
七、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2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3%,新增就业人数17435人。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增长3.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6元,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64 ,比上年缩小0.09个百分点 。
总的来看,2020年全市经济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全面实现提前脱贫,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应看到,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