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1'和北纬21°8'~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部。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4.1%。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自治区相邻近,西部与缅甸相邻,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
建置沿革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1911年,全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24日,云南完全获得解放,云南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2020年,全省行政辖区有16个州(市),分别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全省有129个县(市、区),其中17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66个非民族自治县,29个民族自治县。
人口及民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4720.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157.3万人,占总人口的66.88%;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少数民族占比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3.39%基本持平。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95.57万人,增长3.1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8.68万人,增长1.87%。
在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苗族、壮族,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76.94%。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32.43%,哈尼族占10.44%,白族占10.26%,傣族占8.05%,苗族占8.02%,壮族占7.74%。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傣族人口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06万人、3.93万人、3.88万人、3.67万人、3.66万人。苗族人口超过壮族位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第5位,藏族人口超过景颇族列第13位。独龙族6735人,比2010年增加382人,仍然是云南人口最少的世居少数民族。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壮族、瑶族人口减少,分别减少1.72万人、0.57万人、0.57万人、0.54万人、0.11万人。土家族人口2.38万人,比2010年增加1.78万人,超越了德昂族、满族、水族和独龙族等4个世居少数民族。侗族人口0.83万人,比2010年增加0.39万人。根据公安部门实时数据,云南现有侗族户籍人数0.61万人,现有土家族户籍人数1.4万人。

自然概貌
(一)地貌
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33.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4%;高原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0%。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最高点海拔6740米,位于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二)地形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三)水系
全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89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红河和南盘江均发源于云南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南盘江外,均为跨国河流,这些河流分别流入南海和印度洋。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湖泊水域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28%,总蓄水量约1480.19亿立方米。湖泊中滇池面积最大,为306.3平方千米;洱海次之,面积约250平方千米。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处为151.5米;泸沽湖次之,最深处为73.2米。

(四)气候
云南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减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全省平均气温,最热(7月)月均气温在19~22℃之间,最冷(1月)月均气温在6~8℃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毫米,最少的仅有584毫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地区约为250天,比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东北地区长达210~220天。

自然资源
(一)能源资源
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云南河流众多,全省水资源总量153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居全国第3位,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可开发装机容量0.9亿千瓦,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已探明储量240亿吨,居全国第9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都有。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全省有露出地面的天然温热泉约700处,居全国之冠,年出水量3.6亿立方米,水温最低的为25℃,高的在100℃以上(腾冲市的温热泉,水温多在60℃以上,高者达105℃)。太阳能资源也较丰富,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0~150千卡之间。省内多数地区的日照时数为2100~2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
(二)矿产资源
云南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全,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4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6种;二是分布广,金属矿遍及108个县(市),煤矿在116个县(市)发现,其他非金属矿产各县都有;三是共生、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全省共生、伴生矿床约占矿床总量的31%。云南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分别居全国前3位。
(三)动物资源
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1737种,占全国的58.9%。其中鸟类793种,占63.7%;兽类300种,占51.1%;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有1万余种。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四)植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在全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占60%以上,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全省森林面积为239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0%,森林蓄积量为20.20亿立方米。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五)土壤资源
云南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经初步划分,全省有16个土壤类型,占全国的1/4。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云南稻田土壤细分有50多种,其中大的类型有10多种。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和湖积物,部分为红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有机质在1.5%~3.0%之间,氮磷养分含量比旱地高。山区旱地土壤约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坝区旱地土壤约占17%,主要为红土。旱地土壤分布比较分散,施肥水平不高,加之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普遍较水田低。
气候
云南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减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全省平均气温,最热(7月)月均气温在19~22℃之间,最冷(1月)月均气温在6~8℃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毫米,最少的仅有584毫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地区约为250天,比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东北地区长达210~220天。
旅游资源
云南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闻名于海内外。云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建成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迹、传统园林及少数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云南共有A级旅游景区367家,其中5A级8家,4A级105家,3A级157家,2A级74家,1A级23家。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有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宜良九乡、建水、普者黑、泸西阿庐等12处,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有陆良彩色沙林、禄劝轿子雪山等53处。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通海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腾冲、威信、保山、石屏、广南、漾濞、孟连、香格里拉、剑川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20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石林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