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 助力仙游青黛印染非遗文化传承 创新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庄秋风 陈金新) 千里青黛微风漾,点点清池耀星河。福建仙游青黛印染是一种使用天然植物靛蓝染色的古老民间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仙游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莆田仙游县书峰乡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青黛种植-印染产业体系,并产有全国质量最为上乘的植物靛蓝——建青黛。随着时代变迁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仙游传统蓝染技艺面临着巨大挑战,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传统蓝靛印染染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险,书峰当地的青黛种植业、青黛印染手工业也随之陷入发展困境。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527.jpg?v=1706511193

村校合力,推波助“蓝”;赓续前缘,反哺家乡。为保护传承福建仙游青黛印染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福建地域性优秀文化基因、助力传统文化振兴赋能家乡产业发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青黛印染工艺文化唤醒计划实践队于2024年1月24日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书峰非遗蓝染工艺文化开展一系列活动,唐刚副教授带领由莆田仙游籍学生组成的“返家乡”实践团队回到仙游县书峰乡,鼓励本地在校大学生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反哺家乡振兴,为乡村发展闯出一条年轻化、有情怀的特色化道路。

本次活动通过四个阶段的深入实践,收获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成果,为“高校-政府-乡村”三方构架反哺家乡农产建设,新模式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先行道路,并获得了乡政府、官方媒体、非遗工艺传承者及当地村民的多方好评,同时也借助当地大学生应援家乡发展的形式,为年轻人关注家乡现状回归乡村建设提供了模式示范。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518.jpg?v=1706511193

微信图片_20240129093008.jpg?v=1706511193

自2023年5月初,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唐刚为代表的指导教师队伍便开展了“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项目的材料筹备与信息搜集工作,在大量实地调研材料与历史遗存文本的信息支持下,最终确立了以书峰乡四黄村传统青黛印染非遗工艺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制定了寒假实践活动策划方案,并完成了实践团队的相关组建工作。

2024年1月10日,“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团队邀请学院领导与团委老师在人文大楼产品创新设计工作室开展工作会议,并举行“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的项目启动仪式。会议上唐刚讲述了项目背景与实践要点,向团队深入介绍了仙游青黛背景信息、青黛印染工艺复原技术,及团队实践活动安排计划。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唤醒计划团队对书峰青黛印染工艺中蓝印花布的传统纹样进行了数字化复刻与信息化呈现,并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作了二十余份蓝染印板,复刻作品在还原度、创新性等方面获得了仙游青黛印染工艺当代传承人黄碧红老师的充分肯定,为青黛印染工艺的还原工作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634.jpg?v=1706511193

1月24日上午,唤醒计划项目开幕仪式于书峰乡人民政府大楼举行。上午,唤醒计划团队抵达仙游县书峰乡人民政府,与乡党委书记张杰、副乡长刘飞龙、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易向尧、四黄村村委书记黄镜平、书峰青黛印染非遗工艺传承人黄碧红等开展了会议报告。团队系统地介绍了实际调研背景下书峰乡青黛印染产业的发展现状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专业性解决方案,阐述了唤醒计划项目背景、目的与实践目标,获得了当地村民的积极认可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40129  “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3.jpeg

会上多方合力探讨了青黛印染工艺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项目前景,唤醒计划团队代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与书峰乡政府达成了长期、可持续性的项目合作,会议最后,乡党委书记为唐刚颁发书峰乡青黛印染工艺文化研究顾问聘书。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159.jpg?v=1706511193

当日下午,唤醒计划团队前往四黄村青黛种植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书峰当地青黛种植、印染人员的现实困境,并在青黛印染工艺当代传承人黄碧红的指导下,参观了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蓝靛池农业生产遗址,对仙游传统的青黛印染工艺形成了深入具体的学科性认识。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156.jpg?v=1706511193

微信图片_20240129111832.jpg?v=1706511193

1月25日,唤醒计划团队以书峰乡邻里服务中心青黛展览馆为工作地点,跟随青黛工艺非遗传承人黄碧红对镂空印花、扎染、刮浆等青黛传统印染工艺步骤进行了实践学习,并手工制作了数十幅蓝印花布及扎染原创手工作品。唤醒计划团队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针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复刻描摹,并运用现代新型材料进行纹样印版制作,为传统青黛印染工艺注入了新时代数字科技的创新性活力。

当日上午,唤醒计划团队围绕实践成果,于书峰乡邻里服务中心青黛展览馆举办了仙游主题青黛印染作品展览,馆内陈列有团队亲自设计制作的百余件精美传统工艺蓝印花布作品,包括布袋、布扇、挂画等仙游主题文创手工作品,受到了仙游当地人民的广泛喜爱。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148.jpg?v=1706511193

1月25日下午,唐刚带领项目团队成员来到非遗传承人黄碧红家中,与其合作进行蓝印花布的染液制作、染色、刮浆、漂洗、晾晒等工序。团队成员也积极参与各工序制作学习,与当地的居民亲切互动,共同参与实践,为青黛复原工作添砖加瓦。

微信图片_20240129092206.jpg?v=1706511193

微信图片_20240129093548.jpg?v=1706511193

1月26日,唤醒计划团队于四黄村厝下溪峡谷举办了“靛·蓝·涧”书峰蓝印花布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现场共展出180余件团队亲自参与制作的青黛印染创意作品,吸引众多村民前来参观。艺术展于当地蓝靛池遗存旧址举行,团队通过场景布置与深度模拟,还原了传统青黛工艺的原生态印染过程,生动全面地展示了书峰青黛的历史文化魅力,助力赓续书峰乡村民青黛文化基因,呼应了实践项目的“唤醒”主题。

非遗活化,成果创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1月24日至27日,唤醒计划团队在非遗传承人黄碧红与带队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全面学习并复刻了传统青黛印染产业从打蓝、晒蓝、制版、刮浆、印染、漂洗、晾晒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制作了180余份青黛蓝染手工艺品,并进行了信息搜集与数据化还原,为传统青黛印染工艺文化的整理与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与创新创意新动能,借助学生团队力量,以年轻人形象向全社会发出了反哺家乡产业建设、关注非遗青黛工艺文化的有力号召。(供稿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

【责任编辑:崔岳莺】

阮山烈士纪念馆获颁不动产权证 红色遗址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11月18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阮山烈士纪念馆不动产权证颁发仪式在永定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综合窗口顺利举行。这标志着这座承载闽西革命记忆的红色阵地正式完成“法律身份”确权,为烈士纪念设施长效保护、规范管理及红色文化传承筑牢产权根基。

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

日前,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暨红山文化“十一德”岫岩玉文创作品发布会在岫岩政协十楼大会议室举行,50余名玉雕企业主要负责人、玉雕大师、行业专家,相关学者、商界和收藏界人士齐聚,为岫岩玉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读精彩人生 传习高风亮节 - 再读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

恩师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再版,正值长沙岳麓山杜鹃满山绽放。我翻出了2017年初获赠的《岁月诗痕》。书页微微泛黄,当年在空白处写下的批注清晰可辨。再次品读恩师唐之享的诗作,如同与8年前的自己隔空对话。品读书中近300首古体诗词时,我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临渊履薄处事,夙兴夜寐求知”的通达品行与精彩人生,那不仅仅是理想的踌躇,更是将宏大愿景熔铸成步步扎实的脚印,是作者践行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举办国庆中秋主题团日活动 厚植爱国奋斗精神

为喜迎国庆中秋佳节,9月28日,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广告学2025级团委会,举办“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建功强国复兴伟业”为主题团日观影活动。活动特邀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富有感染力的讲话。之后,集体观看抗美援朝题材历史战争影片《志愿军 存亡之战》。

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机关老同志读书班

老领导、老同志是南平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宝贵财富,期望他们永葆忠诚本色、秉持学习热情、弘扬奉献精神,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银龄力量”。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善平专程看望参加读书班的老同志,并作开班动

岫岩满族剪纸精彩亮相大阪世博会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日本大阪世博会“辽宁活动周”在中国馆举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辽宁的文化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受邀参加活动。 在活动的互动展示区域,王新立的展台前簇拥着众多国际观众。她手中的剪刀灵活穿梭,红纸飘落间,中国馆的吉祥物——熊猫悠悠已然成形。紧接着,精巧别致

百岁法治泰斗再启传承新篇 | 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建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与华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活动",设立《王汉斌-彭珮云文库》,以法治泰斗毕生心血滋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8月26日,泉州华侨大学法学院迎来特殊时刻。王汉斌彭珮云亲朋、法学院师生八十余人齐聚一堂,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专题视频回溯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华侨

“龙江风格”亲历者六十年后重聚 共忆堵江抗旱壮举与精神传承

60多年前,福建漳州龙海人用双手堵住了江水,创造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龙江风格”。光阴流转,60多年来,“龙江风格”始终矗立在龙江儿女的心中,依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9月8日,十多位当年“龙江风格”的亲历者、见证者重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碎片化的记忆串联成“龙江风格”的生动注脚

唐志平:让邵东车马灯火起来

“我们今年要增加新生力量,邀请年轻演员参与,强化主打节目,让邵东车马灯更接地气、更上档次。”8月底,邵东车马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志平收到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颁发的“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时倍感振奋。这块牌匾,是对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邵东车马灯的充分肯定:“三年之内,我要力争邵东车马灯入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志平家学渊源

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祭奠“和平天使”嘎丽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携手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共同为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和平天使”嘎丽娅举行了一场庄重且意义深远的祭奠仪式。众人向嘎丽娅雕塑敬献花篮,以表深切缅怀。委员们以文化传承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追忆英雄事迹,深入挖掘嘎丽娅故事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力求为绥芬河的文化根基注入新的时代

赣鄱五色间,青年们用音乐赋能文化“活”起来

青春为墨,乡土为卷,在赣鄱大地的夏日骄阳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青年说·赣鄱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张佳秋的带领下奔赴吉安市遂川县草林镇,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90岁抗美援朝老兵亲述战场生死瞬间,华西五营青年聆听不朽军魂

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展馆里“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的箴言余温犹在,华西五营“未来之星”触摸历史、感悟抗战壮烈的心潮尚未平息。8月1日,在建军98周年与抗美援朝胜利72周年的庄严时刻,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来到营员们面前——90岁抗美援朝老兵胡应恺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那段穿越烽火的记忆被亲口讲述。

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亮相日内瓦 岫岩非遗闪耀国际舞台

近日,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保护创新 共建未来——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开幕。辽宁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刺绣图片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成为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的一大亮点。

两岸媒体人探访萧红故居 感悟文学精神与非遗魅力

沉浸式参访与非遗体验,共同追溯民国才女萧红的文学足迹,感悟黑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并品味独具特色的呼兰老味道。文学之旅:探寻萧红的生命与精神底色在萧红故居纪念馆,参访团细致观摩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辽宁法院将长城“严禁取土刻划”写入司法保护令

严禁在长城上取土、取石、取砖;严禁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故意损坏长城砖石和夯土等行为;严禁在长城本体种植作物、苗木……近日,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葫芦岛市文旅广电局及绥中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司法护航 文旅同行——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主题活动中,发布了《长城司法保护令》,10条规定立足长城保护特殊性,以法治力量构筑文化遗产保护坚实屏障。 长城巍巍,古韵声声

冰城启幕!两岸媒体共溯抗战烽火,龙江行绘就家国同心卷

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拉开序幕。由25名两岸媒体记者及网络红人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团,将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共同追寻抗战历史记忆,感受龙江发展脉动。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