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品读精彩人生 传习高风亮节 - 再读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

作者:王 超

2025年春,恩师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再版,正值长沙岳麓山杜鹃满山绽放。我翻出了2017年初获赠的《岁月诗痕》。书页微微泛黄,当年在空白处写下的批注清晰可辨。再次品读恩师唐之享的诗作,如同与8年前的自己隔空对话。品读书中近300首古体诗词时,我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临渊履薄处事,夙兴夜寐求知”的通达品行与精彩人生,那不仅仅是理想的踌躇,更是将宏大愿景熔铸成步步扎实的脚印,是作者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扎根时代生活的高风亮节。


初读:志高为民见丹心

2017年,我担任湖南智库联盟秘书长已是两个春秋,正处于“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干事热忱中。彼时拿到《岁月诗痕》,最先吸引我的是《登泰山》中“今日登高惬胜游,独尊五岳泰山幽”的豪迈。那时的我,总觉得理想当如泰山之巅的云海,要够壮阔、够辽远。看到恩师唐之享在注解中引用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的感叹,竟生出几分“大丈夫当如是”的意气,觉得从政者当有此气魄,做智库研究亦当有此格局。

再翻到《感谢师恩》,他写的“教鞭指处丹心在”“白粉笔灰红烛泪,芬芳化作满园春”诗句,让我感思良久,尤其是“丹心”二字。彼时我虽已在政研领域耕耘多年,自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同志离休后,便常聆听教诲。恩师唐之享笔下的师者形象,与熊老对我常说的期许重叠——“做学问要如湘江水,既要奔流不息,又要滋养两岸”。那时的我,将“理想”二字看得很重,总想着要出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要为湖南发展擘画宏伟蓝图,却对诗中“讲台三尺有乾坤”的深意领会不深,只当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未曾想这“三尺”之间,藏着的正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处世哲学。

读《调研归来》时,对“莫教虫豸再成灾”的直白与急切,更多是从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去审视其治理思路,赞叹恩师唐之享“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未能体会到“苦了人民费了财”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民生牵挂。就像当年我带队做乡村振兴调研,总想着要提出多少条创新举措,却忽略了农户最关心的“灌溉渠何时修通”“病虫害如何防治”这些“小事”。初读的心境,恰似恩师唐之享在序中说的“气魄颇大,多是直接议论”,只见诗之“形”,未悟诗之“魂”。

再读:颂人叙事真情浓

八年后再读《岁月诗痕》,字里行间的温度与重量全然不同。此刻的我,组织湖南智库部分专家在5个市州及其部分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培机构等调研完成,课题报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智对策研究》为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恰如恩师唐之享在《观黄河壶口瀑布》中写的“乐向中原展壮猷”——不是非要“万丈豪情向海流”,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不辍,把理想具象化、实在化。

2024年,我牵头“智惠三农”振兴助力计划,与惠农网、高音歌王春雷合作,为邵阳市的优质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邵阳红”搭建农产品直播平台和培训农村电商带头人,扑下身子做“小事”。看到农户通过直播间卖掉了囤积的柑橘,一位大娘握着我的手说:“王主任,你这办法能救命啊。”那一刻忽然想起恩师唐之享的《感谢师恩》,原来“满园春”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这或许就是他说的不追求“惊天地”的壮举,而是把力气花在“润无声”的实事上。

重读《悼邵公》,“栋栋高楼拔地起,英才奕世颂先生”两句,让我想起2023年参与“逸夫楼”修缮调研时的场景。后以邵逸夫先生为榜样,追随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彭崇谷的脚步,推进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大山里的孩子亦能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如恩师唐之享写邵公“大爱无言教育兴”,践行教育的真谛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让每个孩子都能触及光亮。又如《再登华山》中“攀崖我趁骄阳早,好与高僧比武功”的豪情,再读时竟读出几分“老当益壮”的坚守。

当我组织“湖南红色文化巡回宣讲”,走进100所乡村学校,起初有人说“这些老故事年轻人不爱听”,但当看到孩子们围着老战士问“爷爷当年真的不怕冷吗”,忽然懂了恩师唐之享为何在诗中写“劈岩救母实英雄”——英雄主义从不是天生的豪情,而是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勇气。如今的我,不再执着于课题是否“高大上”,而是在意每一次调研是否真的走进了田间地头,每一份报告是否真的回应了群众期盼,像熊老在日常闲谈中教导我的“做智库要像打井,宁在一乡深挖,不在万里浅尝”。

8年来,我从牵头“湖南在中部崛起三大战略抉择”这样的宏观课题,到助力“光伏进农户”“智慧便民服务亭”等具体项目,何尝不是循着这样的轨迹,把曾经“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分解成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小行动。

感悟:高风亮节照前路

《岁月诗痕》中很多首诗词里藏着的从政智慧,恰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古风:高校化债有感》中,恩师唐之享写到“兴办教育政府责,化债释负切莫拖”,透出了敢作敢当、服务基层的为民精神。2024年,我在湖南智库专家聘任仪式上,特别强调“要深入生产力第一线”,正是受此启发。而当年恩师唐之享分管教育时,在郴州调研与老师们共度教师节,这份“在现场”的态度,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有力量。如今我倡导智库研究员每月至少去基层3天,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脱离了实际的研究,如同“平仄押韵错误百出”的打油诗,看似工整,实则空洞。

为人之道,在《无题》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夜读唯求安静好,更深意惬步闲庭”。退休后,恩师唐之享仍倾心《资治通鉴》,这份“安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修为。2021年末调研邵阳市区域性“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规划时,正是学习恩师唐之享的这份“安静”和修为的心态,让深入基层的我“欲效春蚕丝吐尽”。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后,提出了推进“邵阳红”发展的智库建议。彼时,基层各方对“邵阳红”的未来规划展望各有千秋,而我想起诗中“桂蕊飘香气自馨”,也想起熊老曾说“解决问题要像种水稻,既要弯腰看苗情,又要耐心等秋收”。于是先组织专家深入产地调研,再邀请企业、农户、经销商坐下来协商,最终找到共赢方案。恩师唐之享的诗,恰如那壶沁人心脾的大红袍,初尝微苦,细品回甘,藏着“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为官之要,见于《调研归来》的“政府决心施‘杀手’”与《悼邵公》的“大爱无言”的对比中。前者是担当,后者是情怀,二者辩证统一。2023年,我在推动“管道天然气驻城进乡入村”项目时,正可谓既要有“施杀手”的魄力,协调多部门打破壁垒;又要有“无言”的耐心,挨家挨户解释安全规范。这正如恩师唐之享在诗中既写“铁骑驰骋驱尘土”的豪情,也写“白粉笔灰红烛泪”的细腻——为官者当如泰山,既有“五岳独尊”的担当,又有“云卷云舒”的从容。

传习:薪火相传践初心

读到书中的《踏莎行·1997年教师节寄语》《教师颂》《踏莎行·2005年9月老师吟》等诗词时,总会想起熊老。那些年在他身边,听他回忆革命岁月时说的“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读书,为民”。熊老的自我总结正好与恩师唐之享笔下“桃李万千勤灌溉”何其相似——都以“实干”为笔,在三湘大地上书写初心。2024年,我将熊老生前的谈话整理成《清泉谈治湘》,其中他对“湖湘文化”的注解尤为深刻:“经世致用,不是喊口号,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与恩师唐之享“非敢混迹于书林也”的自谦,实则是一脉相承的境界——不为虚名,只为实干。

在湖南清泉书画研究院,恩师唐之享为我们题写的“听党指挥”,笔力遒劲,力透纸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是恩师唐之享的诗,还是熊老的言传身教,都在传递一个道理——“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理想的大小,从不以规模论,而以坚守论。如今我推动“AI+教育”创新行动,帮助特殊儿童学习,不再追求自己成为什么,而是成就了多少人;不再计较留下什么名声,而是留下了多少实在的改变。

再读《岁月诗痕》,仿佛循着恩师唐之享的初心和足迹重走了一遍他的人生:从登泰山的豪情,到步闲庭的从容;从“施杀手”的果决,到“敬明月”的通透。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我们这代人的理想,或许没有前辈们“改天换地”的壮阔,但可以如恩师唐之享的诗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诗痕”——或许是一份让众多农户增收的调研报告,亦或是一次助力学子们未来学业的智库行动。

合上诗集,窗外的湘江滚滚北去。恩师唐之享在序中说“记下生活的点滴”,这点滴之中,藏着众生“大道至简”的真谛。以我自己为例,从2017到2025,从“气魄颇大”到“精微务实”,再到历经世事后的清醒。人生啊,要像恩师唐之享笔下的泰山,追求高矣、极矣,却始终扎根大地;要像壶口的黄河,奔腾咆哮,最终汇入滋养万物的江海。

如斯感悟,当是我对恩师唐之享《岁月诗痕》虔诚的敬意,亦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谨记及其高风亮节的践行传习。


作者王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员,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智库联盟&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文闻】

阮山烈士纪念馆获颁不动产权证 红色遗址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11月18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阮山烈士纪念馆不动产权证颁发仪式在永定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综合窗口顺利举行。这标志着这座承载闽西革命记忆的红色阵地正式完成“法律身份”确权,为烈士纪念设施长效保护、规范管理及红色文化传承筑牢产权根基。

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

日前,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暨红山文化“十一德”岫岩玉文创作品发布会在岫岩政协十楼大会议室举行,50余名玉雕企业主要负责人、玉雕大师、行业专家,相关学者、商界和收藏界人士齐聚,为岫岩玉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举办国庆中秋主题团日活动 厚植爱国奋斗精神

为喜迎国庆中秋佳节,9月28日,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广告学2025级团委会,举办“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建功强国复兴伟业”为主题团日观影活动。活动特邀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富有感染力的讲话。之后,集体观看抗美援朝题材历史战争影片《志愿军 存亡之战》。

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机关老同志读书班

老领导、老同志是南平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宝贵财富,期望他们永葆忠诚本色、秉持学习热情、弘扬奉献精神,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银龄力量”。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善平专程看望参加读书班的老同志,并作开班动

岫岩满族剪纸精彩亮相大阪世博会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日本大阪世博会“辽宁活动周”在中国馆举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辽宁的文化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受邀参加活动。 在活动的互动展示区域,王新立的展台前簇拥着众多国际观众。她手中的剪刀灵活穿梭,红纸飘落间,中国馆的吉祥物——熊猫悠悠已然成形。紧接着,精巧别致

百岁法治泰斗再启传承新篇 | 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建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与华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活动",设立《王汉斌-彭珮云文库》,以法治泰斗毕生心血滋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8月26日,泉州华侨大学法学院迎来特殊时刻。王汉斌彭珮云亲朋、法学院师生八十余人齐聚一堂,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专题视频回溯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华侨

“龙江风格”亲历者六十年后重聚 共忆堵江抗旱壮举与精神传承

60多年前,福建漳州龙海人用双手堵住了江水,创造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龙江风格”。光阴流转,60多年来,“龙江风格”始终矗立在龙江儿女的心中,依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9月8日,十多位当年“龙江风格”的亲历者、见证者重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碎片化的记忆串联成“龙江风格”的生动注脚

唐志平:让邵东车马灯火起来

“我们今年要增加新生力量,邀请年轻演员参与,强化主打节目,让邵东车马灯更接地气、更上档次。”8月底,邵东车马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志平收到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颁发的“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时倍感振奋。这块牌匾,是对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邵东车马灯的充分肯定:“三年之内,我要力争邵东车马灯入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志平家学渊源

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祭奠“和平天使”嘎丽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携手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共同为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和平天使”嘎丽娅举行了一场庄重且意义深远的祭奠仪式。众人向嘎丽娅雕塑敬献花篮,以表深切缅怀。委员们以文化传承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追忆英雄事迹,深入挖掘嘎丽娅故事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力求为绥芬河的文化根基注入新的时代

赣鄱五色间,青年们用音乐赋能文化“活”起来

青春为墨,乡土为卷,在赣鄱大地的夏日骄阳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青年说·赣鄱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张佳秋的带领下奔赴吉安市遂川县草林镇,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90岁抗美援朝老兵亲述战场生死瞬间,华西五营青年聆听不朽军魂

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展馆里“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的箴言余温犹在,华西五营“未来之星”触摸历史、感悟抗战壮烈的心潮尚未平息。8月1日,在建军98周年与抗美援朝胜利72周年的庄严时刻,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来到营员们面前——90岁抗美援朝老兵胡应恺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那段穿越烽火的记忆被亲口讲述。

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亮相日内瓦 岫岩非遗闪耀国际舞台

近日,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保护创新 共建未来——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开幕。辽宁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刺绣图片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成为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的一大亮点。

两岸媒体人探访萧红故居 感悟文学精神与非遗魅力

沉浸式参访与非遗体验,共同追溯民国才女萧红的文学足迹,感悟黑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并品味独具特色的呼兰老味道。文学之旅:探寻萧红的生命与精神底色在萧红故居纪念馆,参访团细致观摩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辽宁法院将长城“严禁取土刻划”写入司法保护令

严禁在长城上取土、取石、取砖;严禁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故意损坏长城砖石和夯土等行为;严禁在长城本体种植作物、苗木……近日,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葫芦岛市文旅广电局及绥中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司法护航 文旅同行——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主题活动中,发布了《长城司法保护令》,10条规定立足长城保护特殊性,以法治力量构筑文化遗产保护坚实屏障。 长城巍巍,古韵声声

冰城启幕!两岸媒体共溯抗战烽火,龙江行绘就家国同心卷

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拉开序幕。由25名两岸媒体记者及网络红人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团,将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共同追寻抗战历史记忆,感受龙江发展脉动。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
返回
顶部